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節,我這樣度過

尋訪小西天 領略古建美
■ 關浩玉 山西臨汾
我是土生土長的臨汾人,現在在北京讀研究生。有句話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山西,有太多文化瑰寶等著我們去發現、感知和探索。之前我去過大同市的雲岡石窟和懸空寺,感受到一種意蘊宏大的美。但我並不了解小西天景區,直到最近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火,看到網絡上的照片和視頻,我才知道原來家鄉還有這樣震撼人心的古建筑。今年中秋剛回家,就馬上去臨汾隰縣小西天打卡。
小西天又叫千佛庵,有“中國懸塑藝術博物館”的美譽。踏入最知名的大雄寶殿,不到170平方米的空間內容納有5尊佛像和近2000尊塑像,大的佛像有3米多高,小的懸塑隻有拇指大小。佛像和雕塑形態各異,精美細致,展示出一個微型的傳說中的世界,因此得名“小西天”。我駐足欣賞了半小時,從房頂、懸梁到牆壁,都雕滿了塑像。每個塑像仔細觀察還有一些小字,描述著不同的佛教故事。站在寶殿裡隻覺得時間停滯,寧靜悠遠。
近些年,我也能感受到家鄉越來越重視古建筑的保護和宣傳。小西天從明代建成到現在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仍然保存完好。雖然位置有些偏遠,但景區的設施建設、導游服務和文創產品開發都不錯。在景區附近用餐時,聽當地一位叔叔介紹,往常這裡游客很少,由於游戲中還原了小西天的古建場景,很多游客近期慕名而來,人流量是往常的兩三倍﹔離這裡不遠的蒲縣東岳廟、洪洞廣勝寺飛虹塔也很值得一去。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我們學生來說,中秋小長假既要和家人團聚,也要去不同地方走走看看,接受歷史文化的滋養。下個假期,我計劃去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和忻州的雁門關看看,繼續在歷史的沉澱中探尋山西古建的美。
(呂九海採訪整理)
多彩文旅 中秋記憶
■ 胡金花 甘肅蘭州
今年是我攻讀碩士學位的第一年,相比以往,時間似乎更緊張了。今年中秋節,我第一次在一個離家很遠的城市度過,如何讓假期充實起來?我選擇在學校所在地——甘肅蘭州,來一次“City Walk(城市漫步)”。
中秋假期期間,節日氛圍最濃厚的就是中山橋和蘭州老街。中山橋這座橫跨黃河的鋼鐵巨龍,在中秋之夜更顯古朴與庄重。遠望,黃河水悠悠流淌,仿佛也在為團圓佳節增添柔情與詩意﹔橋下,售賣玉兔燈籠、兔耳朵發箍的叫賣聲不斷。戴上發箍,提上小燈籠,在這座底蘊深厚的老城裡拍一張照片,我似乎離悠久的歷史更近了一些。傳統文藝在傳統節日的烘托下,顯得更加有魅力。在蘭州老街等地方,有放河燈、火壺表演等,這些傳統民俗和非遺展示,讓我流連忘返。
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創,也在中秋佳節“相遇”。我所在的蘭州大學,今年又推出了20多種文創月餅,把學校歷史、蘭州文化和甘肅特色融合到一塊塊精美的月餅上,甚至連甘肅彩陶文化也成了月餅的創意來源。一份月餅,內涵豐富,我也買了一些,把這份祝福寄給了遠方的父母和親朋。
我的專業領域是草地農業科技,假期前,為了更了解甘肅當地農牧民的生活狀況,我前往酒泉、慶陽、定西等多地入戶調研。從他們迎接節日的准備中,我深刻感受到,在國家的惠農政策支持下,農牧民不僅生活條件改善了,當地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這個假期,我還和此前聯系過的農牧民打了通電話,他們向我展示五顏六色的月餅,並感嘆道:“以前過節月餅都得省著吃,現在啥口味的都有了,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啊。”聽到這些話,我的心裡很開心,也堅定了我繼續努力的決心。我要好好學習,在未來發揮自己所長,為國家、社會作貢獻。
(本報記者 宋朝軍採訪整理)
家的溫馨無處不在
■ 徐鳳文 天津
我在天津出生長大,目前是一名城市作家和策展人。這幾年,天津市的文旅熱度持續上升,從早晨到夜間,從古文化街到意式風情區,從摩天輪到解放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這座城市的河畔、街道“漫游”,探索這座河海通津、中西合璧的城市。文旅熱帶火了我的家鄉,也讓我的這個中秋節有了別樣的意義。
