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聚焦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抓實摸排納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
流動不流失 有家更有為(前沿觀察·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①)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流動黨員是黨員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不同群體黨員特別是流動黨員,採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歲末年初,奮斗在各條戰線上的流動黨員紛紛返鄉,各地組織豐富的活動,讓流動黨員感受到組織的關懷。近日,記者赴多地採訪,深入了解各地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生動實踐。本版今起推出“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編 者
臘月二十三,甘肅省平涼市駐蘭州市流動黨員聯絡站裝飾一新,喜氣洋洋。平涼在蘭州的十幾名流動黨員聚在一起,總結工作,暢談展望。“真沒想到,在蘭州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90后姑娘李娟感慨。
黨員走到哪,哪裡就有“家”。近年來,甘肅省聚焦流動黨員排查發現難、教育管理難、作用發揮難等問題,出台流動黨員管理工作若干措施,以信息化、平台化、制度化方式破解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引導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兩地起作用”。
黨員怎麼找——
信息賦能,精准摸排動向
蘭州市城關區團結新村街道天水南路社區鄰近車站,是很多外來人口的落腳點。
“剛安頓下來,社區工作人員就打來電話了解情況,提醒我及時報到。”去年10月,武威市民勤縣流入黨員魏溢凡來到蘭州,租住在天水南路社區,“組織主動找到我,心裡很溫暖。”
如何精准掌握流動黨員的動向?“以前是流動黨員找組織,主動報到的意願不強。現在借助信息化手段,我們可以主動聯絡,有的放矢。”天水南路社區黨委書記藺文君說。
黨員找組織、組織找黨員,背后是“甘肅黨建”信息化平台的精准賦能。打開“甘肅黨建”的流動黨員管理模塊,流出黨員數、流入黨員數、地域分布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甘肅,隻要流出地黨組織在平台上對流動黨員進行標記,系統便會自動彈出提示,提醒督促黨員到流入地后“一鍵報到”。通過系統自動抓取的地理位置,流入黨員信息經過層層登記分辦,可精准推送至流入地黨組織,及時接收納管。截至目前,甘肅省共動態摸排流動黨員3.6萬名,實現應排盡排、動態管理。
對於流出地,甘肅省進一步壓實組織責任,建立閉環管理機制,加強“行前”談話、“途中”管理、“回歸”教育,跟蹤了解流動黨員外出期間教育管理情況。
顧文祖是武威市涼州區大柳鎮大柳村流出黨員,一年得有10個月在外面。顧文祖說:“外出前,村黨支部書記會叮囑我到流入地主動報到,副書記每個月給我打電話。我時刻感覺有組織的線牽著,‘飛’得再遠都踏實。”
現實中,不少流動黨員工作、居住地變動頻繁,納管難度較大。甘肅省積極探索在省內外流動黨員集中的區域建立流動黨員黨支部,同時壓實基層黨組織責任,常態化摸排納管流入黨員,不斷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
武威有不少人去新疆求學、務工。武威市依托新疆武威商會,成立駐烏魯木齊市流動黨員聯絡站,同步設立流動黨員黨支部。“隻要是經摸排發現的流動黨員,我們都積極協調本地基層黨組織接收納管,遇到流動頻繁、經常變更務工地的黨員,就由我們進行兜底管理。”聯絡站黨支部書記馬國文介紹。
工業園區非公企業聚集,平涼市靜寧工業園區成立流動黨員黨支部,發現企業新招聘的流動黨員,及時協調引導到所在企業或相關企業黨組織報到﹔蘭州新區化工園區將從業人員政治面貌納入園區智慧管理系統,同時聘請企業人事負責人擔任流動黨員“觀察員”,常態化開展摸排,確保黨員流動不流失。
管理如何抓——
換位思考,寓教育於服務
“我生在舊社會,吃糠咽菜十幾年,有了共產黨,培養、教育我為黨、為人民做一個忠誠的戰士……”去年“七一”,由96歲抗美援朝老戰士李慶忠講授的一堂黨課,讓楊波印象深刻。
楊波是平涼市崆峒區東關街道解放中路社區的一名流入黨員,在平涼市一個工程項目上做電工。“我們從來都是哪裡有活兒去哪裡,線下參加學習的機會不多。來社區報到后,支部群裡經常發送學習資料,還可以根據時間安排參與社區組織的各種活動。”楊波說。
