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在傳遞和反饋中放大(暖聞熱評)

【事件】
前不久,浙江寧波一家公司迎來3名操著東北口音的客人。他們來自黑龍江省七台河七煤公司實業發展中心。見到董事長王國軍后,他們鄭重地遞上厚厚一沓感謝信。“王伯伯我考上了重點高中!”“謝謝王伯伯!”……信的字裡行間,寫滿了孩子們真摯的感謝。這背后,是一個關於“千裡報恩”的動人故事,更是一曲“善意不息”的時代贊歌。
【點評】
這是一段跨越數十載光陰的深情厚誼,這是一場助人為樂與知恩圖報的雙向奔赴。
40多年前,19歲的王國軍身患重疾,四處求醫問藥。人生的低谷中,萍水相逢的七台河礦工李信國伸出援手,照顧了他100多天,助他重獲新生。
2008年,王國軍決定以李信國之名設立教育基金,助當地礦工子弟求學圓夢。王國軍接過恩人手中那盞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燈”,十七年如一日堅守,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也像蒲公英一樣,播撒和傳遞著愛與希望。兩位好人接力,共同譜寫了一曲關於信義與仁愛的交響。
善舉雖微,卻能結出碩果。李信國可能也從未想過,自己的幫助付出能在多年后成為改變數千名學子命運的契機。從來沒有走出過七台河的孩子以知識為翼,拓展了視野,有了對未來的向往﹔曾因為家庭困難而自卑的孩子得到激勵,向著夢想勇敢前行﹔原本為了緩解家裡經濟壓力幾近輟學的孩子在資助下考上大學……從最初的一個煤礦,到整個七台河市的12個煤礦,又擴展到覆蓋全市,李信國教育基金成立至今已幫助6000余名學子延續讀書夢。從中,我們更能看到凡人善舉蘊藏的無窮能量。
善行無大小,有多少熱,便發多少光。從李信國的扶危濟困,到王國軍的持續捐助,再到受助者跨越千裡的感謝信,所展現的人性之美,一樣珍貴溫暖。放眼望去,這樣盡心盡力的故事正處處生輝:河南商丘現役軍人張偉在休假期間,遇到5人落水,他連續多次躍入深水救援﹔福建晉江圍頭海上義務救護隊,16年來累計救援超過600人,用無畏行動筑起“生命防線”……這些正能量的榜樣都在無聲地昭示:每個人付出多一點,成就的將是一個充滿善意、互助前行的社會。
善意如水,在流動中匯聚。用資助資金買的每一本書,受助者王華晶都會在扉頁上寫下“李信國助學基金”字樣,提醒自己記住李信國、王國軍這樣的好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一批批孩子走向社會,樂於助人的精神基因,也由此向著更多需要的地方傳遞。在不斷的接力與實踐中,個體友愛互助、與人為善的品行將激蕩起層層愛的漣漪,匯成建設美好社會、涵養時代風尚的磅礡力量。
微光匯聚,終成星河。當越來越多的人在他人需要時伸出援手,當越來越多的受助者轉身成為助人者,一個善意流轉不息、互助溫暖前行的世界,正在我們共同的守望與實踐中緩緩鋪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