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駐村干部的新年打算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過渡期以來,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輪持續組織選派50多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接續為發展中的村庄和鄉親們帶來先進理念、資金項目、技術服務,為鄉親們排憂解難。
奮斗者的步伐永不停歇,實干者的姿態永遠向前。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駐村干部們有啥新計劃,准備開展哪些新工作?新春伊始,我們的記者走訪4位駐村第一書記,看看他們在忙些啥,聽他們嘮嘮新年打算。
——編 者
貴州省普定縣化處鎮水井村駐村第一書記蔡定雍——
努力開辟更多勞務崗位
本報記者 郁靜嫻
春節剛過,水井村的鄉親們就在茶園裡忙活起來。
“我們這裡的高山茶,能產春夏秋三季。這兩年村裡人氣旺了,荷葉茶、綠茶經常不夠賣。”村民王明忠過去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在村裡茶葉車間當制茶工,每月工資3000元。收入穩定,王明忠心裡挺美,“每年種茶,一畝地還能掙上2000多元呢。”
“山前是山、山后是山”,水井村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過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黔中小山村。經過三任駐村干部和全體村民的努力,現在的水井村裡,荷產業、高山茶產業都發展得紅紅火火。
“8600斤高原純藕粉訂單,都趕在年前寄到客戶手裡了。”提起村裡的“明星產品”,水井村村民吳海和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村蓮藕生長期10個多月,現採挖、現加工,藕粉口感好著呢。”
蔡定雍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派駐到水井村的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來到村裡,我發現高山茶和蓮藕產業已經有了基礎,那我就接著前任干,在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條上下功夫。”這兩年,村裡開發出了蓮子芋泥羹、蓮子陳皮紅豆沙等新產品,還依靠荷塘、茶園搞起鄉村旅游。2024年,全村生產藕粉3萬多斤,全鏈條銷售收入900余萬元,帶動務工就業800余人次,累計向脫貧戶分紅50萬元。
“村裡的產品外銷,原先渠道不多。”為了提升水井村農特產品的知名度,蛇年春節前夕,蔡定雍的行程排得依然很滿,和村干部一起在貴陽、遵義、台江等地做推銷,在“黔貨進央企”農特產品巡回展銷會上擺攤位、“晒”產品。
水井村裡,沿木棧橋穿過千畝荷塘,一間紅磚小屋牆上“鄉村振興直播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去年7月以來,水井村請來中航工業旗下的助農團隊,開設了20多場直播帶貨,現在積累了一批粉絲,還培養了兩名本土主播。“年后第一場直播,大伙都挺期待,希望今年能把村裡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做起來,打響水井村的品牌。”蔡定雍說。
目前,水井村在藕粉基礎上推出的幾樣甜品,主要通過粵黔協作機制,由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家食品企業代加工。代加工產品品質穩定,但藕粉作為原料外運也有成本,蔡定雍一直在琢磨解決辦法。年初,他去了趟廣州,跟廠方商量,在村裡建一條小型生產線。蔡定雍說,在政府部門支持下,今年將協調東西部協作、和美鄉村建設項目等資金,把一部分甜品加工落在村內,開辟更多務工崗位。
小山村年年有變化,新一年,村民們心裡也滿是新願景。
“最期待的還是今年的荷花節!”村民陶大平說。依托蓮藕主導產業,水井村連著8年舉辦荷花節,去年還對河道、文化長廊、水上商鋪等環境設施進行了改造,給景區增加了系統導航標識和美景打卡區,融入普定縣全域旅游“四季歌”。2024年荷花節期間,全村吸引游客35萬人次,營業收入350萬元。陶大平在荷塘邊開了家烙鍋鋪,一天流水就有千把元。
“一個村資源有限,現在普定縣派駐各村的幫扶干部之間實行‘抱團幫扶、共解難題’。”蔡定雍說,2024年發揮中航工業“第一書記服務團”作用,水井村跟煤沖村結成“拍檔”,選用各自主打的藕粉和生態蛋,共同開發藕粉蜂蜜月餅。“今年要繼續加強‘團隊作戰’,整合資源,釋放發展潛力。”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台基營村駐村第一書記韓曉燕——
確保脫貧家庭穩定增收
本報記者 常 欽
今年春節,台基營村很熱鬧。
村裡,大爺大媽扭起喜慶秧歌,年輕人則成為知識競賽的主角。
