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文脈賡續 生生不息

2023年05月02日07: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脈賡續 生生不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城鄉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地方在實踐中平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注重城鄉歷史文脈延續,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編 者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

傳統古村有了新村民

本報記者 劉曉宇 王 玨

蒸汽氤氳,香味四溢,一把米粉下鍋,熟練地燙煮一分鐘有余,再加入香油、生菜,一把酸菜末撒上去,一碗香噴噴的酸菜米粉就在潘蘭英的手中成為“龍潭地道小吃”。

“歡迎來到‘新龍潭’,來來來,吃一碗米粉再開始逛村!”年過50歲的潘蘭英性格豪放、嗓門洪亮。

遠山如黛,流水潺潺,一座座黃牆青瓦的老宅,沿著小溪錯落有致地排布。春日暖陽下,房前屋后挂著的紅燈籠,宛如一顆顆熟透的柿子。村口,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米粉店當街挺立,牆上挂著的,卻是幾幅栩栩如生的油畫。“喏,這是我丈夫陳孝堅的作品,好多游客要買呢!”隨后一指門外陸續進村的游客,潘蘭英驕傲地說。

“現在在我們龍潭村,可以品一口黃曲糯米酒、賞一出悠長的四平戲、看一幅農民自己的藝術畫、四處可見年輕新村民。”一旁,龍潭村黨支部書記陳孝鎮說。

擁有120多棟明清古建筑的龍潭村,地處閩東北的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窩在鷲峰山脈中段縱橫交錯的山嶺間。這裡曾經是茶鹽古道的必經之路,卻在幾年前遇到“空心化”問題——原本有1400多戶籍人口的村子,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僅剩百余人留守村裡。

變化,開始於一場“藝術改變鄉村”的試驗。2015年,屏南縣開始探索文創引領的鄉村振興之路,啟動“古村落保護計劃”,龍潭村也開啟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公益教育項目,選送30位村民作為“種子選手”學習繪畫,陳孝堅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大家都不理解,經過3個月的系統學習后,我們對於村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覺得家鄉處處都充滿藝術氣息。”陳孝堅說。

與此同時,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龍潭村啟動“古村修復計劃”,先后對2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的500多棟古民居分門別類實施搶救性修復。老屋修繕採用原生態、低碳環保的傳統技藝,還成立了工匠協會,組建了5支以傳統工匠為主、共100多人的古建筑修繕隊伍。

此外,屏南縣全面推行“老屋認租15年模式”——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租期15年,試行村級項目建設“工料法”管理模式,根據建筑形式與特點,引進“新村民”認領復活老屋並進行以“文創”為導向的活化利用,以低門檻、高進階的方式吸引新老村民創業。

政策的持續支持,讓龍潭村“老樹發新枝”,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游客到來——32歲的江西人胡文亮,便是最早來到龍潭村的“新村民”。一棟古色古香的兩層民居,名為“檀舍”,便是胡文亮的“民宿工作室”,一樓用作餐飲、品茗、陶藝、閱讀,二樓則是6間規制不一的客房。“五一”未到,客房預約便已排到了下半年,夫妻二人正忙著在直播平台上給網友推介龍潭。屋角的酒壇,堆得一人多高,“我們將油畫、動漫、四平戲等元素融入在屏南當地的黃曲糯米酒的包裝上,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山裡的文創,通過網絡直播讓山貨賣到大山外。”胡文亮說。

2020年8月,龍潭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接待的游客每年達20多萬人次。

眼下,直播間裡的胡文亮,不僅要推介龍潭,還要為整個熙嶺鄉文創片區賣力宣傳——2021年10月,熙嶺鄉文創片區(龍潭村、四坪村、墘頭村、三峰村)成立片區黨委。

“鼓勵‘新村民’加入村級組織,這是我們熙嶺鄉文創片區基層治理改革的第一步,我們希望‘新村民’進一步增強參與感和歸屬感,共同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熙嶺鄉鄉長楊林表示。如今,熙嶺鄉文創片區4個村入住的“新村民”達到140多人,職業涵蓋設計師、作家、工程師、電影導演等。2022年,片區內各村集體平均收入突破40萬元,平均增長超過25%。

