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生態碗” 吃上“產業飯”
——康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振興探索

天麻種植面積從9000畝增加到1萬余畝,通過品種改良和技術升級,今年產值預計達到11.87億元。黑木耳產值從2670萬元漲到3405萬元,魔芋種植從3500畝擴大到6000多畝,產值直接翻番到4200萬元……
從去年成功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來,通過全產業鏈發展、獎補政策扶持和技術力量加強,短短一年間,康縣農業產業園效益實現了質的飛躍,帶動康縣14個鄉鎮135個村、2.58萬農戶捧起“生態碗”,吃上“產業飯”,農業產業的發展為康縣鄉村振興提供了內生動力。
科學規劃:做強特色產業
在康縣興源土特產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滿林正在調試新設備,他感慨道:“縣裡的科學規劃真正解決了我們產業發展的‘痛點’。加工區建在公路沿線,農戶的食用菌採摘后最快2小時就能進入加工環節。這種從地頭到車間的無縫銜接,顯著降低了農戶的採摘成本和企業的收購成本,同時也更好地保持了產品的新鮮度。”
高效的生產方式來源於產業園的科學規劃。“過去各村單打獨斗,種木耳的怕滯銷,種茶葉的愁加工。”康縣農業農村局菌藥中心主任楊廣孝介紹,“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們堅持規劃先行,科學編制規劃方案,成立園區建設工作專班,全面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的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
目前,康縣在陽壩鎮、三河壩鎮等14個鄉鎮135個村建成標准化黑木耳、香菇、羊肚菌、天麻種植基地38個、面積4.5萬畝﹔在陽壩鎮、兩河鎮、銅錢鎮等3個鄉鎮建成現代化茶葉種植基地4個、面積6.07萬畝。
通過精准的空間布局,產業園打造出了集“種植+加工+市場+科技+營銷”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為康縣特色山地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康縣創新實施“財政+金融+保險”的全方位扶持政策,制定全產業鏈獎補政策,設立風險補償金,今年累計發放補貼1.75億元,110萬畝農田納入特色農產品保險范圍。
“產業獎補資金真可謂是雪中送炭。”銅錢鎮郝家坪村天麻育種大戶李建軍說,“縣裡對規模一畝以上的天麻育種基地,每畝補助一萬元。這筆資金不僅緩解了我們前期投入的壓力,更大大提高了我們擴大種植的積極性。”
如今,園區累計發展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28家、食用菌經營主體38家。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利潤分紅的三重收益讓群眾的錢包鼓了起來。今年截至目前,園區帶動2.58萬戶農戶9.03萬人增收。通過政策“組合拳”的精准發力,康縣現代農業發展動能得到充分釋放。
延鏈強鏈:提升產品價值
位於康縣白楊鎮的禾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車間裡,全自動生產線正將魔芋原料加工成精粉制品,工人們忙著打包發往市場。
“我們的魔芋從種植到加工實現了全鏈條把控,公司生產的純天然魔芋素毛肚、魔芋絲結等很受市場歡迎。”康縣禾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濤說。
康縣堅持“原生態、低密度、高品質、全鏈條”的綠色發展模式,建成食用菌標准化基地38個﹔建成專業化菌包生產線3條,建成龍神、梅園、滿福等茶葉加工生產線18條﹔累計認証“甘味”品牌16個,認証綠色食品10家。
“以前我們種香菇最愁銷路,賣不出去只能眼看著變質。現在不僅從菌種到銷售有保障,而且合作社還有冷庫,可以免費寄放。”豆壩鎮的香菇種植大戶王大姐高興地說道。
康縣茶葉中心主任唐德耀指著遠處的冷鏈倉儲區介紹:“目前已建成88座冷鏈設施,總庫容量為4.4萬噸,實現了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全程保鮮。”
除此以外,康縣還建成了21個鄉鎮電商服務站,培育了50家茶菌類電商企業,構建起完整的線上線下銷售網絡。僅今年上半年,園區茶葉線上銷售就佔總銷售額的20%,食用菌線上銷售額更是突破1.2億元大關。
科技賦能:驅動產業升級
今年2月,岸門口鎮張家河村的天麻種植戶李彥雲率先採用無人機運輸蜜環菌,山區菌種運輸難題得以有效解決。
“以前運送菌種要翻山越嶺,人工搬運費時費力,現在無人機半天就能完成四畝地的菌種運輸,效率提高了五倍不止。”李彥雲欣喜地說,現代科技的賦能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陽壩鎮的框栽天麻育種示范點,物聯網監控中心的技術員李工正在演示智能控制系統。他介紹:“這套智能控制系統能實時監測栽培環境的溫濕度、光照等關鍵指標,通過自動調節,確保天麻始終處於最佳生長狀態。用水量減少40%,產量卻能提升30%。”
產業園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產業園專家咨詢委員會,構建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培育引進茶葉食用菌新品種7個,引進植保無人機12台﹔建成農業大數據平台1個,接入物聯網監測點186個,建立菌棒質量追溯體系,食用菌優質率提升至95.6%。通過“良種+良法+良機”的配套推廣,園區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以上,為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樹立了新標杆。(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小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