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社會·各地

紅古窯街:昔日廢棄礦山綠色蝶變

2024年05月26日09:53 |
小字號

行走在蘭州市紅古區西北部大通河東岸的窯街大街上,一河碧水穿城過、十裡青山入畫來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昔日廢棄的礦山經過十余年的生態修復實現綠色蝶變,如今,這裡生態景更美、文化韻更濃、共富路更寬。

從“煤城”到“綠城”

窯街是甘肅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自上世紀50年代起,窯街大規模開採煤炭資源,形成了大面積的採煤沉陷區。

“我小的時候,窯街因為挖煤,是出了名的臟亂差。下雨時,路上都是黑乎乎的煤渣,還坑窪不平﹔不下雨時,風一吹,白衣服就變成黑衣服,臉上、鼻孔裡都是黑灰。”窯街街道紅山村村民高天林說,“現在生態好了,林子裡還經常見到喜鵲、啄木鳥等動物,野雞、野兔子見到人都不跑了。”

據介紹,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紅古區為資源枯竭型經濟轉型城市。2013年,紅古區政府決定實施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徹底治理恢復窯街生態環境,累計治理沉陷區面積3000畝,其中完成造林綠化2700畝,建成健身步道、游園亭台、觀景平台等300畝。

紅古區窯街街道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轄區大通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治理工作,嚴格實行“河長+警長+檢察長”工作模式,扎實開展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農村黑臭水體聯合巡查,共同維護轄區“7溝1河”生態環境安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這兩年來變化太大了。馬路寬了,綠地多了,環境越來越美了,我們這些老年人也心情越來越舒暢、越活越年輕。”退休職工馬先生一邊整理著二胡和曲譜,一邊高興地說。

從謀“新城”到惠民生

在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中,窯街街道始終把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作為推動窯街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改善民生和生態治理有效銜接,逐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危舊房屋、老舊樓宇、傳統商圈進行改造升級。探索資金多方共擔籌資模式,堅持土地集約化利用的原則,鼓勵利用空閑地、拆違騰退用地建設城市綠地、小游園等便民服務設施,改善群眾居住生活條件。

窯街沉陷區治理后的美景。紅古區委宣傳部供圖

“我在窯街生活了六十七年,現在這樣好的環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搬遷戶馬玉海感慨地說,從小生活在窯街,幾十年來樓道裡坑窪不平、窗戶破損嚴重,父親年紀大了下樓非常不方便。自從搬進新房,父親出門看病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起來了。

窯街地區樓房大多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地下管網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落后。窯街街道按照“照顧弱勢與讓利於民相結合、政府主導與企業參與相結合”的原則,以破舊立新的方式提容增效,將以前生活在危舊樓房中的居民搬遷到公共設施完善、環境面貌優良的城投尚苑新型住宅小區,實現居民“小房變大房、舊房變新房”的安居夢。

進入搬遷戶盧國平家中,屋內各式家具、家電齊全,窗明幾淨,近100平方米的房子裝修得溫馨又舒適。“新小區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物業服務好,交通方便、環境優美、視野開闊,就醫、就學、購物等都十分便利,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盧國平言語之中滿是喜悅。

自2013年以來,窯街街道先后通過實施沉陷區生態治理、住房改善搬遷、老舊小區“三供一業”改造等民生改善項目,改造老舊樓棟27棟,涉及1382戶居民﹔簽訂搬遷協議286戶﹔拆除危舊房屋4.6萬平方米,騰退土地面積約160畝,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從甩“包袱”到“炭”新路

站在窯街採煤沉陷區治理后修建的觀景台上極目眺望,看到的正是採煤沉陷區恢復生態后的成片林地。

“窯街有發展的資源與優勢,有大企業的帶動,我們要在煤炭的深加工上做文章,拉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形成多元產業共同支撐的新格局。同時,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片區為目標,深度挖掘開發工業旅游資源,積極引進民間資本,不斷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推動‘工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窯街轉型發展。”站在大通河畔,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麗霞躊躇滿志。

借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的東風,通過實施紅山村鄉村建設示范村及人居環境整治、紅大板坪泵房及上水管道提升改造、民門路沿線風貌整治等一系列項目,窯街片區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著力引進、培育一批有影響力和品牌度的餐飲企業,加快發展星級農家樂和特色民宿,加強便民網點建設,窯街持續優化老社區商業機構布局,完善商業服務功能,打造新的“商業圈”。

昔日沉陷區,今日滿眼綠。如今的窯街,從礦山到林田、從田野到河畔、從城區到農村,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窯街街道將結合轄區資源枯竭轉型發展和地處採煤沉陷區實際,深挖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將窯街打造成為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生態修復示范城鎮,努力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目標。”張麗霞說。(呂國清)

來源:紅古區委宣傳部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