翻開“檀舍”的留言簿,一條游客留言吸引記者注意:“在這裡實現了現代生活和鄉土中國的完滿契合,多想也能成為一名新村民,愛生活、愛藝術。”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葭沚老街

老街保護煥發生機

本報記者 鄭海鷗

假期裡,來自江蘇南京的00后武佳萱和朋友們准備好漢服,相約來到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葭沚老街“打卡”。

青石板、老石橋,還有外牆斑駁的傳統民居,白天夜晚,景色各異……“老街很時尚、潮流,是年輕人鐘愛的范兒。”武佳萱迫不及待把拍攝的照片和短視頻分享到社交平台,贏得許多點贊。

葭沚老街,至今已經有數百年歷史,曾是台州最具文化韻味的繁華街區之一。“葭”為水邊的蘆葦,“沚”為水邊的窪地,葭沚處於江邊,由椒江沖積而成,曾地勢較低並長滿蘆葦,“葭沚”由此而得名。

可是20世紀90年代后,老街日漸衰落——危舊房林立,道路不寬、排水不暢、燃氣不通,被詬病為“走不進的街、出不去的水、留不住的人”……

任由家園衰敗破落,讓歷史文化被雨打風吹去?“既應該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也要讓大家享受城市新生活。”椒江區博物館原館長牟振彬說。近年來,當地啟動葭沚老街城市更新,保留原有的古街形態和肌理,凡是能夠修復的古建筑均予以保護修復,一座座傳統民居煥發生機。

老磚瓦、老屋檐、老門墩,屋脊、飛檐、山牆,或雕梁畫棟,或青磚灰瓦,各處細節,皆有講究。“從磚、瓦,到石板、木板,我們力爭用舊材料來修復老物件,傳承那份台州記憶……”牟振彬說。

如今,修復后的一座座建筑彰顯著老街過往的韻味,精致的綠化更增添了生活意趣和古典審美。古宅台門上的一處處彩繪、雕塑與匾額,訴說著悠遠的故事。抬頭可見的飛檐翹角,鐫刻著特色的漁文化——屋脊兩頭翹起如同一艘漁船,飾有海浪紋、魚紋等紋樣……

節假日的傍晚時分,老街建筑外立面和廊檐下挂滿的輪廓燈和古典燈籠一齊點亮,葭沚老街流光溢彩。高科技燈光秀演出《錦繡文昌》與人們見面。演出以鷗鷺為引、光影音為媒,活化台州歷史傳說,盡顯台州的古典與現代、人文與風物。

街坊鄰裡興奮地看到,“昔日古街又‘回來’了”“老街也‘年輕’了、熱鬧了”。

與位於市中心“文藝”“現代”的葭沚老街不同,位於章安街道回浦村的章安老街有著另一番特色。

葉再來和葉偉正父子是台州市非遺項目錫器制作技藝傳承人。他們居住的房子已經有兩三百年歷史,樓下開店、樓上住人。一件件由他們制作的錫壺、燭台,成為老街居民家家戶戶的必備品。

章安老街長約600米,東西走向,明清時期遍布旅店、當鋪、南北貨號等各種店鋪。如今,章安老街上集中了木雕、剪紙、石雕和篾竹制作技藝等10余個非遺項目,還專門建設了“古郡書吧”,既展示和銷售非遺作品,也能讓游客進行互動體驗。

“現在來古街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適時開發了書簽、扇子等文創產品,還不斷在老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內容設計和創新,以及技法的升級,市場反響不錯。”台州市非遺項目章安剪紙技藝傳承人、80后楊計兵喜笑顏開。

