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探尋嘉峪關的“幸福密碼”

昝 琦 伏潤之 蘇家英 張富貴 於曉明 李 靜
2025年05月18日08:03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2023年底,嘉峪關市獲評“2023最具幸福感城市”,成為全國11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區唯一上榜城市。

2024年底,“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中,嘉峪關市再次上榜。何為幸福?幸福何為?嘉峪關,這座茫茫戈壁上崛起的城市,給出了怎樣的答案?日前,記者走進嘉峪關,嘗試解鎖這座城市的“幸福密碼”。

真心換來安心

幸福感,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包羅萬象,對於每一戶老百姓來說卻又微觀具象。

嘉峪關呈現“大城小鄉”的顯著特征——城鎮化率高達94.75%,這一核心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如何讓群眾的“體感溫度”與城市發展的進度相適應,考驗著當地黨委政府的治理水平。

從地圖上看,嘉峪關村一組的地理位置與嘉峪關關城大景區交織重疊。很長一段時間,如何既能保障群眾的日常生活,又能對歷史遺跡進行保護開發是一個難題。

2016年以來,嘉峪關市多次啟動嘉峪關村一組整村搬遷拆違,由於拆遷補償、易地安置等復雜因素,搬遷一度未能成功。

“既要算文物保護的千秋賬,也要算群眾生活的民生賬。”2024年年初,嘉峪關市委市政府下決心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宣傳動員、入戶評估、簽訂協議……一次次無功而返、一次次登門再訪。嘉峪關市郊區黨工委書記陳偉和農業農村局局長白勇帶著6個搬遷工作小組向村民問需求、講政策。

“搬遷,動的是祖祖輩輩留下的基業,大家想不通、有情緒,在所難免。”白勇說,何況89戶村民中,有43戶憑借毗鄰景區的優勢吃著“旅游飯”。

“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要講理講法,更要把群眾當親人”“搬遷安置還要考慮村民日后的工作生活,讓大家搬遷后日子更有盼頭”……在堅守原則的同時,嘉峪關市搬遷工作領導小組把每一個安置環節都考慮到位,“一戶一策”解決群眾訴求、推進搬遷工作,並跟緊搬遷安置“后半程”。

“用時不到3個月,完成了整村搬遷安置、房屋拆除工作,推動了嘉峪關關城景區環境的大幅改善。”陳偉說。

之后,工作組多次“回頭看”,嘉峪關村一組村民楊娟說:“政府給了我購房補貼,我在城區安了家。這次搬遷,讓我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我也在為未來的生活努力奮斗著!”

“整村的成功搬遷,推動嘉峪關關城景區環境明顯改善,接待游客人數顯著增長。”陳偉表示,這場搬遷實踐印証了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的辯証統一,既守護了文化遺產,更打開了鄉村振興的新天地。

共情才能共鳴

在閆海龍眼裡,20多年前,嘉峪關市雄關街道雄關社區西域花園建設之初,由於有別墅,在嘉峪關屬於高檔住宅小區。

但擁有一套別墅的閆海龍卻很長一段時間在親戚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周邊建設得越來越好,我們小區卻總是臟亂差。”

雄關社區黨委書記田琴介紹:“2002年,西域花園小區建成交付使用。因為住宅類型和人員構成復雜,住戶對物業進駐的利益訴求持不同意見,導致小區建成后的20年裡,無物業進駐提供服務。小區基礎設施缺失、住戶私搭亂建、停車位擁擠等現象日益嚴重。”

“這塊地段已經發展成嘉峪關的繁華地段,周圍的小區越建越好,我們的別墅就算降價也賣不出去。”閆海龍說,大家意見非常大,引進物業公司讓小區規范管理成為群眾最大的呼聲。

其間,也有不少物業公司來了解情況,卻不約而同認為,條件太差,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打了退堂鼓。

