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百姓的健康“靠山”

王文嘉

2020年07月17日15:09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老百姓口中的一句俗语,反映了以前农村医疗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矛盾。近年来,甘肃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难题,以健康扶贫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走向全面胜利。

提高村医待遇 让村医留下来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阳山村属于半农半牧地区,村里有1500多名村民,王世军在这里当了23年村医,他每天都要入户看病,每个月还要去镇卫生院参加培训,当村医的日子忙碌且充实。

“以前条件差,我家里就是卫生室,出诊就靠摩托车和一个医药箱。2016年,阳山村卫生室建好了,拥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药品达到了100种以上,老百姓一般的疾病都能看,基本可以实现‘小病不出村’,如果有重症患者,卫生院会派救护车来接病人。”王世军说,“去年以来,乡级医生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实行签约服务动态管理,及时做到大病患者每月上门随访一次,慢病患者每季度上门随访一次,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随时上门服务,解决了贫困人口有病看不了,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几年前,因为收入较低,王世军也想过辞职自己开诊所,不再干村医。近年来,甘肃省及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将村医们都留在了村里,特别是2016年1月1日起,甘肃省实行在岗村医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在岗村医年满60周岁办理退出手续的或已经退出村医岗位的,实行退养生活补助制度。

“原来我一年收入才1万多元,这几年政策越来越好,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左右,退休后还能领退休金,心里踏实多了。”王世军说。

据了解,甘肃省不断规范落实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额补助、药品零差率和一般诊疗费补助制度,每年为每名村医补助270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天祝县对月收入不足3000元的村医采取“填平补齐”的方法,将差额部分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村医每月最低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提高了村医收入、稳定了村医队伍。

完善乡镇卫生院 让百姓就近看病

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难题,只有村卫生室是远远不够的,乡镇卫生院得到发展,才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放心看病。

家住陇南市宕昌县沙湾镇下站村的村民杨汉汉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一个月需要去医院进行两次康复治疗。以前他和老伴要坐车去几十公里外的陇南市区接受治疗,两人来回的车费和饭钱就要100多元。现如今,杨汉汉需要治疗时就来到宕昌县沙湾镇中心卫生院,“一次治疗只花130元,还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卫生院方便得很。”杨汉汉的老伴说。

据宕昌县沙湾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石卫国介绍,以前卫生院设备陈旧、就医环境差,因为卫生院紧邻212国道,周边的群众和许多因车祸致伤的患者都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经过近三年的发展,DRX光成像系统、300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陆续被引进卫生院,科室设置也逐步得到完善,卫生院的诊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9年我们卫生院的门诊超过了35000人次,住院超过了4200人次,就诊率提升了55%,满足了周边群众的就医需求,卫生院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就医问诊的第一选择。”石卫国说。

拥有了良好的医疗条件,让贫困群众明白政策,建立良好的就医秩序,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也尤为重要。2020年,天水市秦安县按照甘肃省卫健委要求,分类建设标准,将全县11个村医自建房屋村卫生室全部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秦安县还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将县城的主要道路成纪大道变成“健康扶贫政策宣传一条街”,全县刷制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栏,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小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编印《秦安县健康扶贫政策明白卡》5 万余份,印制并下发分级诊疗宣传折页7万份,制作《健康扶贫宣传手册》5万份,多方式多渠道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政策宣讲。

搭建远程会诊系统 把病人留在县域内

走进白银市靖远县卫生院,副院长杜小虎正通过甘肃省远程会诊医学信息平台将一位高血压患者的就诊情况上传给靖远县人民医院内科冯敏主任。“诊断结果最快一个小时就会返回到卫生院,以前人们都喜欢去大医院找名医,远程会诊医学信息平台搭建后,就像把名医请到了家门口,很多情况下就不用舟车劳顿去外地看病了。”他说。

据靖远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雷海龙介绍,近年来,靖远县在医联体医院的基础上,将靖远县人民医院所有互联网远程设备进行全县共享,开通远程会诊平台,全力以赴支持各乡镇卫生院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互联网+医疗”也日趋完善。甘肃省利用发挥医疗技术优势,让优质的医疗资源通过远程视频向基层下沉,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搭建了扶贫路上的连心桥,也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2015年以来,白银市会宁县人民医院全面打造“互联网+”模式的数字化医院,分别建设了心电、会诊、影像、检验、病理5个远程中心,远程心电中心目前已与4家乡镇卫生院连通,并开展业务40多例,现在当地的患者不出乡镇就可以与名医“面对面”。

“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实现了省、市、县、乡甚至村等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连接,打通了医、药及医疗保险多级系统。目前,甘肃省已实现全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延伸至乡,实现全省各级医疗机构横向、纵向之间的互通和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跨机构享用,利用医疗资源服务重心下移,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等问题。

甘肃省充分运用信息化助推健康扶贫,开发了健康扶贫大数据平台和慢性病信息化管理平台,联通6大类15个子系统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健康扶贫监测、管理、服务精准化,慢性“四病”管理率达到95%以上,25种大病累计救治41603人数,救治率达99.92%,做到了应签尽签、应治尽治。

为了把病人留在县域内,降低看病成本,截至2019年,甘肃省累计为46个贫困县医院投入2.575亿元建设206个薄弱学科,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实现了5个薄弱学科建设全覆盖。

甘肃省乡镇卫生院能够诊治的病种从平均不到20种增加到50至100种,县级医院从平均不到100种增加到200至250种;全省县外转诊率从25.52%下降到12.45%,使90%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大病在县域内得到诊治,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贵、远的问题。

据了解,甘肃省为了全力消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薄弱点和“空白点”,完成了1801个村卫生室分类设置、247个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73个县级公立医院二级以上等级评审。75个贫困县应设置的14080个村卫生室、1158个乡镇卫生院和75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部达到分类建设标准,14080个卫生室都有合格村医。

(责编:焦隆、陈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