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追青逐綠繪新景

——永靖縣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25年09月14日08:55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黃河花堤,花兒競相盛開,景色宜人﹔黃河三灣,河水清澈,碧波蕩漾﹔太極島濕地藍天、群山、碧水、蘆花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9月9日,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暨現場推進會在永靖召開。與會人員一同觀摩了黃河流域永靖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現場感受永靖綠色發展的脈動。

地處黃河上游的永靖縣,黃河流經縣域107公裡,縣內有炳靈湖、太極湖、恐龍湖三座高峽平湖,水域面積32萬多畝,總庫容60多億立方米,佔全省地表水儲量的20%,是西北重要的水電能源基地。

近年來,永靖縣扛起黃河國家戰略政治責任,以打造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目標,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施治、綠色發展、文旅融合、民生為本,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美、群眾生活好的新路子。

保護為先 治理為要

登上龍匯山,滿眼綠色,側柏、雲杉、刺槐等各類樹種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龍匯山位於劉家峽水電站以南,東起大壩,西至祁家渡口,總面積1萬余畝。長期以來,這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

為全面改善龍匯山的生態環境,遏制水土流失,近年來,永靖縣全面開展以造林綠化為主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紛紛到龍匯山開展植樹活動。

經過持續攻堅,龍匯山累計完成造林8950畝,成功栽植苗木190萬株,生態治理成效顯著。如今,昔日的荒山禿嶺變得綠意盎然,已成為保護劉家峽水庫的重要屏障。

以黃河沿岸生態治理為重點,永靖縣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近三年,建成生態林24.73萬畝、經濟林9500畝。先后投資4.2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13平方公裡,年攔截直接流入三大水庫的泥沙120萬噸。

同時,永靖縣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關停拆除採洗沙場、磚廠共62家﹔投資1.79億元建成古城新區污水處理廠和鹽鍋峽鎮污水處理廠﹔投資9435萬元實施永靖縣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項目,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屏障。

近三年,永靖縣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共實施500萬元以上項目186項,總投資140.62億元,完成投資94.59億元。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讓黃河流域永靖段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科技賦能 綠色發展

綠蔥蔥的草莓苗開始栽種,新鮮的小番茄陸續上市,位於永靖縣鹽鍋峽鎮的天橋·永靖產業協作示范園裡,農戶們有序忙碌著。

該示范園由濟南市天橋區和臨夏州永靖縣共同投資建設。園區總佔地面積680畝,建成標准化高效節能日光溫室194座。目前,示范園共種植辣椒、番瓜、黃瓜、茄子、西紅柿等各類蔬菜20多種。

“我們還建設了示范園綜合管理服務中心,規范設置農業技術培訓室、農產品質量檢測室、農業數據管理室、農產品展銷室以及電商銷售平台等功能室。”園區負責人說,示范園已成為全縣聯農帶農增收致富示范實踐基地。

永靖縣按照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聚焦種育養、產加銷等各環節全面發力,大力培育發展“牛羊漁菜果薯藥百合”特色產業,先后建成天橋·永靖產業協作示范園、黑方台節水灌溉產業園、太極鎮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基地等產業發展平台11個,實現了做出特色、打造有機、延伸鏈條、提升效益。

截至目前,永靖縣牛、羊存欄分別達3.51萬頭、36.43萬隻,發展百合、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36.2萬畝,認証有機產品15個、綠色產品21個,獲得地理標志証明商標2個,打造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個,成功創建全省有機產品認証示范縣。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古色古香的木屋民宿、色味俱佳的劉家峽特色美食、碧波蕩漾的遼闊水域……在永靖縣黃河三灣,三塬鎮東風村村民王發高家的民宿深受歡迎。

“我們的特色是黃河大鯉魚和高原冷水三文魚,游客都很喜歡。”王發高說,今年生意很好,夏天旺季的時候,一個月有20萬元的營業收入。

在黃河三灣,像王發高家這樣的民宿還有不少。

位於劉家峽水庫北岸的黃河三灣,由蔚海灣、碧海灣、金海灣組成,湖岸蜿蜒、灣灣相連,風景優美。

依托黃河三灣獨特的自然風光,永靖縣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價值實現路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當地村民發展特色民宿、星級農家樂52家,運營低空飛行、水上觀光等休閑體驗項目30家,今年累計接待游客12萬人次。

近年來,永靖縣立足黃河資源、黃河生態、黃河文化,深入推進產業融合,不斷提升旅游帶動消費、促進發展的綜合效益,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保護為首要職責的旅游產業化發展之路。

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產業要素,永靖縣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增強產業附加值,積極發展垂釣競技、精致露營等新業態,打造經典旅游線路,推進多日游、過夜游、四季游。今年前7個月,共接待游客306.26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17.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36%、18.04%。

永靖,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責編:席娟娟、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