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第十個“中國航天日”——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於4月24日出征太空

陳冬
陳中瑞
王杰
4月23日上午,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介紹了本次任務的相關情況。
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准北京時間4月24日17時17分發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陳冬、陳中瑞、王杰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航天員陳冬執行過神舟十一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時隔兩年再次擔任指令長。陳中瑞和王杰均來自我國第三批航天員,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其中,陳中瑞入選前是空軍飛行員,王杰入選前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
看點一
將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
神舟二十號發射窗口時間恰逢第十個“中國航天日”。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五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五次飛行任務。任務主要目的是: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持續發揮空間站綜合應用效益。
按計劃,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后,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后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於今年10月下旬返回東風著陸場。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在與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后,計劃於本月29日返回東風著陸場。
林西強表示,前期斑馬魚和果蠅的空間實驗都非常成功。本次任務將以斑馬魚、渦虫和鏈霉菌作為研究對象,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
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期間,除了上述3項生物實驗外,還將在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新技術等領域,持續開展59項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有望在血管化腦類器官芯片培養、軟物質非平衡動力學、高溫超導材料空間制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當前,我國正在按計劃有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已在軌實施了200余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上行近2噸科學與應用物資。
看點二
港澳航天員預計最早將在2026年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截至目前,我國已順利實施了20次航天員出艙活動。林西強表示,我國出艙活動技術日益成熟,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我國單次最長出艙活動時長達到了9小時,創造了世界紀錄﹔我國空間站飛天艙外航天服,已順利保障自神舟十二號任務以來的19次出艙活動,單件航天服最高使用量達17次,已超過“3年15次”的設計指標,依然性能良好、狀態穩定﹔機械臂通過獨創的雙臂級連和爬行設計,實現了航天員在空間站艙體外作業全域可達﹔天地協同支持體系更加完善,為出艙活動方案制定、進程控制、跨系統協同和應急處置等提供了有效的專業支持。總體來看,我國航天員出艙活動已經實現了由技術驗証、簡單操作向復雜作業任務的跨越,將在空間站的長期運行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林西強表示,第四批航天員自2024年8月入隊以來,按計劃開展了航天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航天環境適應性等多項訓練和部分專項訓練。目前,正在按照既定計劃有序組織開展第四批航天員訓練,在取得飛行資質后,他們將被納入飛行乘組的候選范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會在飛行乘組中陸續看到他們的身影。
據介紹,港澳航天員入隊后很快適應了工作和生活環境,迅速融入航天員隊伍,訓練勤奮刻苦,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目前正在開展航天專業技術相關學習和訓練。港澳航天員作為載荷專家,預計最早將在2026年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今年2月底中巴雙方簽署合作協議,目前,巴基斯坦航天員的選拔工作正在開展。與此同時,我國正與有關國家就其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進行磋商。
看點三
我國載人登月任務各項研制工作總體進展順利
林西強介紹,目前,我國載人登月任務各項研制工作總體進展順利,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載人月球車等正在按計劃開展初樣研制試驗,月球遙感衛星已完成立項和競爭擇優,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系統研制建設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隨著初樣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統主要大型試驗和跨系統試驗正在穩步開展。前期已組織完成了長征十號運載火箭電氣系統綜合匹配試驗,夢舟載人飛船首次高空空投試驗,攬月月面著陸器整器熱試驗。后續將陸續在酒泉發射場、文昌發射場等地,組織實施夢舟飛船零高度逃逸、攬月著陸器綜合著陸起飛驗証、長征十號運載火箭系留點火、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低空飛行及夢舟飛船最大動壓逃逸等試驗,全面驗証飛行產品關鍵功能性能。
指令長陳冬——
“隻有在地面拼盡全力,到太空才能應對有力”
從神舟十一號任務的“小試牛刀”,到神舟十四號任務的“大展拳腳”,再到二度作為指令長,執行神舟二十號任務……陳冬創造了新紀錄——第二批航天員中,首位三次飛天的航天員。
“數字代表的是責任。飛得越多,越要做好表率,越要高標准、嚴要求。”陳冬說。
從神舟十一號到神舟二十號,陳冬親歷了中國空間站從無到有、從建造走向應用的發展歷程。
目前,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科學實驗的精准實施、艙內外設備的維修防護成為主要任務。為此,陳冬將訓練重心放在操作精准度、心理穩定性、團隊協同默契度與應急處置等能力的強化上。
本次任務,陳冬要帶領兩名年輕隊友,責任和壓力更大。結合乘組和任務特點,陳冬與教員團隊研討后,形成了個性化訓練方案:依據任務優先級規劃課程順序,針對薄弱環節增加訓練頻次。這種訓練模式,不僅大幅提升了訓練效率,更充分激發了大家訓練的主觀能動性。
“隻有在地面多備幾手,到天上才能得心應手﹔隻有在地面拼盡全力,到太空才能應對有力。”在陳冬看來,“隻有不斷訓練,才能確保每一個細節都接近完美。”
多年來,陳冬的微信頭像一直都是深邃的星空。“航天人的字典裡沒有‘滿足’,隻有‘更高’,我將帶著祖國和人民的祝福,向著浩瀚宇宙勇毅前行。”陳冬說。
問答
問:作為指令長,您如何評價這個團隊?你們將面臨哪些挑戰?
