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博物館正變得更加開放多元(博古知今)

安來順
2024年05月25日10: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博物館正變得更加開放多元(博古知今)

  博物館有兩套系統:以收藏、保護、研究為核心的“內在”系統與以展示、教育、傳播為核心的“開放”系統。在博物館近一個半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大家越來越重視兩套系統的協調發展,從而共同服務於博物館“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使命。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這種趨勢。

  博物館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斷,增強全社會文化認同,服務受眾個體全面成長。在近120年間,中國的博物館完成了從“自我學習場所”到“學校教育補充”,再到“特色鮮明教育機構”的升級轉變。2023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4萬多個,接待觀眾12.9億人次,舉辦教育活動38萬多個。如此快速的發展,離不開博物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進步。

  近年來,博物館與教育機構合作越來越密切,既相互協同又突出自身優勢。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所在城區學校的密切合作已持續近十年,推出展廳和教室“雙師制”教學,還與教育主管部門專家共同開發了一系列特色化教育項目,挑選代表性藏品,銜接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博物館教育項目的效益評估,較好地實現了館校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當然,博物館教育和傳播中一些新現象也需要深入反思。例如,“體驗”無疑是當下博物館教育中最具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概念之一,好的體驗項目,能為博物館文化價值的傳播作出突出貢獻,但也有一些項目在“寓教於樂”的名義下,過度追求體驗的娛樂性,迎合部分觀眾口味,忽略了更為重要的價值引導和藝術培育功能,需要改進。

  通過參與重大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議題,博物館教育的外延在不斷擴大,超出藏品、文物等傳統范疇。2020年以來,每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都會支持一個或一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少博物館開展了相關活動,如向騎自行車前來的觀眾免費開放和提供優惠服務,與食品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機構舉辦展覽和研討活動,等等。這類活動讓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更加豐富完善。在這方面,我國的博物館有很大潛力可待挖掘。

  研究是博物館的另一核心功能,為博物館藏品保護、價值闡釋和教育傳播等相關業務提供了必要的學術基礎。當代博物館研究的范圍在不斷拓展,更加突出開放性和多學科性,助力於多元化的知識創造。

  世界上大多數博物館的建立,緣於藏品的不斷積累。因此,圍繞藏品及藏品所屬專業學科開展的研究,自然成為博物館的重點方向,甚至曾被認為是研究的全部。這種情況在悄然變化。為完善博物館公眾服務和運行管理體系,以博物館機構為對象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視,隨后還出現了聚焦人與遺產之間關系的研究。同時,藏品相關研究往往也超出某個單一學科的范疇,擴展至藏品的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科技等多學科背景。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不但是具體藏品領域的專家,也兼事與展覽和教育有關的設計學、傳播學、教育學甚至運行評估的管理學研究,成為復合型專家。

  博物館內部的研究也在逐步走向開放,為社會提供研究便利和學術支持。最近幾年,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等大館,紛紛開展與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多方面合作,通過聯合建設博士后工作站、研究課題公開招標等方式,吸收外部力量,匯聚開放性研究成果。目前,類似合作模式已開始被中小規模的博物館學習借鑒。例如,寧波天一閣博物院已與相關高校就“金石書畫工作坊”項目進行了持續三年的深度合作,不但補充了原本不足的研究力量,而且將成果直接應用於博物館業務。2023年底熱播的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融匯了包括歷史、考古、藝術、生物以及現代科技等諸多學科研究中的最新成果,眾多博物館都是這一力作的重要參與者。

  今天的博物館研究,更加重視讓博物館中的歷史、文化和科技能為今人所理解,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學術著述,而且轉換成陳列展覽、教育項目。但應該指出的是,許多博物館研究成果的呈現仍不夠通俗生動,許多觀眾理解起來有較大難度。

  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理念的整體進步,博物館正變得更加開放多元,不斷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作者為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