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國家老年大學——
文化養老有“味”有“為”

春天的一個午后,56歲的北京市民王麗紅早早用過午飯,背上琴包,沿著熟悉的路走向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剛踏進校門,便看到幾位同學在聊不久前首次登台演出《又見炊煙》的情況。她快步走上前,與大家一邊交流,一邊走進教室。退休后的她,如今在這裡找到了新的生活節奏和精神寄托。
像王麗紅一樣,越來越多的銀發學員選擇回到“課堂”,開啟生活新篇章。
為了更好服務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的開班規模從去年秋季學期的60個教學班,增長至今年春季學期的127個,班級數量翻了一番,招生人數增長超千人。盡管如此,個別熱門課程名額在開放報名5分鐘后便被“搶空”。
老年大學何以受到廣泛歡迎?日前,筆者實地探訪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
課程設置涵蓋各類興趣點
打開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的課程表,六大學院開設的92門課程映入眼帘。從舞蹈、攝影、小說賞析到英語、養生、服飾搭配,既有滿足興趣愛好的文化審美課程,也有提升日常生活質量的實用技能培訓。
豐富的課程吸引了眾多學員報名學習,其中,藝術類課程尤為受歡迎。國家老年大學直屬學院副院長石運志介紹,2025年春季學期,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的報名總數超2500人次,其中,藝術類課程報名學生就超過1100人次。
在民樂教室,王麗紅指尖輕觸中阮琴弦,悅耳的音符隨之緩緩流淌。回憶起初學的經歷,她感慨道:“年輕時就想學樂器,但一直沒機會。后來在網上看到老年大學有中阮課,我就趕緊報了名。”
除了音樂,手工藝術類課程同樣深受青睞。在插花教室內,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花香,課桌上擺滿了五彩斑斕的花材。61歲的胡晉蓉正凝神傾聽插花教師黃山講解花卉搭配的技巧。“最開始我只是單純地覺得花好看,但經過老師系統的講解,我逐漸領悟到插花蘊含的審美哲學”,在老師的指導下,胡晉蓉和同學們開始動手實踐,精心搭配不同的花材。一朵朵花卉在巧妙的組合下,變成了一件件和諧美麗的花藝作品。
在黃山看來,“插花不僅是動手操作,更是一種心靈創作”。她希望通過教學,幫助學員發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與溫馨。
70歲的滕軍也是這門課程的學員,她曾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在日本留學時接觸過插花,並長期研究東西方傳統藝術。退休后,滕軍先后在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和北京林業大學進修,如今,她選擇來到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繼續學習。“插花藝術非常深奧,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它的理論體系。”她特別提到,黃山老師的課程不僅教授技法,更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文化背景,講解古畫中的插花表現手法,以及花材背后的寓意。“每節課都有整整一個小時的理論講解,很少有插花老師能做到這點。”滕軍說。
學員們的積極參與,也促使學校不斷調整課程設置,既保留經典課程,又緊跟時代推陳出新,以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的多元學習需求。近期,國家老年大學還計劃開展人工智能應用相關講座,幫助老年人適應科技發展。
“我們在每學期末都會開展滿意度調查,通過問卷和座談收集反饋意見,進而優化課程體系,幫助老年學員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石運志說。
階梯教學增強學習延續性
在國家老年大學魏公村校區,許多課程都設置了從初級到高級的階梯式教學階段,不少班級已開至第三、第四學期。課程的連貫性促使學員在一個領域內逐步深入,從初學者成長為資深愛好者。
中阮授課教師郭忠民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歌舞團副團長,退休后他重拾音樂教育工作,走進老年大學課堂。
面對學員年齡偏大、指法困難的實際情況,他創新教學方法,將復雜的樂理知識編成順口溜,用“招財貓”等手勢比喻指法,讓抽象的技巧變得生動形象。
郭忠民介紹,許多老年學員會因為指法難度過高而感到氣餒。為此他特意設計了逐步進階的教學方法,從基本手型和音階練習入手,逐漸引入旋律演奏,幫助學員在循序漸進中建立信心。“雖然會遇到記憶力下降、體力減弱等問題,但隻要設計合理、安排得當,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這些困難。能堅持下來本身就是一種成就。”郭忠民說。
自2023年秋季學期學習中阮以來,55歲的郭素卿已經能流暢演奏《漁舟唱晚》《沂蒙山小調》等十幾首經典曲目。從初學時的手指僵硬,到如今的自信演奏,這一路走來,她感觸頗深。
“剛開始真的很難,手指不靈活,跟不上節奏。但老師總是鼓勵我們慢慢來,不要急於求成。我也給自己定了小目標,學會一首曲子就算完成一個小任務。”郭素卿說,這種系統的教學設計,有效避免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倦怠與挫敗感,讓他們在階段性目標的激勵下穩步前進,保持學習動力。
規范的課程設計不僅有助於學員逐步掌握技能,還在無形中塑造了一種規律而充實的生活方式。正如王麗紅所言,穩定的課堂安排使她每周都有固定的社交機會,而規律的練琴時間也讓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種學習節奏,既豐富了日常生活,也為學員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感。
此外,老師還鼓勵學員在課堂之外參與社交互動和公開演出,將課堂所學融入生活之中,從“文化養老”到“老有所為”。滕軍每次上完插花課都會去花市買些花材回家練手,不僅為自己增添生活情趣,還主動為樓道進行花藝布置。“有些訪客一到我們單元就說這裡太漂亮了。”她說,能為大家服務的感覺非常好。
普惠教育織就文化服務網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除了北京魏公村直屬校區外,國家老年大學還逐步構建起覆蓋全國的教育服務網絡。這一網絡不僅將教育資源延伸到基層社區,更深入到廣大鄉村,實現老年教育的“廣覆蓋”和“深滲透”。
石運志介紹,截至目前,國家老年大學已在全國建立了44個省級分部、6.8萬個基層學習點。各地基層學習點不僅承擔教學任務,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融入社區服務和文化活動之中。許多學習點組織學員組成合唱團、舞蹈隊和書畫社,開展公益演出和展示活動。一些地區還設立了老年志願服務隊,由學習點學員擔任社區宣傳員和活動策劃者,推廣健康知識、組織文藝活動,既提升了學員的社會參與度,也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
這種“學習—實踐—服務”相結合的模式,使老年大學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成為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點。
以國家老年大學天津分部“快樂攝影課堂”項目為例,該項目依托社區資源,圍繞紅色文化傳承與攝影實踐教學,打造了一系列別具特色的康養學游線路。學員們深入天津紅色舊址,通過鏡頭記錄歷史遺存,並參與相關志願服務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老年學員不僅提升了攝影技能,還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工作貢獻了力量。
面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國家老年大學還推出在線學習平台和移動端小程序,實現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的有機融合。通過這些平台,學員可以隨時隨地觀看錄播和直播課程,學習過程更加靈活。目前,在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上,已有40萬門課程資源面向老年人免費開放。
“無論他們身處何地,我們希望每一位有求知欲的老年人,都能感受到知識帶來的溫暖與力量。”石運志表示,未來,國家老年大學將繼續拓展基層學習點和在線平台建設,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讓知識之花在千家萬戶中綻放,讓文化之光照亮更多老年人的生活旅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