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守在美麗的石窟邊

劉國虎
2023年06月26日17: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在美麗的石窟邊

日復一日觀察,我有了許多新發現,對文物的感情也愈加深厚。如今,面對每一尊雕塑、每一幅壁畫及其背后的故事,我都能說出一些“道道”。

“后悔嗎?”常有人這麼問我。

到金塔寺石窟擔任管護員,我是主動請纓。2001年,我23歲,退伍返鄉,在甘肅張掖市馬蹄寺管委會工作。金塔寺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蹄寺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北朝開窟以來,歷經1600多年,是河西地區開鑿最早的佛教石窟寺之一。因條件艱苦、交通不便,這裡一直沒有固定的看守者。2006年,我主動申請到金塔寺石窟工作。我記得,一輛皮卡車把我送到了工作站。車走之后,下起了雪,我的守窟生涯就此開啟。

金塔寺石窟距離張掖市80多公裡,在祁連山深處的懸崖上,需要登上240級近乎垂直的台階才能到達。石窟共有東、西兩窟,為中心塔柱窟,四壁頂部繪壁畫。塑像大部為北涼原作,元代重修。塑像均採用懸塑手法,各具形態,特別是東窟一層龕楣兩側的飛天,作凌空飛舞之勢,是洞窟藝術珍品。這也是國內僅有的大型懸雕彩塑飛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及研究價值。

守窟人的艱辛,超出了我的預料。冬天晚上氣溫可達零下30多攝氏度,把所有衣服都穿上,再壓上棉被,也擋不住寒冷。早上起來,鼻孔旁邊都是冰碴子。一人獨居,沒水沒電,手機隻有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才有微弱信號。日常生活給養要到24公裡外購買,一條便道坑坑窪窪,騎摩托車來回一趟,就得一天。

每天,我要步行4公裡山路,逐一檢查洞窟。如果發現有岩體開裂、塌方滲水、壁畫剝落等情況,就及時向管委會匯報。十多年來,我用貼紙條做記號的“土辦法”標記了很多不易察覺的岩體細小裂縫。2019年,金塔寺石窟啟動數字化採集,我陪同採集人員守在一線,腳手架移動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有人來參觀時,我會組織他們分批進入,控制窟內人數,交代注意事項並全程陪同,盡力排除對石窟不利的因素。閑暇時光,我喜歡去附近的牧民家聊天,向鄉親們宣傳文物保護知識。久而久之,每當發生什麼險情,或是發現有閑雜人員在附近活動時,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告訴我。

前些年,管委會提出給我調崗。考慮再三,我遞交了一份繼續留下的申請書。這麼精美的藝術,很多人想看都看不到,能一直守在它們身邊,是一種幸運。記得第一次進入石窟時,我什麼也看不懂。當時,金塔寺的研究材料很少,我通過翻閱資料,與附近石窟作對比,向專家學者虛心求教,不斷提高知識水平。懸於壁間的飛天高鼻深目,體格壯實,衣帶似隨風而動。以前,我站著看這些飛天,總覺得他們上身長、腿短,比例不太協調,姿態有點別扭。直到有一天,我蹲在地上,仰頭一看,飛天仿佛正飛身扑向我的懷中。我恍然領悟,這就是古人跪拜的位置,隻有從這個角度,才能看到飛天最美的一面。日復一日觀察,我有了許多新發現,對文物的感情也愈加深厚。如今,面對每一尊雕塑、每一幅壁畫及其背后的故事,我都能說出一些“道道”。

近年來,工作站的條件越來越好。2014年,工作站更換窗戶,做了外牆保溫,2018年又通了網絡,信號滿格,和同事們溝通不掉線,我不再是一個人在“戰斗”。石窟還裝上了電子安保系統,坐在電腦前,通過監控視頻就能巡護一次。

一晃18年,和家人聚少離多。在我眼裡,兒子仿佛是“蹦著長大的”,每次見面,我都發現他又長高不少。一次,我帶兒子到工作站,他幫我打掃棧道時說:“以后,我想成為和爸爸一樣的守窟人。”我笑了:“你看,這洞窟多美啊!”

(作者為金塔寺石窟管護員,本報記者王錦濤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6日 第 20 版)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