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居民健康保健知识与技能手册》——

二手烟可导致儿童支气管哮喘和中耳炎

2020年08月14日09:45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二手烟可导致儿童支气管哮喘和中耳炎

  □资料照片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石。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日前,甘肃省卫健委发布《甘肃省居民健康保健知识与技能手册》,就基本健康理念和知识、部分疾病的防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本报将分期对此予以连载,希望帮助大众获取通向健康之门的一把钥匙。

  吸烟的危害

  科学证据表明,烟草烟雾中含有70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至少69种为致癌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卷烟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超过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吸烟成瘾

  (1)尼古丁是烟草中的高度成瘾性物质,其成瘾性仅次于海洛因和可卡因。人体一旦吸入尼古丁,可迅速进入肺部和大脑。尼古丁通过改变大脑某些工作途径,导致吸烟者对它的渴望,从而致瘾。(2)尼古丁的成瘾性使成人吸烟者很难戒烟。青少年对尼古丁更加敏感,其强大的致瘾性使大量青少年逐渐成为每日吸烟者。(3)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吸烟致命

  (1)全世界前8位死因中,有6种与吸烟有关。现在吸烟者中将会有一半因吸烟提早死亡。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平均寿命减少10年。(2)吸烟者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者因病休假的时间也更多。吸烟会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吸烟者出现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2倍。吸烟致癌

  (1)吸烟能够导致的癌症,几乎遍布全身,有肺癌、口腔癌和鼻咽部恶性肿瘤、喉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宫颈癌、乳腺癌、结肠和直肠癌、急性白血病等。(2)癌症患者被确诊后如果继续吸烟,更易导致吸烟相关的二次癌症病变,同时死亡的风险增加。吸烟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1)吸烟能够造成心肌血流量与心肌氧及营养物质需求的失衡,从而引起急性心肌缺血。(2)吸烟导致冠心病。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越高。戒烟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3)吸烟导致中风。吸烟者发生中风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5倍。戒烟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

  吸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1)吸烟会增加冠状动脉、颈动脉、主动脉、脑部动脉和周围动脉等多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风险。(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一旦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血管一旦完全堵塞,就会引发猝死。(3)不同部位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若造成血管阻塞,会表现出相应的疾病症状。外周动脉堵塞会导致下肢缺血,严重者会导致肢体坏疽。

  吸烟损伤肺部和呼吸道

  (1)吸烟损伤呼吸道的纤毛和肺泡,降低了气道对黏液的清除能力,同时上皮细胞屏障被破坏,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从而引起肺部疾病。(2)吸烟导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阻肺),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女性吸烟者更易患慢阻肺。吸烟者死于慢阻肺的可能性是不吸烟者的12至13倍。慢阻肺患者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随病情发展,伴随终身,使患者“生不如死”。(3)吸烟可以诱发哮喘,或者使病情更严重;增加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发病风险;增加肺结核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吸烟影响牙齿、眼睛和皮肤健康

  (1)吸烟引起牙齿发黄,导致牙周炎、牙齿脱落、牙龈萎缩等牙周疾病,或者使牙周疾病难以痊愈。吸烟者患牙周疾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倍。(2)吸烟可导致晶状体浑浊,引发氧化损伤,从而导致白内障;影响眼组织中的血流,导致眼部缺血,出现视力损害和视力丧失。(3)吸烟能够影响皮肤氧气和营养成分的供给,破坏皮肤的胶原蛋白,令皮肤失去弹性、加深皮肤的皱纹,使皮肤老化。

  吸烟影响生殖健康

  (1)吸烟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吸烟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阳痿);可损伤男性精子的DNA,降低精液和精子质量引起不育,还可导致出生缺陷或流产。(2)吸烟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女性吸烟可导致不孕;孕期吸烟将影响胎盘的功能,增加孕期并发症、早产、低体重新生儿、死产和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母亲吸烟的婴儿死于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是一般人的3倍。

