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理論·時評

老區新路話振興

程 煥
2025年02月13日09: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區新路話振興(現場評論·新春走基層)

“走自己的路”,就是准確把握好自身的稟賦特點,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夜幕降臨,貴州遵義市紅花崗區的老城,全新亮相的1935街區燈火璀璨。街巷深處,一座青磚小樓靜靜矗立,當年在二樓客廳召開的遵義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

一條街道,一頭承載城市繁華,一頭回望崢嶸歲月,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相輝映。

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今年是遵義會議召開90周年。如何繼承和發揚遵義會議精神?要走出一條革命老區全面振興的新路。

走新路,要學會“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照抄。

就拿桐梓縣婁山關街道杉坪村來說,曾經的貧困村,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變化因何而來?駐村第一書記陳相宇直言“找准了路”。杉坪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發展傳統農業不具備優勢,但氣候涼爽、生態環境優越,緊鄰縣城和婁山關景區,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當地把全村作為旅游景區來規劃,把每個山崗作為“綠色銀行”來建設,助力村民吃上“旅游飯”。

俯瞰杉坪村,村子南側山脊上的石板路,紅軍長征時兩次由此經過,取得兩奪婁山關的勝利。再看盤山而上的柏油路,絡繹不絕的游客由此進村,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窮山溝打贏了“翻身仗”。兩條路,路況大不同,映照的都是因勢利導,由被動轉向主動。

發揚遵義會議精神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在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上,“走自己的路”,就是准確把握好自身的稟賦特點,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和時代要求的發展新路。

走新路,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振興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四渡赤水紀念館裡,3扇木板斑駁而滄桑。90年前,紅軍轉戰遵義時,對群眾秋毫無犯,還為大家開倉放鹽。四渡赤水時,老鄉們拆下自家門板,支援搭建渡河浮橋,詮釋了軍民魚水深情。

今天,在習水縣,黔北麻羊養殖場負責人、90后青年李世春,大學畢業就扎根大山,帶動群眾搞養殖。提供優良品種、傳授養殖技術、收購村民牧草……努力踐行紅軍的好傳統,當代大學生敢擔當、善作為,帶動老鄉致富、推動老區發展亮出真本事。

從脫貧路上“一個不能少”,到振興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隻有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收獲更豐碩的發展果實。

走新路,就意味著要開辟,要探索,要踏平坎坷,“跳起來摘桃子”的勁頭不能鬆。

前不久,貴州六安高速公路花江峽谷大橋成功合龍,其高度居世界第一,主橋跨徑在山區橋梁中也位居首位。“雙第一”,遵義有底氣。10多年前,相關鋼繩制造技術遭到國外封鎖,位於遵義的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刻苦攻關,一點一滴突破了技術壁壘。如今,港珠澳大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等重要項目和超級工程中,都有貴州鋼繩的身影。

面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要弘揚遵義會議精神,敢於向高處攀、朝難點攻、往實處干。向新發展,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也要有“跳一跳,夠一夠”的拼勁。如此,方能瞄准更高目標,練就更強本領,展現更大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深植紅色基因的遵義,正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努力實現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新跨越。再出發,黔北大地日新月異、欣欣向榮。

(作者為本報貴州分社記者)

(責編:高翔、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