台州刺繡技藝是浙江省非遺項目。“通過創意設計,我們在對台繡的文化、技藝和藝術元素進行萃取的基礎上,融入了實用功能。”傳承人林霞說,“我們正在策劃進駐老街,以‘刺繡+’的跨界思維,開發出多元化的產品,讓刺繡工藝以更實用、更國潮的姿態走進居民日常,融入衣食住行。”

葭沚老街、章安老街……如今的老街成了台州市民找尋台州記憶、游客休閑旅游享受的空間。“在葭沚穿梭、章安停留,不僅感受到了城市文脈的延續,也讓我們在品味歷史、感受當下的亦古亦今的融合體驗中,對家園有了更多熱愛。”90后市民周航說。

甘肅省天水市西關古城

打造古城文化品牌

本報記者 王錦濤

飛將巷,漢代龍城飛將李廣故裡﹔石家巷,清乾隆時四川道台加按察使石作瑞的府邸……走進甘肅省天水市西關古城,每一條街巷,都滿載歷史。

西關古城,坐落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片區,是西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有大小街巷11條,院落229個。但因歷史久遠,不少古建民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2018年3月天水啟動西關古城修繕工作,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凡文保院落的維修,不遷移、不使用現代材料和現代工藝,全面保存、延續天水古建民居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

走進三新巷古建筑群,考究的垂花門、精致的垂蓮柱,讓數百年的宅院重現明清時期的古韻。“修繕完成的古建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設計精巧,布局嚴謹,古朴典雅。”參與修繕的天水古建專家趙昌榮說,無論是牆面、屋脊,還是青磚、土炕,都對歷史建筑構造、風格、材質、工藝進行最大限度地復原。

截至目前,古城片區中三新巷片區修繕工作已經全部完成,自由路7月份也即將完成。在恢復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如何既保留歷史文化韻味,又布局符合游客需要的商業業態,古城管理運營方正在探新路。“這說起來不難,可實際操作真不易。”業內人士指出,不少古城都有同樣的煩惱,業態和商品同質化問題突出,“比如,餐飲火了,商家便紛紛涌入,直到市場飽和,一哄而散”。

為打破以餐飲為主的業態,天水西關古城立足市場需求與區位優勢,以天水古老的歷史風物引領塑造天水古城的文化根基,通過多方合作,打造甘肅沉浸式漢風市井生活街區,同時,立足天水本地文化,做好天水古城品牌建設。每逢重大節日,西關古城通過舉辦表演活動、開展美食評選、聯合商家推出優惠活動等方式,讓游客形成固定節日必來古城的旅游習慣,還將借助現有智慧平台,完善游客畫像與大數據決策,讓“看不懂”的文物以群眾能夠看懂並且樂見的方式“活起來”。

“滿足游客需求,靠的是商業。但要真正留住游客,得避免過度商業化。”相關負責人說,就西關古城而言,一方面將充分發掘古城的歷史、文化資源,突出文史特色,打造專屬的古城游特色產品﹔另一方面,在吸引商家、游客走進來的同時,確保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經常來。

天水罐罐茶區級非遺傳承人馬慧,在西關古城開了家茶館。“一年經營下來,游客不少,熟客更多。”馬慧說,見客進門,若無特殊叮囑,擺好茶席,端上茶點,按“老樣子”熬罐罐茶,准是沒錯。

為了避免過度商業化,天水古城還將規劃6個公益性展館,展覽工業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等內容,這樣不僅帶來實物展覽,同時利用聲光電、元宇宙等年輕人更樂於接受的形式和元素傳播天水歷史文化。

夜幕四合,燈火初上,游人按下快門,定格西關古城的夜景。“我們不走‘來得快去得更快’的粗放式網紅路。”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合理的業態布局,融入更多人文氣息,打造文化新業態,讓古城在保護和傳承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2日   第 05 版)

(責編:周婉婷、杜昱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