解放中路社區商貿市場集聚,人員往來頻繁。社區指派專職網格員、包片區黨員、干部等,為轄區內的流入黨員擔任一對一“微管家”,與流動黨員保持動態聯系,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讓流動黨員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
“我們要換位思考,把聚人心、暖民心的工作做細做實。”平涼市駐蘭州市流動黨員黨支部書記、平涼市駐蘭辦主任張乾龍說,“我們一方面抓實黨員教育,扎實開展‘三會一課’等,在錘煉堅強黨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依托平涼市駐蘭辦,發揮商會信息資源優勢,在就業擇業等方面為流動黨員提供幫助。”
寓教育管理於服務之中,甘肅省推動構建“服務窗口—服務站—聯絡站”三級服務管理平台,在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窗口,在物流園區、商貿市場、貨運集散地等人流密集地建立服務站,在流出黨員集中的城市設立聯絡站,有效發揮聯絡納管、教育管理、便民服務、關懷幫扶等作用。
走進涼州區流動黨員服務站,圖書室、休閑娛樂室、運動健身室等區域明亮溫馨,手機充電器、微波爐、飲水機等設施一應俱全。
依托新興領域黨群服務中心,涼州區建立區級流動黨員服務站,為流動黨員印發“聯心卡”和服務指引,街道社區的服務站點、區級政務服務單位的聯系方式一目了然。“流動黨員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休閑有去處。”服務站黨支部書記張慶慶說。
此前,平涼市庄浪縣流出黨員王軍成來崆峒區務工,租住在解放中路社區。了解到王軍成過去開過貨車,社區幫忙聯系物流公司,讓王軍成順利成為一名司機。“我們積極提供各項便民服務,讓流動黨員安心安家。”解放中路社區黨委書記楊曉雯說。
作用怎麼發揮——
健全機制,從流入變融入
“侯奶奶,過年了,咱包一頓芹菜大肉餡兒的餃子!”馬彩霞拎著芹菜、豬肉,敲開了社區居民侯女士家的門。“平時就我們娘倆兒,好久沒包過餃子了!”侯女士今年80歲,腿腳不便,和智力殘疾的兒子一起生活。作為涼州區東大街街道會館巷社區一名流入黨員,馬彩霞聽說了社區正在組織“一老一少”關愛活動,便自告奮勇和侯女士結對。
“來社區報到后,社區經常關心我的情況。之前我家老二要上幼兒園,社區還幫忙協調了公司附近的幼兒園,娃也順利入學了。”馬彩霞說,“身為一名黨員,我也希望能做點有意義的事,為別人送去一點溫暖。”
流而有家、流而有為,是一場“雙向奔赴”。張岩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也是平涼市崆峒區西郊街道崇文社區一名流入黨員。“我從涇川縣過來,人生地不熟。現在,我有了納管黨支部,網格員經常電話訪、微信談、上戶看。”張岩說,“平時在社區,發現有電動車飛線充電、樓道亂堆亂放,我也會及時跟社區、物業說一聲。安全隱患少了,‘家’才住得安心!”
把社區打造成流動黨員的第二個“家”,崇文社區聯合區域內共建單位資源力量,打造特色黨建工作品牌。同時,將社區流入黨員納入志願服務隊,常態化開展健康義診、環境衛生整治等活動,讓流動黨員從“流入”變“融入”。
“流入”變“融入”,一字之變,背后是心的緊密相連。在蘭州市安寧區安寧西路街道棗林西社區,有個學生們都熟悉的“大哥哥”——95后流動黨員崔文強。作為學校自行車隊、馬拉鬆隊的隊員,崔文強有不少運動愛好。“來社區報到后,社區工作人員經常關心我。”崔文強說,“我想著發揮特長,組織一個免費輪滑興趣班,帶著小朋友一起運動。”
蔣中華老人住在崔文強的樓下。“之前我的自行車鏈條都生鏽了,小崔看到,就主動幫我收拾。他從老家天水回來,還給我帶了自家種的蘋果。”蔣中華說。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蘭州市建立流動黨員“先鋒指數”評價考核機制,作為民主評議、黨內表彰、村干部后備力量儲備的重要依據。蘭州新區開展“融入當地建新功”活動,在流動黨員集中的區域,建立黨員先鋒崗、責任區,引導流動黨員在崗位上建功立業。
“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是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體現。我們將壓實組織責任,把流動黨員摸排納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工作做細做實,讓流動黨員成為一面面流動的旗幟。”甘肅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11日 第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