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小庭院裡的“聚寶盆”

“咯咯咯咯……”盛夏的晨光洒進環縣山城鄉薛塬村,養殖棚內,手提雞食桶的村民梁玉榮和老伴許義琴的呼喚聲剛落,雞群便扑棱著翅膀圍攏過來,爭先恐后地搶食。在老兩口日復一日的精心料理下,棚裡的上千隻雞個個羽翼豐滿、膘肥體壯。
“養雞掙的是辛苦錢、工夫錢,要有耐心,眼下棚裡的柴雞、烏雞加起來已有1000多隻。”梁玉榮邊忙活邊介紹。他家向來有養雞的傳統,起初隻有十幾隻,后來常有人上門買烏雞和土雞,老兩口便合計著擴大規模。
2018年,梁玉榮夫婦先從網上買了個小孵化箱試孵,可由於沒經驗,要麼孵不出雞娃,要麼成活率低。但梁玉榮夫婦沒氣餒,邊學習邊摸索邊實踐,每天起早貪黑調配飼料、喂食、清掃雞舍,還勤鑽研養殖技術、總結經驗、學習疫病防治,慢慢摸出了一套養殖門道。“小雞最怕受涼,我曾把紙箱子擱在炕上保暖。有一回,一窩快三個月的雞淋了場雨,最后全‘沒’了。后來上網查資料、向人請教,才摸索出經驗,現在小雞成活率高多了。”
說起孵化的門道,他打開了話匣子:“孵化得用一周內的鮮蛋,大小要勻稱。第7、8天用電燈照蛋篩選,16天左右晾蛋,18天左右落盤,21天出殼。雛雞出殼后得放在自制的育雛箱內,用暖燈控制箱內溫度在35℃左右,前15天逐漸降低箱內溫度至與外環境溫度相同,小雞才算闖過第一關。要等胎毛脫掉新毛換齊,大致兩個月時間,小雞才具備較強的抗病能力。”他補充道,圈舍最少半個月得徹底消毒一次。大雞不挑吃喝,小雞卻嬌貴,喂的米得用開水淘,喝的是涼開水,尤其40天內更得精細照料。40天后能吃雞食,兩三個月后才能跟大雞一樣喂養。
2024年,梁玉榮夫婦又花2000多元從山東購入一台智能孵化機,一次能孵1000多隻小雞。在夫婦倆的悉心照料下,小雞成活率逐年提高,圈舍雞存籠量也從幾十隻到上百隻不斷增加。
“普通肉雞三個月左右就可出欄,咱這雞長得慢,至少八九個月才能出肉5斤﹔但我覺得養雞跟匠人干活似的,慢工出細活,品質自然更過硬。”為保雞群健康,梁玉榮夫婦每天定時三次加餐,“餐譜”是麩皮、玉米面、苜蓿粉、油渣、粗面加苜蓿粉等原生態飼料,必須用開水燙熟,方便雞啄食,也利於消化,增強抗病能力。
精細飼養讓他家的雞從外觀到肉質都迥異於普通肉雞,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咱養的雞肉質筋道、口感好,燉兩個多小時才爛,普通肉雞半小時就爛了。”梁玉榮笑著說,平時一有空,他和老伴就借助網絡平台直播宣傳,這幾年也積攢了一批粉絲。“很多回頭客聽說雞出欄,都會爭相購買,每年中秋、端午前后是旺季,一年下來能掙七八萬元。作為庭院經濟示范戶,在鄉上和村上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下,去年我擴建了雞舍。今后要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在自己過上更好生活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一起增收致富。”指著圈舍裡上下扑騰的大小雞群,他的臉上滿是期待與自信。
生活蒸蒸日上的梁玉榮夫婦,是環縣“庭院經濟”蓬勃發展的縮影。近年來,環縣借助“小庭院”激活“大經濟”,巧妙結合農業生產、生態宜居與增收致富,引導村民盤活房前屋后的閑置空間,探索“庭院+”多元發展模式。該模式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易操作,激發了農戶內生動力,成為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讓農家小院從生活空間變身創收“聚寶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