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爬山避暑,這些“技能點”請查收

本報記者 曾華鋒
2025年07月22日10: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爬山避暑,這些“技能點”請查收(健身視野·服務站)

爬山,既能讓人們親近自然、愉悅身心,又是夏日運動“涼”方。本報記者約請專家、行家,對爬山運動需要具備的“技能點”進行了詳細解答。

爬山前要做哪些准備?

未雨綢繆,准備充足,可以大大降低爬山時的風險。北京市朝陽區資深“驢友”易向明分享了爬山前的准備清單:

規劃路線。初次爬山者可選擇城市周邊易於到達、難度較小、“驢友”較多的山,並規劃好進山、攀爬、出山的路線。

學習技術。掌握定位設備、登山杖的用法,熟悉背包的背負系統。

下載離線地圖。將離線地圖導入定位設備,以備不時之需。

研究海拔升降。建議單日累計爬升、累計下降小於1000米。

查詢天氣預報。避開雷雨、高溫、大風等天氣。

適應性訓練。包括爬升訓練,每周爬2次樓梯﹔負重練習,背5—8公斤包走5—8公裡﹔加強平衡訓練。

行進中有什麼要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戶外領隊、越野賽組織者張健說:“爬山時要傾聽身體的聲音,量力而行﹔如感不適或時間不足,及時下撤。”

保持穩定節奏。起步宜緩,待身體適應后再勻速前進。上坡放慢步伐,分段休息。全程保持能正常對話、聊天的活動強度。

心率不能過高。最高心率不超過180減去年齡(單位:次/分鐘),一旦心率過高就得減速或者休息﹔如果有胸悶、頭暈、關節持續疼痛等信號,立即減速或停止活動。

掌握地形應對技巧。針對碎石坡,“之”字形下降,避免踩動滾石﹔針對濕滑路面,降低重心,全腳掌平穩著地﹔針對密林,要戴好帽子,手臂呈三角防護姿勢,防止樹枝剮臉。在復雜路段,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看清路上有無石頭、草木、坑窪、裂縫等障礙,旁邊有無懸崖、陡坡等危險路段,防止摔跤、崴腳、滑倒、跌落。

及時補充水和能量。不要等口渴時才喝水,因為那時身體已經缺水﹔不能隻喝純淨水,要喝帶電解質的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進食。

響應天氣突變。雷暴時,立即遠離高處,躲入低窪處,不要倚靠在樹旁﹔起霧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小至3米以內﹔下雨時,穿上沖鋒衣或雨衣,防止摔倒。

遵守無痕山林原則。“除了照片,什麼都不帶走﹔除了腳印,什麼也別留下。”保護山林,帶走所有垃圾,不挖採礦物、植物,禁止岩壁刻字。

怎樣防止膝蓋受傷?

“下山時,膝蓋承受的壓力可達體重的3倍,合理防護可以避免膝蓋受傷。”北京市昌平區退休護士、多次獲得100公裡越野賽女子冠軍的邢如伶說。

選擇“膝蓋友好型”山。平緩的山,沒有急劇上升和急劇下降路段,膝蓋承壓小。

使用登山杖。下坡時將登山杖加長5—10厘米,杖尖落於腳側前方,提前支撐,可減輕膝蓋30%的壓力。

打肌膠貼(一種可支撐肌肉關節、緩解運動損傷疼痛的貼布)。在膝蓋及其周圍打上肌膠貼,有舊傷的也可以戴上護膝。

選擇適宜的鞋。鞋底太薄,緩沖能力、保護能力弱﹔鞋底厚度中等,可以減震。用前腳掌或者全腳掌著地,避免腳跟硬著地。

控制步幅。小步慢行,避免跳躍式下坡,減少對膝蓋的沖擊。

合理應對不同地形。碎石路段,可以側身橫移。陡坡處,可以手扶岩石、樹木分擔重量。

平時強化肌肉。可以通過靠牆靜蹲強化股四頭肌,通過提踵訓練強化小腿肌肉。

鏈接

爬山裝備怎麼選?

爬山裝備種類較多,要兼顧功能化、輕量化、安全性。

越野鞋:主要功能是防滑,鞋底要有深齒和多向紋路,而且要輕便,單隻不超過350克。

登山杖:也叫手杖,上坡時輔助發力,下坡時分擔沖擊力,減少摔倒風險。

背包:容量為15—30升,戶外專用的背包一般有背負系統。

腰包:放常用物品,如手機、紙巾、零食等。

防水罩:防雨、防雪、防塵,可罩在背包上。

速干衣褲:盡量選擇輕薄、透氣、易干的材質,避免棉質衣物。

備用衣物:風衣、雨衣、內衣、帽子、頭巾、急救毯等。

通信及定位設備:手機、對講機、可定位手表等,並准備充電寶。

頭燈:強光款,帶備用電池。

(本報記者 曾華鋒整理)

(責編:焦隆、邵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