競賽現場,當題目出現“脫貧不返貧的關鍵是啥”,村民秦爽興奮地舉起手,“我知道,我知道,關鍵是持續的產業發展。”搶答完,秦爽還不忘“抱怨”,“曉燕書記,你這題目出得可不簡單啊!”“村裡搞產業,咱年輕人肩膀上都有責任。”“曉燕書記”笑著答。
“曉燕書記”大名韓曉燕,是台基營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這樣的青年知識競賽已經是第二屆了,“趁著過年大家都返鄉,人頭最齊整,搞點活動大家熱鬧熱鬧、拉拉家常,既能把人心聚聚,也能把村裡要干的事跟大家嘮嘮。”韓曉燕說。
定期入戶訪民情,結對幫扶解民憂,韓曉燕腳步不停。“年前,我又把村裡的防返貧監測戶都走了一遍。”
走訪的第一站就是盧米換大爺家。一進院,就看見盧大爺正忙著給新房貼春聯。“盧大爺,過年好啊!家裡這陣子咋樣?”韓曉燕熱情地打招呼。“曉燕書記來啦,快進屋,現在這日子過得挺舒心。”
坐在炕沿上,翻開“防貧監測一戶一檔”,韓曉燕認真核對一個個數據,“五保戶政策,每月839元﹔特困人員護理,一個月496元﹔土地入股村上合作社,保底收入加分紅,一畝1260多元,盧大爺家3.69畝地入股,去年收入超過4000元……”對完賬,韓曉燕又仔細詢問了盧大爺的健康狀況和醫療保障等方面的變化。
“現在這新房建好,有洗手間,還用上煤改電,屋裡暖和。年前裝修一大半了,等天暖和點,就搬進新家。”說起現在的日子,盧大爺有點激動,“曉燕書記”忙拉住他的手,“大爺,您有啥困難隨時找我,咱一起想辦法!”
在台基營村,韓曉燕跑出一份“大數據”——145戶常住戶,每家一本年收入監測台賬,韓曉燕定期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和研判,確保防返貧監測“不落一戶,不少一人”。春節期間,她帶領村委會成員分成若干小組,挨家挨戶細致排查,重點了解每戶家庭的收入變化及生活困難等情況。
織牢防貧網,目光放在重點人群上。7戶脫貧戶,以及2戶監測戶、32戶低保戶、9戶五保戶、28名殘疾人、12戶獨居老人及突發嚴重困難戶等群體,都是韓曉燕駐村幫扶的“心尖尖”。“常態化入戶走訪,詳細詢問政策落實,‘三保障’及基本醫療情況,預防性措施和事后幫扶相結合,問題早發現、早解決,風險早預警、早排除。”韓曉燕說。
現在台基營村裡,鄉親們大到外出務工怎麼找“營生”,小到扭秧歌舞步該往哪邊轉,都願意找“曉燕書記”出出主意。鄉親們的心氣足了,村裡的面貌也煥然一新——從垃圾分類到文明禮儀,從文藝活動到環境美化,大家伙兒自覺干、一起干。
李嬋女老人逢人就夸,“瞧瞧,大家這精神頭兒,現在年輕人都有正事兒,咱老人也能享福,心裡頭自在啊。”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將以更加精准、高效的工作方式做好防返貧監測工作,確保每一個脫貧家庭都能穩步增加收入。同時,還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強凝聚力與向心力,讓大家切實感受到和美鄉村的溫暖與力量。”說起新年打算,韓曉燕信心十足。
海南省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那受村駐村第一書記肖春雷——
讓鄉親種出更好的果菜
本報記者 李曉晴
農歷年剛過,肖春雷就來到百畝蔬菜瓜果大棚基地試驗田旁,仔細察看紫色釋迦苗的長勢。“去年,村裡的紫色釋迦第一年挂果,市場反響不錯。我們又抓緊育了一批苗。過幾天這1.4萬株種苗就免費提供給農戶,現在村裡正組織村民報名認領種植呢。”
肖春雷的派駐單位是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2021年他來到那受村時,發現村民多以種植冬季瓜菜、芒果、檳榔為主。“村裡發展果菜種植的自然條件不錯,但過去的產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帶動增收效果不明顯。讓村民穩定增收,要把更好的品種引進村裡,把更高效的種植技術教給農民,讓他們種出更好的瓜菜、水果。”肖春雷說。
從農技員到第一書記,肖春雷對土地有著天然的感情,那受村的田間地頭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我在研究院裡干的就是農業科技服務研究,平時也會去一線向農民推廣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技術。當了駐村干部,和村民打交道一點不覺得生分,有啥技術難題我隨叫隨到,帶著鄉親們一起干。”在肖春雷看來,這是他當駐村第一書記的優勢。
駐村期間,肖春雷不隻引進紫色釋迦、納壽彩虹西瓜、羊角蜜等新品種,還引進了南繁瓜菜嫁接育苗技術,提高瓜菜的抗病性、適應性和產量。2022年,他和村兩委商議把南繁瓜菜嫁接育苗項目在村裡以訂單生產模式推廣,當年便實現了成本回收並為村集體創造了24萬元的利潤。截至目前,僅育苗產業就為那受村村集體經濟貢獻了100萬元的收入。
就在年前,那受村村民蘇雲龍地裡的黃瓜遇上了霜霉病,“遇到種植技術難題,第一時間就打電話給肖書記。”肖春雷接了電話就趕到地裡,開出殺菌劑藥方,蘇雲龍心裡一下踏實了,“肖書記,今年紫色釋迦我們家也種!”
