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良好家風 代代傳承

2024年06月15日17: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良好家風 代代傳承

王瑞文(左)與兒子交流讀書心得。

本報記者 宋朝軍攝

■ 張買江 河南林州 退休工人

刀劈斧砍般的太行山峭壁間,一條人工水渠盤山而建。兒子小時候問,這渠是從天上來的吧?我說,是靠一把把錘子、一根根鋼钎和一雙雙手,硬生生鑿出來的。作為一名紅旗渠建設和發展的參與者、見証者,我的一生,包括我的家庭,都深深烙上了紅旗渠印記。

我今年75歲,有人說我是“渠一代”,其實應該是“渠二代”。我的父親張運仁是最早一批紅旗渠建設者,修渠之初犧牲在了工地上。雖然父母沒有太多文化,但他們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我娘說,你爹沒有回來,做兒子的要頂上去。我13歲上渠,搬過山石、拌過石灰、磨過鑽頭,后來做開山爆破,和十萬林州人民一起鑿出了這條“人工天河”。

現在一些年輕人不理解:我母親怎麼這麼執拗,孩子年紀輕輕就讓去干苦力。首先,這源於老一輩人長期的缺水之痛。我的名字是“買江”,父母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能把江水給買下來。外地朋友來參觀紅旗渠,我會建議去紅旗渠紀念館看一看。那裡有早期的記載,“大旱”“連旱”等字眼寫滿了縣志。有人說,“一部林縣志,滿卷旱荒史”,這一點兒也不假。母親知道這個理,如果不想祖祖輩輩肩挑擔扛外出取水,就得像愚公移山那樣,子子孫孫接續奮斗。

再次,我想母親也希望我能在勞動中成長、在苦難中歷練。在修渠歲月中,我不斷磨煉,從一名少不經事的“小鬼”,成為一名意志堅定的青年,並被授予當時年紀最小的紅旗渠特等模范。

修好渠、建好渠,也要守好渠、用好渠。如今,這個接力棒傳到了兒子張學義手裡。他是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的職工,巡渠護渠是工作日常。渠牆、渠底是否有裂縫、脫石、錯位,巡檢一點都不能馬虎。汛期到了,上游順渠道沖下來的雜草和垃圾,也要及時打撈清理。雨季來了,為保障渠道和下游民眾的安全,兒子和同事日夜守在渠上。我打電話問平安,兒子說,父輩拿生命修好的渠,他們這代人必須守護好,做好“渠三代”。

(本報記者 張文豪採訪整理)

時代前行 真心不變

■ 李香治 福建泉州 退休教師

我們一家三代,6人投身教育事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全家人教齡合計超過170年,涉及幼教、小學、普通中學、中職、高等教育等多個學段,承前啟后、矢志育人。

1963年,我從泉州幼兒師范學校畢業,選擇了師資匱乏、離城鎮最遠的原八都卓厝小學(現為泉州市南安市向陽鄉卓厝中心小學)。白天,我和山娃娃們一起學習﹔晚上,我就在燈光下備課、自制教具。在那裡工作了7年,我帶出了不少學生,也動員了許多女孩上學。而后我又在多地任教,都是盡心盡責培養學生。在幼兒園恢復招生后,我前往幼兒園工作,直到1999年退休。

去世的老伴潘達生也是一名教師,一生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也許是言傳身教,也可能是耳濡目染,我的大兒子、大兒媳、二兒媳、孫女都成為教師,在三尺講壇上為國家培養人才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其實,我和老伴兒並沒有要求孩子們一定要從事教師這份職業,但我們倆堅持認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保持善良,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承擔自己的責任。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孩子們也做到了這一點。無論是否在教師崗位上,他們都能堅持關心他人、愛崗敬業、樂於奉獻。雖然全家人並非時時刻刻在一起,但我一直默默關注著他們的工作,為他們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更為有這樣幸福溫馨的家庭而感到高興。

有時候聽孫女跟我講,現在的教育理念和我們以前不一樣了。但我想,不管時代怎麼變化,不變的是對下一代的真心。教育是一份責任、一項使命、一種信仰,老師的一言一行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選擇。

2022年,我們一家獲得“泉州市教育世家”榮譽稱號﹔2023年,我們又獲評“福建省最美家庭”。這些榮譽是對我們這個普通家庭的關心與肯定,也是鞭策與激勵,要對得起這份榮譽。我們家會更加努力,繼續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本報記者 施鈺採訪整理)

