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書是第一等好事”?怎麼用閱讀的鑰匙打開鄉村教育的大門?
這個故事會,從田野中“長”出來

“當一個庄稼人,種好了她的庄稼,詩歌自然而然就從她的田野裡生長了出來……”
4月23日,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分論壇鄉村閱讀“故事會”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辦。台上,來自甘肅省武威市的農民詩人裴愛民用方言朗讀了專門為這次活動創作的詩《給閱讀的情書》。
寧夏“拇指作家”馬慧娟、甘肅“讀行俠”朱彥軍和“田鼠大嬸”裴愛民3名農民作家分享了閱讀故事。3個人都曾面臨“農民讀書有啥用”的質疑,他們用多年的堅持和熱愛証明:閱讀點亮夢想、改變人生。
白日耕作、夜晚讀寫,是寧夏西海固許多農民作家的生活方式。吳忠市紅寺堡區玉池村村民馬慧娟隻有初中學歷,10余年來堅持用手機寫作,按出了300萬字,出版了8本書,並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有人說這是一個人生逆襲的故事,但我想說,這也是一個長期堅持讀書的故事。”活動現場,馬慧娟鼓勵大家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勇敢書寫自己的故事。
“我是閱讀的直接受益者。因為閱讀,我有了一份正式工作。”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魏溝村村民朱彥軍從小酷愛詩歌,打工30多年從未停止閱讀,還獲得了《中國詩詞大會》第八季亞軍,從一名水暖工成為縣文化館職工。
近兩年,朱彥軍受邀到各地分享讀書經驗,參加了近百場交流活動。“讀書是第一等好事,放下手機、拿起書本,享受閱讀的快樂。”活動現場,朱彥軍說。
“老師,山桃熟了!”台上,伴隨著木葉吹出的悠揚樂聲,來自貴州大山深處的孩子們用稚嫩的童音、家鄉的方言演繹原創詩歌《山桃味的夏天》。
孩子們口中的“老師”,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大山小愛”志願者協會秘書長周蓓蕾及其公益團隊的成員們。從事鄉村教育公益14年,周蓓蕾發現,“小朋友的學習、理解、表達等很多能力都和閱讀有關系。打開鄉村教育的大門,閱讀是最好的鑰匙。”
2019年以來,“大山小愛”開啟了社區教育的探索,在貴州開設了8所社區圖書館。現場,周蓓蕾分享了一張照片:在一家社區圖書館,奶奶靜靜地坐著陪孫兒看書。“閱讀的風尚正在慢慢形成,再過幾年,一定會有更多改變。”周蓓蕾充滿信心。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對閱讀的渴望,湖南省常德市文家店社區農家書屋管理員宋慶蓮很有共鳴。她所在的農家書屋已經辦了15年,全天開放、全年無休、免費借閱。“我想把書屋戶外區域改造成兒童樂園,讓孩子們擁抱自然、感知世界。”宋慶蓮說。
山西省高平市良戶村和湖南省瀏陽市楊花村,兩地相距1000多公裡,“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並無二致。良戶書院,是山西首家鄉村閱讀中心。負責人鮑貴雲介紹,書院成立以來定期舉辦讀書活動,並不斷完善功能,成為省內重要的文化地標。楊花書院,是湖南特色農家書屋的代表之一。“書院最大的特色是文旅融合。”負責人劉良洪介紹,楊花書院將研學實踐、休閑旅游、農耕體驗融於一體,煥發新生機。
“書屋不僅為村民提供閱讀空間,還聯動鄉村博物館、手工藝工坊,為村民創造就業增收新路徑。”浙江省杭州市百丈鎮鑫藏修公益書屋創始人金旸介紹,浙江已建成1.8萬余家農家書屋,助力非遺傳承和藝術鄉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