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件行政爭議一攬子化解的啟示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確保程序公正的同時,著力厘清群眾需求、回應群眾關切,在法律和政策允許范圍內,盡最大努力推動問題解決
案結事了,是群眾最朴素的訴訟認知和願望,也是司法審判的重要目標。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全面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發布了一份指導意見,要求堅決防止“程序空轉”,推動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做到案結事了、政通人和。
“程序空轉”“就案辦案”等問題,目前在司法實踐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案件在上下級法院之間來回反復,不僅增加當事人訟累,甚至會導致“一案結、多案生”。
有個案例就很有代表性。202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訴訟服務中心,曾收到黑龍江省巴彥縣孫氏三兄弟寄來的1米多高的材料,他們共提起137件行政爭議再審申請。“檔案丟失”“少算工齡”“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申請再審的理由五花八門,一開始甚至理不清當事人的實質訴求是什麼。
面對這一罕見的復雜爭議,最高法全面審查再審申請書,積極與當事人當面溝通,發現其百余項權利主張的背后是想解決社保續繳與“老有所養”問題。“拎”清這一實質訴求,行政爭議化解很快就柳暗花明。2024年2月,在由最高法主持的化解協調會上,相關部門協商出解決方案,讓三兄弟從長達10年的信訪、復議、訴訟中解脫出來。
這個案例給人深刻啟示,人民群眾到相關部門、法院是為了解決問題,絕不是來“走程序”的。切實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有效回應群眾的實質訴求,才能真正實現定分止爭。
解開群眾的“心結”,就要加強對實質訴求的審查、回應,決不能僅以程序問題為由將老百姓的訴求簡單拒之門外。事實上,孫氏三兄弟提起訴訟時已超過起訴期限,一、二審法院的處理不存在違法情形。但如果就此駁回,雖於法有據,但無法有效保障其合法權益,他們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一結果。在確保程序公正的同時,著力厘清群眾需求、回應群眾關切,在法律和政策允許范圍內,盡最大努力推動問題解決,才能進一步贏得群眾認可,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
實現定分止爭,不能隻關注案件最終的處理結果,還要在立案、審判、執行各環節做深做實矛盾糾紛實質化解。對不能准確理解法定起訴條件的當事人,要耐心做好法律釋明、訴訟指導等工作,切實保障當事人訴權﹔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且合並審理有利於實質化解爭議的,可以依法合並審理,為當事人一次性解決矛盾糾紛盡可能提供最大便利﹔此外,還要在更高水准上推進執行工作,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拿出“如我在訴”的責任感,用最優質量、最高效率、最佳效果處理好每一個案件,司法公正就更加可觸可感,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才會蔚然成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能否實現案結事了、是否真正解決問題,直接影響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感受。站穩人民立場,聚焦真實需求,提高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本領,使裁判結果既符合法律和政策,也符合老百姓普遍而朴素的期待,司法審判就不僅是公平正義的維護者,還將成為社會關系的“療愈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