今年中秋節假期,正好趕上2024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在天津舉辦。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自然要去現場看看,深入了解各地推出的熱門文旅項目,也為本地文旅場景的推陳出新汲取養分、尋找靈感。
“旅博會”期間,主辦方推出一項名為“城市漫游計劃”的活動,以城市休閑、寶藏美食、人物生活、文化藝術、山野風光、非遺文創等不同類別的優質內容打開全新維度的文旅主題交互場景。巧合的是,近期我主創的新書《東游繪:河東工業文明漫游寫生》也出版了,這本書也是以“城市漫游”為主題,將海河東岸工業文明的深厚歷史與文化傳承發展的最新實踐,實體化、場景化、故事化地呈現出來。
在我看來,中秋節的關鍵詞是“團圓”和“家庭”。我也切身體會到,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注重搜集家族歷史,越來越多的地方關注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實踐。因此,無論是寫作還是策展,或是做閱讀推廣等公益活動,我都努力以個體、家庭的視角進行切入,努力讓這些文化活動更具“人情味兒”,用小家的變化勾勒出城市的變遷。
今年的中秋節與往年不同,月餅包裝越來越回歸普通,親朋聚會越來越注重務實。我每天忙碌於創作和各種文化項目的落地,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總是很短,但家的溫馨卻無處不在。年已85歲的老父親,第一次來到我在棉3創意街區打造的“百部書房”,一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頓團圓飯﹔我與妻子和雙胞胎女兒,還拍攝了一組家庭寫真照,一家人定格下團圓的瞬間,不失為這個佳節美好的點綴。
(本報記者 李家鼎採訪整理)
在社區大家庭傳遞溫暖
■ 陳林靜 河北唐山
我目前擔任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機場路街道祥富裡社區黨總支書記。中秋節前,我就開始盤算節日怎樣過。
我發現今年市面上月餅口味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豆沙、黑芝麻、五仁等口味外,還有很多創新口味的月餅,如冰淇淋月餅、巧克力月餅等,但老味道老字號月餅依舊熱銷。而且我還發現今年月餅的包裝刮起“簡約風”,月餅分量“瘦身”,包裝盒也輕便了,更加實惠。
以往的節假日,甚至是除夕夜,我經常堅守在工作崗位,很少與家人團聚。今年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公婆搬進了新房,中秋節就在新房子裡團聚。他們年齡大了,腿腳不利索。這次中秋我就留在家裡當主廚,做一頓豐盛晚宴。
做飯時,公婆圍在我身邊幫我干這干那,家裡飯菜香味與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滿滿的幸福感。這一刻,仿佛回到小時候,一家人分切一塊月餅,每個人都細細品嘗,那時的味道令我回味至今。
作為一名社區書記,我有兩個“家”,每年的中秋節,在小家享受親情,在社區大家庭感受溫暖。中秋節前夕,社區共建單位與居民們一起制作月餅,和面、包餡……大家齊動手,一起感受社區大家庭的溫暖。我帶領伙伴們將自制的月餅送到孤寡老人趙阿姨家裡。她老伴和女兒相繼離世,為消除趙阿姨的孤獨感,我們帶上節日祝福與慰問品,和她一起歡度中秋,陪她嘮嗑,幫她搞衛生、做家務。阿姨激動地說,“你們就是我的家人。”
今年中秋節假期,我還帶全家人到唐山景點河頭老街游玩。近幾年,唐山的旅游產業發生了很大變化,家門口多了既好看又好玩的景點:河頭老街、培仁歷史文化街區……燈火輝煌的河頭老街,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遠方客人,大家一同感受傳統節日氛圍。作為唐山人,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特別自豪。
(本報記者 張騰揚採訪整理)
把畬鄉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 鐘江靈 浙江桐廬