“幫助農民解決技術難題是授人以魚,關鍵還要授人以漁,提高農民農業知識和技術水平。”肖春雷創建“田間課堂”黨建品牌,組織黨員現場講授當季適用的農業知識和技術,3年來組織的各項專業技能培訓共1370人次參與。
肖春雷始終沒有停下對更優質種苗的培育探索。他說:“每年都要試種五六十個品種,就拿黃瓜來說,去年跟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合作,選育出了‘津優619’這個高產品種,預計畝均產量能比現在地裡的品種提高2000—3000斤。”
如今,那受村的村民都很歡迎新品種、新技術,種植選擇不斷豐富,經濟效益不斷顯現。2021年到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4.6萬元增長到244萬元,脫貧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868元增長到29184元。
談及新一年的工作重點,肖春雷笑著道:“繼續做好農民培訓,增長他們自主發展產業的能力,再把現有的產業往縱深做,持續做品種改良、種植精細化管理,同時拓展市場、打造品牌。要做好三產融合,村裡的‘榴蓮主題共享農庄’‘那受·裡鄉野會客廳’‘南塔藝谷’等鄉村旅游項目都在逐步推進……”看著滿滿的工作計劃表,肖春雷說:“總之要把產業更好地留在村裡,把產業收益更多地留給村民。”
甘肅省庄浪縣韓店鎮東門村駐村第一書記賈盛——
把更多科技資源引進村
本報記者 鄧劍洋
“我們的蘋果果形飽滿,咬上一口又甜又脆。”韓店鎮電商運營示范中心內,東門村駐村第一書記賈盛正在直播帶貨。
賈盛來自南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23年11月被選派到東門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村裡時,產業發展剛有起色,農產品銷售也剛打開渠道,如何更好促進鄉村發展、帶動村民增收,對我來說是不小的挑戰。”賈盛說。
了解鄉村,才能更好振興鄉村。扎根田間地頭,挨家挨戶走訪,深入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賈盛與村兩委干部定期對農戶進行動態監測,精准識別易返貧致貧戶,建立幫扶台賬,因戶施策制定幫扶措施。
“把大學裡豐富的科技、專家資源引入村裡,會給鄉村帶來不一樣的變化。”科普宣講、普法宣傳、義診服務……一批又一批的南開大學師生來到東門村開展社會實踐。一場場知識講座、一次次貼心義診拉近了師生與村民的距離。“如今在村裡,鄉親們看見我們的老師和同學都特別親切。”賈盛說。
丹參種植是東門村的重點產業,賈盛推動南開大學自主研發的優質丹參種苗“落戶”村裡,邀請農業專家根據村裡實際情況,優化種植技術培訓方案。從精准把握播種時間到持續優化田間管理,再到科學防治病虫害,丹參產業迅速發展。
“隨著南開大學·甘肅庄浪生命科學(丹參產業)博士服務站和甘肅庄浪丹參科技小院的成立,我們希望能夠培育出更加優質的丹參種苗,讓好種子帶來好收成。”賈盛介紹,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庄浪縣丹參產業逐步走出東門村。目前在庄浪縣岳堡鎮,一個集種質創新、產品研發、科普研學於一體的丹參科技創新園正在加緊建設。
教育幫扶扶出特色。踏入畢業季,賈盛利用所長幫助村裡的高中畢業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和志願填報輔導。“近年來,南開大學通過捐建‘魯班工坊’‘南開書屋’,選派研究生支教團,建立幫扶機制等方式有力支持了庄浪縣的教育發展。”賈盛說,“能為當地的學生們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我們感到很自豪。”
文化興村增活力。東門村文化廣場的主題牆繪更新修繕后,鄉村風貌煥然一新。為做大村裡的蘋果產業,賈盛引入南開大學文學院團隊,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拍攝專題片《我在庄浪種蘋果》,提升“庄浪蘋果”品牌價值﹔精心開發“定制蘋果”,拓寬蘋果的市場銷路。
“美麗鄉村充滿希望,也提供了干事創業的廣闊舞台。新的一年,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對村裡的部分排水渠和道路進行修繕,改善人居環境。”賈盛表示,“我們將繼續推進東門村中藥材產業的轉型升級,讓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更好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把鄉村全面振興的‘多彩畫卷’描繪得更加壯麗。”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07日 第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