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铁哥们”

2020年08月13日20:05  
 

“小刘书记,来啦,快进屋坑上坐,喝杯热茶……”“小师主任,早上吃了没有,这有刚烙好的饼,先尝尝。”8月11日下午13时左右,还没等刘伟和师乾海哥俩进屋,在院子里忙活的村民老陈乐呵呵地招呼上门走访的“铁哥们”。

两位“铁哥们”名叫刘伟和师乾海,是兰州铁路局兰州货运中心驻陇西县本驮村的扶贫干部。谈及本驮村这两年的变化,两名年青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本驮村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每次来走访,乡亲们没拿我们当外人,看到他们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心中暖暖的。”

“把脉问诊”摸实情

散养的林下生态鸡。(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供图)

陇西县渭阳乡本驮村,曾经是陇西县深度贫困村。2018年9月,当刘伟接到组织任命,带着憧憬与希望来到这片土地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吃惊,村民喝的是混有泥沙的窑水,住的是墙体布满裂痕的土坯房,屋内仅有的家具也因为年久而失色。

在亲眼目睹村里的生活现状之后,这个88年出生,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村民去改变现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要干好扶贫工作,就要弄清楚村民贫困的根源。”来村委会报到的第二天,他便开始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本驮村全村237户人家,散落在周边高高低低的山梁中,最远的一户人家距村委会有十几公里的山路,他只能绕着山梁一家一户挨个儿去走访。在驻村帮扶两年的时间里,他磨坏了6双皮鞋。

精准规划“补短板”

驻村扶贫干部刘伟帮助村民“打麦子”。(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供图)

“只有改变村民现有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才能迈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作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刘伟在进村入户调研中,看到村民长期吃窑水、晚上出行无照明等诸多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后,及时组织召开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商讨本驮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积极联系陇西县政府部门,补强本驮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通过扶贫项目的精细化运作,如今的本驮村,有了全新的改变:村内安装的32座太阳能路灯,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的需求;全村已经有174户饮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村电信网络已实现全覆盖;实施危房改造14户,易地搬迁16户。“这两年国家的政策就是好,让我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心里非常甜,脱贫的信心更足了。”易地搬迁户陈大爷搬进自己宽敞明亮的新瓦房时,拉着驻村扶贫干部刘伟的手,高兴地说。

产业铺就致富路

驻村扶贫干部师乾海检查鸡苗生长情况。(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供图)

“发展产业,只有选对帮扶项目,做到科学规划,群众才不会‘瞎干’。”这是刘伟、师乾海两人长期挨家挨户走访后得出来的结论。“只有在‘扶’上下功夫,真正让村民实现‘造血’功能,才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径。”本驮村土地贫瘠、常年缺水,发展村集体经济,既要适合这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又要确保村民在家门口有经济收入。

在规划村集体经济项目的那段时间里,两名扶贫干部的足迹走遍了本驮村周边数十公里的山路,山中的沟沟坎坎已经熟记于心。经过多次实地调研,针对村里现有的1200亩核桃林中易长杂草、昆虫较多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项目。项目有了,但本驮村村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中,对新事物新思想不了解、不愿意接受,这让驻村扶贫干部犯了难。“村民不了解,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好。”刘伟、师乾海再次上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利用黑板报、村民公示栏,宣传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好处,让村民们对帮扶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批投放的3600只鸡苗和兰州铁路局帮扶户分散养殖的200只鸡苗均已全部出栏上市。2020年4月24日,通过开展“路地党建联建+消费扶贫”主题党日活动,兰州货运中心党委、陇西县渭阳乡人民政府现场签订了价值约1万多元的土鸡购销框架协议,帮助解决了林下生态鸡的出栏销售问题。“当初在规划村集体经济项目时,大多数村民不太认可。现在好了,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经济收入,心里也就踏实了。”师乾海回忆起当初林下生态鸡项目立项时的经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的本驮村,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子越走越稳。(强科、张悦志)

来源: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

(责编:焦隆、陈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