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博,讓文物走進生活
游客借助VR設備沉浸式游覽莫高窟第285窟虛擬場景。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攝
最近,一個藍白相間的新圖標出現在越來越多手機用戶的屏幕上,激活了數字文博的想象力,串聯起千年的歷史芳華。在“山海”APP,用戶能360度玩轉屏幕,穿梭文物內外,以“顯微鏡”視角觀賞文物細節,還能借助AI技術,創作獨一無二的文物衍生品。頃刻間,一場“文化+科技”的奇妙之旅在雲端開啟。
全景掃描、數字孿生、虛擬現實(VR)、裸眼3D……近年來,文博領域的“數智生產力”不斷上新。文化和科技的這場雙向奔赴,不但讓古老的文物“火”起來、“潮”起來,更讓無數年輕人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聆聽到文明的回響。
打造數字敘事的全新突破
隨著科技的發展,過去困擾數字文博的成本、效率、技術等痛點正在迎來新解法。
基於數字採集、文物神經核表面重建算法等自研技術,由芒果數智推出的數字文博大平台“山海”可大幅縮減文物採集時間,相關技術已率先在湖南博物院進行應用。
在“山海”的上線發布會現場,一套專業且嚴謹的文物採集全流程被直播信號實時呈現——技術團隊在上海對文物“龍首”進行數字化採集,回傳相關數據至長沙實驗室,並將採集結果實時發往發布會現場,整個過程耗時僅13分14秒。而在文物建模被放大6—8倍后,依然可以清晰看到每一個細節。
除了賦能文物信息採集,從海量數據資源的高精度存檔,到文物動態展示,再到提供多種應用場景的交互體驗,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體系中所承擔的角色也愈加多元,助力構建文博領域的數字化敘事體系。
瞭倉藝術館《流動萬象》西山永定河文化數字藝術展覽,以光影為媒,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沉浸體驗﹔“文博跑酷”通過“虛擬場景”“虛擬文物”“虛擬交互”讓用戶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3.0》、國家博物館《心靈的暢想——梵高藝術沉浸式體驗》以數字形式回應了觀眾的個性化需要——知識傳播和感官體驗的數字化,讓歷史與文化通過生動、直觀、互動的形式躍然屏上,實現了科研學術資源、藝術表達方式和美育教育深度融合。
推動文博資源的融合發展
當前,數字文博正以全新姿態躍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從“雲游長城”帶領觀眾飛躍長城遺跡,到“數字敦煌”開辟面向全球傳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再到數字文博大平台“山海”上線,湖南博物院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等14家博物館搭建“博物館數智聯盟”……數字文博依托平台搭建、成果共享、活化利用思維,充分打造新經驗、新構想和新機制。
“山海”平台匯聚了全球海量數字館藏,集成文物數字採集、文物3D鑒賞、AI互動、個性化博物館等功能。該平台將以區塊鏈技術作為核心,整合文博、文創、影視、動漫和游戲等產業資源,創建開放透明的社區,並通過提供文物數字化展陳、用戶共創、IP授權、衍生品開發等,為文博IP的孵化和變現搭建平台。
基於共同的追求,各省市區的博物館不再成為散落的“孤島”,轉而編織為一張網絡上的萬千節點,以共商的原則優化線上數字博物館建設,以共建的思路打造數智博物館的藏品數據庫,以共創的理念實現數智博物館的新傳播、新教育和新文創,以共享的目標實現“文化+科技”的成果轉化,為大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具有交互性的文博體驗,更在技術研發、精品內容輸出、數字資源轉型、數據機制建立等方面迎來了廣闊新天地。
豐富以人為本的文化體驗
數字技術讓博物館從靜態的“知識倉庫”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體驗場”、一個活躍交流的人文社區,更是一個新型的數字場域和文化空間。
借助數字技術,全國6000余家博物館,正火熱邁向數字化的新征程。中國國家博物館首位虛擬數智人艾雯雯成為虛擬世界博物館的形象代言人,故宮博物院利用數字技術保存了超過186萬件(套)藏品信息,浙江省博物館之江新館用全息畫卷重啟600多年前的《富春山居圖》,三星堆博物館的“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VR沉浸式探索體驗帶觀眾欣賞千年文物風採,山西博物院“晉國雄風——山西兩周精品文物數字展”為外國民眾打開了解中華文化的數字窗口……在富有生命力的數字鏈條上,數字文博揭開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文物的神秘面紗,梳理出深厚的文化脈絡,增強了觀眾對“何以中國”的認識與理解。
數字文博打通了文物觀賞的“最后一公裡”。無論是前段時間爆火的文博表情包讓文物更加生動可感,還是《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電視節目引發全國熱潮,數字技術正以它獨有的優勢,帶領文博花開尋常百姓家。
數字賦能下,始終以人為中心,應是數字文博堅守的底色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