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理論·時評

提升水下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水平(博古知今)

孫 鍵
2025年07月26日08: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提升水下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水平(博古知今)

海洋一直是人類文化活動的活躍舞台,各種文明在海洋上曾有過美麗的邂逅。

海上絲綢之路延綿2000多年,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橋梁。這條航線最后一直延伸到東非海岸,全長1.4萬公裡,途經多個國家和地區,可稱得上是古代最長的遠洋航線之一,唐宋時期更是出現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盛況。而在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的近400年裡,中國商船靠著先進的羅盤導航,乘風破浪,橫渡印度洋,最遠到達波斯灣的盡頭與非洲東部。借助季風,春夏之際,一隊隊商船,滿載著來自異域的物產,從印度洋甚至更遠的地方駛來﹔秋冬之際,商船又將暢銷世界的中國瓷器、鐵器、茶葉等運往西方。

我國有著遼闊的海域面積、綿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內陸水域,其中蘊含著種類多樣、數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遺產。這些水下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大量珍貴的古代信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水下考古專業隊伍成立,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水下考古工作已經由單一的水下考古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過渡。

每一艘遠航卻不幸沉沒的古代船隻,都相當於陸地考古的一個遺址,是那個時代高度濃縮的標本與“時間膠囊”。通過捕捉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再現真實可信的歷史細節。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較晚,但依然是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遵循“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與保護項目,在開展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時,還通過積極鼓勵公眾參與、主動回饋社會的方式,拓展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外延和內涵。

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地區尋求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關注點。因此,沿海地區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更需要得到加強。摸清家底,全面普查水下文化遺產資源狀況勢在必行。這既包括歷代沉船、港口遺址與航海遺跡、海濱聚落與建筑、海防史跡與海塘工程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涵蓋傳統造船與航海技術、海洋文學與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建設水下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編制遺產項目與資源圖譜,科學評估水下文化遺產資源價值,並根據重要性、脆弱性和保護需求,制定差異化保護措施。同時,還可以通過推進水下文物保護區、國家海洋文化公園建設等舉措,提升水下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水平,形成水下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格局。

今天,我國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水下考古學術研究發展為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格局,正為人類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出貢獻,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經驗與方案。

(作者單位: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責編:米媛、邵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