當初的高檔小區,卻成為矗立在城市繁華地段的“鄉村小二樓”。

2023年10月,嘉峪關市召開打造新時代社會治理典范城市動員部署會后,西域花園迎來了新生。

經過走訪、摸底、排查,西域花園小區被雄關街道雄關社區納入了無物業老舊小區整治范圍。同年11月,嘉峪關市委市政府成立西域花園小區專項整治工作專班,對症下藥力除“頑疾”。

過程不易。社區黨委牽頭,協同街道、房產服務、城管執法等多部門,先后3次逐門逐戶征求了188戶小區住戶意見,綜合住戶對物業費、物業服務的訴求,篩選出兩家物業公司,並組織小區業主委員會與物業公司多次洽談。

結果喜人。最終,小區與世紀陽光物業公司簽訂服務合同,小區住戶同意率達89%。

除了物業進駐問題,小區環境整治、違建拆除、停車規范、設施完善等5個住戶急難愁盼問題也在逐項解決。

今年初,雄關社區給西域花園小區住戶發放了一份調查問卷,收集大家對小區綜合整治工作的評價和意見,結果小區住戶的綜合滿意率高達99.3%。

“西域花園大變樣,舒心安居真棒”,在雄關社區西域花園小區黨群服務站的意見建議牆上,有人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西域花園小區並非個例。數據顯示,嘉峪關已經讓121個老舊小區“大變樣”,惠及群眾41134戶。

聚力彰顯合力

來到嘉峪關,遇到矛盾糾紛怎麼辦?

不用急著找警察、上法院,從起訴到調解,再到司法確認,群眾隻需要“進一扇門”。

“長期以來,矛盾糾紛調處資源散落在司法行政、公安、街道等多個部門、單位。群眾有訴求,最怕‘踢皮球’。”嘉峪關市綜治中心綜合服務接待大廳負責人孔維東說。

他補充道:“2023年,嘉峪關市整合人民調解、行業調解、司法調解、仲裁等資源,設立嘉峪關市綜治中心綜合服務接待大廳,實現了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調處,極大地減輕了群眾訴累,也有效推動了矛盾糾紛止於未訴。”

自這些工作機制推行以來,嘉峪關市法院立案數相對減少26%,實現了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雙提升”。

“一開始在街道社區做調解工作,我是個僅憑‘一張嘴’左右勸和的‘和事佬’,碰上專業問題,就會心虛。”2024年,雄關街道調解團隊調解員張靜楠來到嘉峪關市綜治中心綜合服務接待大廳,跟著專業調解團隊學習。如今,她的調解類型越來越多,調解成功率也更高了。

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讓糾紛消弭於萌芽,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應有之舉。

近兩年,嘉峪關市加快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圍繞網格提效、社區提檔、鄉村提振、物業提標、數字提速、自治提升、創穩提級和文明提質“八大行動”,提升社會治理的精度、溫度,打造社會治理的典范城市。設立嘉峪關市綜治中心綜合服務接待大廳正是嘉峪關深入實施“八大行動”的生動注腳。

“基層社會治理,還要廣泛動員群眾積極參與進來,才能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嘉峪關市委社會工作部一科科長劉劍冰認為。

“鐵南社區位於嘉峪關市城西南邊緣地帶,緊鄰鐵路大動脈‘蘭新線’和戈壁灘,零散小區多、自建大院多、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多,而且基礎設施薄弱,治理難度較大。”鐵南社區黨委書記武鴻帥介紹,早些年,由於部分問題長期沒有解決,鐵南社區逐漸成為全市社會治理的一塊“硬骨頭”。

“在調解鄰裡糾紛時,我們發現,群眾智慧可以很好地解決群眾問題。”武鴻帥說,“於是我們發動了近百名居民委員會、居民小組、業主委員會成員以及樓棟長、單元長、居民志願者等,加入我們的治理‘全科網格’。‘鐵大叔議事’‘南大姐睦鄰’等特色品牌順勢形成。”

“鐵大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鐵南社區老黨員和鐵路退休職工。他們與社區黨委班子、黨員代表、居委會及居民小組成員、物業代表等,一起參與社區議事決策,組成相對穩定的社區“鐵大叔議事團”。