陳冬:乘組經過長期訓練,彼此都十分熟悉,默契十足。在共同的訓練和生活中,我們相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團隊既展示出飛行員精准的操控能力和敏銳的思維,又展示出工程師嚴謹的態度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合,三頭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職,獨當一面。
這次任務會有復雜的出艙活動、精細的實驗操作和日常的維護維修等挑戰,我們已經做到了訓練時間有保証、內容有保証、效果有保証,因此對圓滿完成任務充滿信心。
問:開跑空間站任務的下一棒,您有何感受?
陳冬:漫漫飛天路,需要一代代航天人艱苦奮斗、接續奮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這不僅是一部中國航天的奮斗史、發展史,更是一部輝煌的騰飛史,記錄了航天人自立自強、創新超越的歷程。我們乘組一定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精心操作,密切配合,跑好空間站階段屬於我們的這一棒,為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再創佳績。
航天員陳中瑞——
“在這個特殊節點,邁上嶄新起點”
“神舟十號返回地球時,我接到了清空空域的指令,迎接航天員回家。”陳中瑞曾是一名戰斗機飛行員,守衛著祖國的藍天。
“有時候,我也想飛得高一些、再高一些,沖出大氣層,去領略浩瀚的太空。”陳中瑞說。
時代的浪潮,給了青年人追夢、圓夢的舞台。當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式啟動,陳中瑞毫不猶豫報了名。
天空和太空,一字之差,但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變,卻要在千錘百煉中加鋼淬火。30多歲重回課堂,一年內要學完30多門理論課程,包括熱力學、軌道力學等,陳中瑞學起來非常吃力。
白天學不會的,他就晚上接著學到深夜。“遇到不會的專業課,就向有專業背景的隊友請教。”在不斷學習訓練中,陳中瑞逐漸改變以前飛行員期間養成的思維方式和操作習慣。
“這是神舟飛船第二十次飛向太空,我們在這個特殊節點,邁上嶄新起點。”確定入選后,陳中瑞深知使命意味著責任,每次大型試驗、大項操作,他都精益求精,對任務流程、操作手冊反復記憶、爛熟於心。
對於即將開始的半年“太空出差”,陳中瑞充滿期待:“我曾經作為戰斗機飛行員飛翔在祖國的藍天上。現在,我更期待作為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徜徉於浩瀚宇宙中。”
問答
問:您是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飛天夢想的?
陳中瑞:我曾是戰斗機飛行員,如今即將實現飛天夢想、出征太空,這得益於組織的教育培養,得益於教員和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得益於航天員大隊同志們的幫帶指導,更得益於偉大的新時代,給我們提供了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舞台。所以,生逢新時代,我是幸運的﹔將個人夢和中國夢、航天夢緊密相連,我也是幸福的。
問:為了實現團隊更好分工合作,您做了哪些准備?
陳中瑞:無論是分工還是合作,都是為了圓滿完成任務。說實話,乘組剛開始訓練時,我和王杰有些緊張,也有壓力。現在,我們團隊融合得就像一個人。
作為乘組一員,我們將在指令長的帶領下,調整好狀態,盡快適應太空的失重環境,特別是以多掌握一點技能就多一點安全、多學習一點知識就多一分保險的心態,完成好空間站出艙活動、日常運營維護、設備物資管理、空間科學實驗等任務。
航天員王杰——
“每一分努力都熠熠生輝”
能成為一名航天員,源於王杰的一次“試一試”。
2018年,第三批航天員選拔范圍擴大:不僅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駕駛員,還要從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
那時,作為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王杰抱著嘗試的態度,參加了這次選拔。初選、復選、定選……2020年9月,王杰正式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的一員。
第一項挑戰如期而至。
體測3公裡時,王杰跑著跑著就落在了空軍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后面。參加工作后,王杰鍛煉的次數比以前少了很多,身體機能下降,在訓練中也會表現出來。
為此,王杰把體能鍛煉細致規劃到每一天,並有針對性地加練上肢力量。竿頭日進,他的體測成績一次比一次靠前,操作也越發標准。
第二項挑戰,是“上手慢”。
當他還在逐行看飛行手冊時,隊友已經操作完了,他意識到,看似“上手慢”,實際上是不同職業出身帶來的思維和操作經驗差異。為了和隊友步調相諧,王杰常常自己加練。手控交會對接是個難點,他先練基本操作,再加條件練習,練多了就熟了,成績逐漸穩定下來。
不僅要會操作,還要懂得背后的原理。王杰始終保持著對自己的高要求,“我希望達到‘專家型航天員’的狀態。”
問答
問:您即將迎來自己的首飛,這一路走來有哪些感悟?
王杰:回望來時路,我最深的感悟是,當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交會對接,並為之奮斗,每一分努力都熠熠生輝。
上大學時我選擇航天專業,畢業后成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后來又幸運地成為一名航天員。為了能夠早日飛天圓夢,訓練的每一天我都不敢放鬆,考試的每一分都不敢放過。如今,終於迎來自己的首飛,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感謝新時代,讓我們每個人有夢可追、追夢可成。
問:此次任務中,您主要的職責任務是什麼?
王杰: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我主要負責平台照料、設備維護維修、應急故障處理,以及失重防護新技術、人機協同等空間科學實驗項目。雖然乘組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每一項操作,每一項科學實驗,我們都互為備份,合作完成。相信我們乘組一定能夠以昂揚的狀態、密切的配合、精准的操作,管好用好維護好我們的“太空家園”。
(本報記者陳世涵、劉詩瑤整理,佔康參與採寫)
航天員照片均為本報記者陳爽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