我今年35歲,家住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莪山畬族鄉,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畬家兒郎,也是一個從業10年的民宿老板。
今年中秋,我和太太與民宿裡的客人一塊兒過的。客人們從全國各地來,為了讓他們更好地體驗畬鄉風情,我專門請來了畬族彩帶非遺傳承人鐘杏秀,為大家展示畬族傳承了上千年的彩帶工藝。客人們對彩帶上各式各樣的符號感到好奇,我耐心地為他們講解。
我們也一起吃了當地美食——炒龍須和烏米飯。對於畬民來說,炒龍須和烏米飯裡有家的味道,每到團圓時刻,這兩道菜是必不可少的。肉末、豆腐干、辣椒絲、蔥段、浸滿雞汁的龍須面……這些簡單的食材組合在一起,再配合多種香料,味道鮮美、香氣扑鼻。客人們吃得別提多香了。
窗外,一個身著紅衣的畬族小女孩正在院子裡蕩秋千。我跟客人們講起以前的故事。從前,畬民過中秋是要“蕩秋千”的,不過那個“秋千”要蕩起來,難度系數可高些。那秋千軌道呈環形,畬民們會相互比賽,蕩得越高,就越顯得英勇,也就更有機會獲得女孩的芳心。
吃完飯,我帶著客人們在院子裡學唱畬歌。他們都說,這是自己過得最難忘的一個中秋。小時候總是聽爺爺奶奶唱畬歌,耳濡目染間我就學會了。開辦民宿之后,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一支畬歌樂隊,很快就打響了名氣。每年的畬鄉盛會“三月三”上,可少不了我們這支樂隊的身影。
說實話,小時候的我也不知道,原來中秋還能這樣過。曾經,莪山與外界的交通僅僅依靠一條山哈古道,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要是想回家過個中秋,常常得走幾個小時的山路。而現在,莪山通了電,修了公路,還引進了漂流、滑翔傘這些項目。環境也是越來越好了,游人漸漸多起來了。每到節假日,我的民宿基本上都是滿房的狀態。畬民的生活是越來越美滿。
站在35歲的當口回望,我一點也不后悔當初回家開辦民宿的決定。未來,我想繼續以我的民宿為媒介,把畬鄉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本報記者 劉軍國採訪整理)
體驗達斡爾族獨特民族風情
■ 閔鑠婷 黑龍江佳木斯
我來自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現就讀於齊齊哈爾大學。今年,我收到同學們的邀約,結伴來到了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村落——齊齊哈爾市哈拉新村,也被稱作“達斡爾族第一村”,通過體驗民族風情度過不一樣的中秋佳節。
從市區坐城市公交,大約半個小時就來到了哈拉新村的村口廣場。一抬頭便看到矗立著的達斡爾英雄莫日根雕像,村民們在廣場上唱著高亢奔放的“扎恩得勒”歌曲,跳著歡快活潑的“哈克麥樂”舞蹈,向來往的游客展示著達斡爾族的歷史文化。
一路走、一路看,從村口廣場步行至民宿一條街僅需5分鐘,裡面還不時傳出歌舞聲和歡笑聲,四面八方的游客趁著中秋佳節和家人相聚在這裡,感受著獨特的民族風情。我也頻頻用鏡頭記錄下周邊美麗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分享給遠方的家人。
“小姑娘,你們是游客吧?來嘗嘗咱小院自己種的沙棘果,酸中帶甜,不管你們要錢。”游覽途中,一位身著達斡爾族節日服裝的大娘熱情地向我們招手,交談中還教我們學唱本地的傳統歌曲。一唱起歌,大娘眼睛立即亮了起來,還隨著曲調扭動起身子。
清風和煦,陽光拂面。和同學們漫步到民族風情園,在“勒勒車”造型的亭子裡,一邊品嘗民族特色美食柳蒿芽月餅,一邊聊起學校裡發生的趣事,十分愜意。
在村裡的民俗體驗館裡,我體驗了“圍鹿棋”,還學會了制作當地的“哈尼卡”紙偶,聽說這是達斡爾族小女孩喜愛的玩具,有人把它稱作“東方芭比娃娃”。我親手做了一套紙偶,准備在國慶節假期回家送給家人。
這裡不僅有民族風景,還有許多現代化元素。從兒童樂園到太空艙酒店、從民謠酒吧到咖啡營地……集民俗體驗、休閑娛樂、親子互動於一體的旅游業態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今年的中秋假期因旅行更加豐富多彩,也感謝哈拉新村能讓我們體驗到如此獨特的民族風情。
(本報記者 郭曉龍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9月19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