熱愛閱讀 親情更深

■ 王瑞文 甘肅金昌 職工

“薰衣草已茂密生長,似一片燃燒的紫色火焰升騰在蔥蘢的綠色當中,分外耀眼。蘆葦葳蕤生長,隨風搖擺……”書桌前,兒子在對即將出版的《小城行吟》書稿仔細校對。《小城行吟》是我的第二部個人散文集。我的愛人和孩子,見証、參與了其中很多作品的誕生,有關閱讀、寫作的討論,早已成為我們仨的習慣。

我是國網甘肅金昌供電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今年55歲,1991年中專畢業后,就來到金昌工作。隨我一起來的,還有上學時攢下的一本本書籍。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生在黃土地,出門機會不多,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打心眼裡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七八歲時,“神筆馬良”“唐太宗”等一本本連環畫成為我的啟蒙讀物,雖然內容並不復雜,但把我的視野擴展到了農村以外﹔11歲時,我讀了人生當中的第一部小說。后來我在甘肅蘭州讀中專,就時常用攢下的零用錢買書,甚至還有樣學樣寫起了詩歌,發表在了校報上。直至現在,無論多忙,也沒放下過書本。

回想起自己閱讀、寫作習慣的養成經歷,我始終認為,這離不開家庭中長輩們的支持。因此,當我參加工作,組建自己的家庭后,也將讀書的習慣傳承下去。

現在,我和愛人、孩子在家專門整理出一間書房,並在每間臥室裡都添置了書架,將常用的近500本書籍分列其中——文學、醫學、數學、歷史、書畫等方方面面的書籍擺放得整齊有序。

逛書攤書店、談讀書感受、寫原創作品……盡管3個人喜歡的書籍有差異,但總會抽出時間來交流一下讀書心得。我愛人已從醫院退休,但養生保健的書籍仍不離手,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健康生活的建議﹔兒子從小就跟我去書店,現在即使參加工作了,我們仍然喜歡談論詩歌散文,相互助益。

看著兒子校對的背影,望著書架上的幾百本書,我想到我在《我家的書房》裡寫到的:我和家人每日坐在自己家的書房內,讀幾頁書、寫一篇文章……心靈和面目變得越來越可愛吧!

(本報記者 宋朝軍採訪整理)

團結協作 諸事都順

■ 趙永光 內蒙古包頭 村民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興勝鎮東達溝村出生長大,打心底裡熱愛著這片土地。把貧瘠的東達溝村建富建美,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願望。我擔任村支書15年了,東達溝村從一個靠採石挖礦為生的荒野小山村,如今發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記憶中,父母就沒閑過,他們總有忙不完的活。父親言傳身教,庄稼人離不開一個“勤”字﹔母親身體力行,要我時刻想著鄉親們。他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讓我受益良多。

村裡有剪紙、面塑等非遺文化,2012年起,村裡決定利用這個優勢發展文旅經濟,建設東達山藝術區。在區委組織部幫助下,我們有了經費,擴建了陣地,還吸引藝術家團隊入駐。

家人的支持給了我無窮的力量。建藝術區時,我日夜盯在施工現場,妻子擔起家庭重任,風裡來雨裡去為我送飯,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藝術區建成后的一段時間,知名度不高,游客不多。大女兒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有一天她對我說:“爸,您別愁,現在網絡直播這麼發達,咱也注冊一個賬號,拍視頻發網上宣傳。”我的兩個兒子也加入進來,想了很多有意思的宣傳主題。他們幫我寫文案、拍視頻,借著東達山藝術區東風,我也成了一名“網紅”。

看著我們一家為村裡發展不遺余力,村民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大家團結協作,干啥事都順。起初,村裡組建3個志願者隊伍,為老年人提供志願服務。現在,我們村還建了當代美術館、民間美術館、大講堂、藝術體驗中心、鹿文化藝術館,5個功能場館讓村裡的看點越來越多﹔雕塑、國潮彩繪、非遺展示隨處可見,村裡藝術氣息滿滿。東達山藝術區發展越來越好,游客逐年增多,妻子和孩子們主動報名,成為義務講解員,向四面八方的游客介紹我們的家鄉。回顧走過的路才發現,父母傳下來的好家風是最寶貴的財富。

