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璀璨文化在“數字敦煌”裡永久綻放
——訪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
莫高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
敦煌文化既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又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美輪美奐,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礦。
為了讓珍貴人類文化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莫高窟人創新發展,以走在時代前列的“數字敦煌”與時間賽跑,蹚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近日,記者專訪了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一同走進“數字敦煌”的繁華世界。
記者:開展“數字敦煌”的背景是怎樣的?
蘇伯民:早在1961年,莫高窟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要求做到“四有”,即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科學記錄檔案、有專門管理機構。至20世紀80年代初,敦煌文物研究所已完成“三有”,唯獨欠缺“科學記錄檔案”一項。在通過圖片採集建立檔案的過程中,發現珍貴壁畫有著嚴重的退化情況,研究人員意識到,為獨一無二的敦煌石窟藝術建立能長久保存真實信息的檔案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經過不斷琢磨,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樊錦詩大膽構想:為敦煌石窟建立數字檔案,在文物界首開先河,開始了莫高窟數字化實驗。
記者:從設想到實現,“數字敦煌”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蘇伯民:“數字敦煌”從最初構想發展到現在,始終處於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發展狀態,就是一直在不斷豐富、完善、延展。
20世紀80年代末,樊錦詩首次提出“數字敦煌”概念,利用計算機數字化技術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畫、彩塑的珍貴資料。后來在原國家科委、國家文物局、原甘肅省科委等各級組織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與相關單位實施“敦煌壁畫計算機存貯與管理系統研究”“瀕危珍貴文物的計算機存貯與再現系統研究”“曙光天演Power PC工作站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等科研課題,為莫高窟數字化突破關鍵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數字中心,主要承擔敦煌石窟及相關文物的數字化技術研究與應用工作,並經過持續不斷的試驗、探索和研究,攻克了如何在復雜洞窟環境中精確地布光、如何針對不同曲率變化的壁畫壁面獲取高質量的圖像、如何控制圖像拼接產生的形變等系列技術難題,並最終形成了一整套集合數字影像採集、色彩管理、圖像拼接、圖像定位糾正和數據存儲等的壁畫數字化技術和規范。
2014年,數字中心更名為文物數字化研究所,主要承擔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數據採集、加工、存儲、傳輸、交換和展示等方面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
2014年8月,“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在蘭州開展,展覽首次集中展出數字化成果,讓不可移動的敦煌石窟藝術在千裡之外得到精彩展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敦煌研究院首次通過“互聯網+”形式,向全球免費共享敦煌石窟30個精品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圖像及全景漫游,這是敦煌數字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全世界觀眾通過互聯網,即可進入古老中國的歷史中﹔人類文明的寶庫,在科技的幫助下,也真正實現了永遠保存。2017年,又發布了“數字敦煌”英文版。
2014年8月1日,歷時4年投資3億元打造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投入運營,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4K超高清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全球首部展現文化遺產的8K高分辨率球幕電影《夢幻佛宮》上映,為有效實現文物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平衡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2022年6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成立“騰訊互娛×數字敦煌 文化遺產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2023年4月18日,雙方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上線。這是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來,首次在虛擬世界以毫米級高精度重現,並以虛擬形式實現了敦煌藏經洞與“漂泊”海外出土文獻文物的首度“珠聯璧合”。
記者:“數字敦煌”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包含哪些項目和板塊?
蘇伯民:的確,“數字敦煌”是一項系統工程。經過多年發展,敦煌石窟數字保護工程形成了一整套關鍵技術,全球上線“數字敦煌”資源庫與“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數字藏經洞”等板塊和海量資源。
記者:“數字敦煌”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
蘇伯民:截至2022年底,完成了敦煌石窟289個洞窟的壁畫數字化採集、178個洞窟的圖像拼接處理、162個洞窟的全景漫游節目制作、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45身彩塑的三維重建、5萬張歷史檔案底片的數字化掃描工作,形成了海量的數字化成果。
依托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石窟數字化技術和培訓已經推廣到全國多個省份,並且為新疆、西藏、河北、山東等9省區市18處文物保護單位提供了數字化技術支撐。
通過不斷總結,將學術、技術、藝術融為一體,構建了多元異構的數字文化﹔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新模式,培育了“數字敦煌”品牌,開創了數字文化新業態。
2019年3月以來,敦煌研究院與華為攜手成立文化遺產虛實融合技術實驗室,共同探索文物保護科技創新,支撐敦煌研究院數字化成果活化利用。
2021年10月20日,敦煌研究院推出“飛天”專題游覽線路,為游客提供虛實融合的全新感受。
2022年,“數字敦煌”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這是在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上文化交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網絡安全保障、網絡空間國際治理五大領域200余項案例中獲選的12項案例之一。
以敦煌文化為核心,創新出以文化展銷、o2o、IP授權為主的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數字敦煌資源庫文化產業模式,包括豐富多彩、深受觀眾喜愛的各類敦煌文創產品。
特別是,經過近40年的探索和研究,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關鍵技術和工作流程,承擔了多項省部級課題和項目,並且制定了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保護4項行業標准。課題《多元異構的敦煌石窟數字化保護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記者:眾所周知,“數字敦煌”得到了廣泛運用和推廣,請重點介紹一下。
蘇伯民:“數字敦煌”的運用,隨著時代發展和“數字敦煌”技術與內容的不斷完善、延伸在不斷變化,我們也始終秉持“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宗旨,在再開放、再利用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首先,通過“數字敦煌”,永久地保存敦煌石窟藝術信息,加大敦煌石窟綜合保護體系建設,為人類留一個真實完整的莫高窟。
其次,“數字敦煌”資源有效解決了美術工作者臨摹工作過程中起稿難、上色難等難點問題,成為臨摹工作重要的輔助工具,減輕了臨摹工作強度,提高了臨摹工作效率。
再次,便捷、高清的海量數字資源,為國內外敦煌學學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源,為促進敦煌學走向廣闊世界創造了便利條件。
特別是,充分運用“數字敦煌”豐富資源和先進技術,一方面實現“窟外看窟”,減輕洞窟開放壓力,有效保護窟內文物、滿足游客體驗﹔另一方面,通過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在國內外舉辦各類不同的數字展覽,使深藏在敦煌石窟中的敦煌藝術“活”起來,走出石窟、走出敦煌、走出甘肅、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的優秀文化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截至目前,已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台灣、河北等地及美國、俄羅斯等國舉辦“數字敦煌”展覽30場次。
此外,“數字敦煌”在深入推進國際合作、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等方面,也展現出獨特優勢。比如,在已經可隨時隨地讓全世界觀眾欣賞到敦煌文化的基礎上,再分門別類,配上各國語言,讓全世界觀眾更加輕鬆地欣賞璀璨的敦煌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相互輝映的人類多元文化。還可通過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結合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和方式,再開發一些工具進一步助力敦煌學研究、助力石窟考古、助力文物保護﹔再創作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的敦煌作品,更加高效地弘揚敦煌文化﹔再研發更多適合推廣的中華文化節目,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更廣更遠……總之,“數字敦煌”應用前景廣闊,這也是我們未來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