在“鐵大叔議事團”的協助下,鐵南社區協同相關部門,先后實施了轄區白馬公寓門前道路亮化及停車場改造、鐵路貨場至愛嘉庭院二期道路硬化美化、和順居公寓門口道路安全隱患整治等惠民利民項目。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貴在聚力、成於合力。”這是武鴻帥這個“老基層”最深的體會。

善做方能善成

嘉峪關,是一座向荒灘要綠色、在戈壁建家園的城市。

“在這裡,種一棵樹比養一個孩子都難。”嘉峪關人常這麼說。

嘉峪關的地形地貌主要是荒漠戈壁,平均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20余倍。簡言之,在這裡大規模搞綠化困難重重。

盡管如此,今天的嘉峪關,還是成為河西生態版圖上一個顯著的“綠色坐標”,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多個國家級名片。

何以實現“出門見綠、隨處見景”?嘉峪關人努力了幾十年。

自1995年開展“綠化年”活動以來,嘉峪關累計79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2346萬株,促使形成點線面、喬灌草、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經過多年持續努力,嘉峪關市相繼建成迎賓湖旅游園區、東湖生態旅游景區、關城景區等一批生態效益良好的精品公園工程。2023年起,嘉峪關市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導向,打造綠美街道,建設綠道網絡,推進綠美社區建設,綠色家園景象更加宜人。

據統計,目前,嘉峪關市建成區綠地面積2776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9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82.01%,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99%,構建了以公園綠地為重點、道路綠化為網絡、小區綠化為依托、街頭綠地為亮點、傳統與現代交融為特色、量與質並舉的城市園林綠化格局。

“可以說,嘉峪關人用實際行動,在這戈壁沙漠線上‘種’出了一座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嘉峪關市市民羅毅菲在外地讀完大學,選擇回到家鄉工作生活,“嘉峪關越來越美了,待在這裡我很幸福!”

山青水綠,是普惠共享的民生福祉﹔阡陌通達,是串聯幸福的活力紐帶。

“不好走,改!老堵車,改!”對於嘉峪關交通最為繁忙的城市主干道新華路,群眾有過很大意見。

這條主干道全長14.54公裡,由於多年使用,曾出現路面破損龜裂、雨天積水嚴重等問題,給群眾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交通,是一座現代化城市宜居宜業的必備要件。2023年5月,“嘉峪關市新華路管網提升改造工程”即刻啟動,而后僅用時80天,就完成主城區道路全線竣工並開放通行。

隻見今日的新華路,機動車道平整暢通、道路標線清晰醒目、港灣式公交站台明亮開闊、下穿通道安全便捷。

同年,考慮到方便更多市民群眾和酒鋼集團職工出行,嘉峪關市政府和酒鋼集團決定共同出資、共同建設,對嘉峪關市嘉北工業園區第二鐵道口平交道口進行立交改造。

“改造之前,新華路與兩處鐵路線相交,形成平交道口。鐵路線很繁忙,平均每半個小時過一趟火車,道口欄杆外,往往會擁堵幾百米等待通過的機動車,機動車搶越道口事件時有發生。”嘉峪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王南林介紹道。

“我們在保障鐵路不停運的情況下,用時242天便完成立交橋改造,實現通車。現在,嘉北工業園區南北暢通無阻,每天可為園區職工節約通勤時間超半個小時。”酒鋼集團物流公司設備技術室項目主管王虎強說。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嘉峪關,全市道路橫豎隻有5條。到2025年,公路、鐵路、軌道、機場、場站,猶如縱橫交錯的鋼筋骨架,搭構起嘉峪關騰飛的康庄坦途。

去年,嘉峪關市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一﹔嘉峪關市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嘉峪關市縱深推進“醫養”深度融合發展,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4個省級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嘉峪關,一個以“嘉”為名的城市,正讓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家”的溫暖、“家”的和美、“家”的幸福,都能享有機會滿滿的發展環境、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綠色優美的生態環境……

這,就是嘉峪關的“幸福密碼”。

(責編:黃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