(康朴、郭帥採訪整理)

四代守邊 矢志不渝

■ 古麗加瑪力·麥麥提努爾 新疆阿克陶 護邊員

我的曾祖父珀默勒·多來提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護邊員。他曾承諾:“守好國界線,不讓界碑移動1毫米!”時光流轉,這份承諾一直謹記在我心裡。75年來,我們家四代中共有18名護邊員,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叫古麗加瑪力·麥麥提努爾,今年26歲,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布倫口鄉蘇巴什村木孜庫侖牧業點的一名柯爾克孜族護邊員。木孜庫侖牧業點,位於通往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上,是我們家族接力守護的地方。

1952年,我的祖父吾布力·艾山成為第二代護邊員,和我的祖母一起,在邊境線上守護了28年。后來因病實在無法堅持,這才下了山。

1997年,我的父親麥麥提努爾·吾布力艾山正式加入了護邊員的隊伍。父親告訴我們,祖父生前曾交代:“國家把邊境交給我們,我們就要守好它,這是我們一家人的使命。”記憶中,父親總是不著家,他的巡查任務十分艱巨,日常巡查區域長達21公裡、寬有3公裡,巡查一趟就要2個小時。除日常巡查外,他還堅持每天去一次邊境,來回36公裡,路況差,騎摩托車也要3個小時。

我曾問過父親我們堅守在這裡的意義。他答道:“守住這裡,就是守住了國,守住了家。”

2017年,我加入到了護邊隊伍中。參加工作第一天,我跟著父親一走就是十幾公裡,又冷又餓又累。回來后,我將一路的經歷寫進日記:“從這一天開始,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親的工作。”

2020年,我結婚了。如今,我的愛人也成為一名護邊員,我們爭當有知識、有文化的“新護邊員”。現在,完成巡護任務后,我們就利用休息時間幫其他護邊員補習。不僅如此,作為牧區的義務宣講員,在巡護之余,我還會向牧民們宣講黨的惠民惠牧政策。

如今,我們家族四代守邊的故事,帶動了這裡一大批牧民自願投身守邊護邊隊伍。護邊不易,但我們會謹記父親的話——“我的孩子們會傳承守邊傳統,守護好祖國每一寸土地。”

(本報記者 阿爾達克採訪整理)

熱心公益 言傳身教

■ 程 敏 安徽安慶 社區工作者

在社區工作了17年,如果要問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那就是“用真情換真情,用真心交真心”。

我是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錢牌樓社區黨委副書記程敏,從2007年開始,我就從事社區工作。

每天到社區,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上門走訪。在我負責的網格內,一共有300多戶居民,其中不少是孤寡老人,還有一些殘障人士。需要我每天上門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有一次,社區內的一位老人突患重病。我和同事第一時間將他送往醫院救治,聯系護工對其進行照顧。一個月的治療時間裡,我幾乎每天都會去趟醫院,買些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

老人出院后,如何解決照料問題?我和同事多方聯系,給他找到了老人公寓。出於對社區的信任,老人把存款放在了社區,由我們交費,定期為他購買生活用品。

我還擔任了我們社區紅十字志願服務隊隊長,定期在社區宣傳急救、捐獻等公益內容。2016年,我將自己的造血干細胞捐獻給了河南鄭州一位5歲的小女孩,成為了安慶市首位女性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兒子得知我捐獻造血干細胞后,他的第一反應是:媽媽是英雄!

如今走在社區裡,居民們見到我,總會熱情地打招呼。這是對我們社區工作者的認可,即使再苦再累,我也樂在其中。

在社區工作,加班是家常便飯。周末的時候,家人和朋友要是看見我在家裡,他們甚至會驚訝我沒去工作。但丈夫和兒子都非常支持我。可以說,沒有他們的支持,我也很難在社區工作中全力以赴。

盡管更多是丈夫在照顧孩子,但每天工作結束后,我都會和兒子說一說工作的事,包括媽媽為居民做了哪些事情,獲得了一些什麼樣的經驗,還有哪些做的不夠好的地方。耳濡目染之下,兒子越來越熱心公益。

政策宣傳、安全巡邏、文明創建……時至今日,兒子經常參加社區的志願活動。前不久,他還報名了所在大學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今年3月份,他也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採集入庫,我打心底裡感到欣慰。

(本報記者 羅陽奇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15日 第 08 版)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