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
黃河上游史前社會發展的引領者

2024年1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意大利總統在京共同鑒賞意方返還我國的流失文物,其中一批精美絢麗的彩陶令人印象深刻。這批彩陶最初的主人,便是5000年前生活在黃河上游黃土高原的馬家窯人。2024年恰逢馬家窯文化發現100周年。今年2月,甘肅臨洮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馬家窯文化有什麼特色?其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對中華文明又有何重要貢獻呢?
馬家窯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在延續時長、分布范圍、絕對數量、相對比例、精美程度等多個方面,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稱為中國史前彩陶的集大成者。
馬家窯文化的發現,與仰韶文化密切相關。100多年前,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為驗証“彩陶西來”的假說,他開啟西北考察之行,將在甘青地區發現的馬家窯文化稱為“甘肅仰韶文化”。1949年,考古學家夏鼐指出甘肅仰韶文化有其自身特色,並提出“馬家窯文化”的命名。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証實,馬家窯文化源於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在甘青地區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馬家窯文化歷經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階段,延續長達千余年。其間,彩陶器型和紋樣雖有發展變化,但彩陶的大規模生產和使用一直是其鮮明特色。
馬家窯文化彩陶分布范圍極廣,以黃河上游為中心,西北可至河西走廊,西南可達川西北地區,東向可近關中盆地,向北可抵蒙古高原,其影響更是遠達新疆、西藏,乃至長江中游、黃河下游等地區。不僅如此,在很多遺址,尤其是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彩陶(片)的數量非常驚人,如馬家窯遺址4次發掘出土的彩陶(片)可達數十萬片。在一些遺址,馬家窯文化彩陶(片)在同類遺物中的佔比常常達50%以上,甚至90%以上,凸顯出馬家窯人對彩陶的高度重視和真摯熱愛。
馬家窯先民為何如此重視彩陶的生產和使用呢?
最新考古發現顯示,馬家窯文化先民是農業人群。馬家窯遺址、寺窪遺址均發現了豐富的炭化植物種子和動物骨骼。相關分析顯示,當地先民以種植粟、黍為主,一些遺址黍更多,顯示出粗放型作物較大規模的種植﹔飼養家畜,但規模不大,漁獵活動仍然佔據重要地位。這可能與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相對匱乏的農業資源有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家窯文化發達的手工業,尤其是陶器生產。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內發現多處制陶區,布局新穎。聚落內還發現了石器加工場所,出土成套的石鑽、石環半成品和廢料。由此可見手工業生產在馬家窯社會中的獨特地位。有研究者提出,馬家窯文化彩陶存在商品化生產,成為其生業經濟的重要補充。
考古証據顯示,馬家窯社會在多個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是黃河上游史前社會發展的引領者。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發現的三重長方形大型“圍壕(溝)”便是最新明証。三重“圍壕(溝)”形制和布局相當規整,內部復原面積近30萬平方米,多處見有通道,應經過精心規劃和測量。這是目前已知國內最早的多重長方形大型“圍壕(溝)”。上述大型工程表明,馬家窯社會已具備相當高的社會組織和管理能力。
馬家窯文化所在的黃河上游地區,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形地貌、生態系統都較為特殊,又處於東西方交流的前沿地帶,其早期社會的發展因此呈現出自身特色。同時期東部地區的一些早期社會,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經濟發達,社會分化明顯,奢侈品盛行,宗教色彩濃厚,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早期國家。而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上游地區,農業資源相對匱乏,重視手工業生產、商業和貿易的發展,社會分化不甚明顯,奢侈品少見,宗教色彩相對較淡,但其文明化程度同樣相當高,可稱之為早期社會發展的“西北特色”。這些內容極大豐富了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多元一體”格局,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持久且深遠的影響。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19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