  二手烟的危害

  二手烟是在吸烟过程中释放到环境的烟雾。二手烟中不但含有至少69种致癌物,还有多种有害气体、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对公众健康特别是对女性及少年儿童的健康可产生极为严重的损害。更可怕的是85%的二手烟是肉眼看不见的。在我国,7.4亿非吸烟者正在遭受二手烟暴露的危害,每年10万鲜活的生命因二手烟而悄然逝去。

  1.二手烟对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二手烟使非吸烟者的罹患肺癌的风险提高20-30%、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5至30%,中风风险增加20至30%。还可导致成人急慢性呼吸系统症状、肺功能下降、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鼻部刺激症状。

  2.二手烟对女性的影响

  二手烟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可导致女性生殖能力下降。孕妇暴露于二手烟可导致婴儿出生体重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早产甚至流产、新生儿发生神经管畸形和唇腭裂等出生缺陷。

  3.二手烟对儿童的影响

  二手烟可导致儿童支气管哮喘、肺部发育及肺功能异常和中耳炎。二手烟还会影响儿童认知、行为和体格发育。

  建设全面无烟环境

  科学研究已明确证实,只有在特定空间或环境完全消除烟草烟雾才能实现100%的无烟环境(全面无烟环境)。通风、空气过滤和设定吸烟(室)区等技术方法不能防止接触二手烟。立法是防止公众接触烟草烟雾的必要手段。我国公众普遍支持公共场所禁烟,目前仅有10%的人受到全面无烟法律保护。只有通过全面无烟环境立法,才能更好地保护非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危害。

  戒烟的好处

  戒烟是降低吸烟危害的唯一方法,戒烟越早越好,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吸烟的危害或许在一段时间后才陆续显现,但戒烟的好处立时可见。

  1.停止吸烟:20分钟内,心率就会下降,血压也会轻微降低;12小时后,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降至正常值;24小时后,一氧化碳将从肺部排出,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2天之后,尼古丁所致的不良反应就会消失;2个月左右,手部和脚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增加。

  2.戒烟后:3个月,肺功能改善,咳嗽、鼻窦充血和呼吸急促减轻;1年,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降低50%;5年,中风的发病风险恢复到正常不吸烟者的水平;10年,肺癌的发生率降低至继续吸烟者的30%至50%;15年,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与正常不吸烟者相似。

  帮你戒烟

  1.做好戒烟准备

  (1)明确戒烟原因,强化戒烟意愿。(2)扔掉所有烟草制品和吸烟相关的用具。(3)告知您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您正准备戒烟。(4)开始延迟吸第一支烟的时间5至10分钟。(5)确定一个戒烟日。(6)减少在可以吸烟的场所停留的时间。(7)找到适合自己的戒烟方法。(8)尽量保持忙碌状态,即使是在休闲时间。(9)避免他人在自己面前吸烟。(10)考虑是否需要使用戒烟药以及专业医生的戒烟帮助。

  2.选择适合的戒烟方法

  (1)可以和已经戒烟的人咨询他们的成败经验,听取一些有用的办法;回顾以往的戒烟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避免再犯。(2)戒烟不能盲目“干戒”。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戒烟方法包括心理行为干预以及辅助的戒烟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拨打戒烟热线和咨询戒烟门诊获取戒烟帮助。(3)戒烟过程中意志力是必须的。同时也鼓励使用戒烟药物来减轻戒烟过程中的不适症状,增加戒烟成功的几率。(4)戒烟药物有尼古丁替代品(如尼古丁口香糖、贴剂、吸入剂、喷雾剂),不含尼古丁的安非他酮缓释片、酒石酸伐尼克兰。

  建设无烟家庭

  很多吸烟者觉得自己有在家里吸烟的自由,但却没有意识到二手烟会对家人特别是孩子的健康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携起手来创建一个清新的无烟环境。无烟的家,更多的爱!

  无烟家庭的定义

  无烟家庭是指任何人、任何时间、在家中的任何地点都不允许吸烟的家庭。私家车内也不允许吸烟。

  建设无烟家庭的目标

  1.减少家人、特别是儿童生病。2.减少吸烟家庭成员的吸烟量,帮助戒烟。3.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4.让家庭环境更加清洁。

  建设无烟家庭的步骤

  第一步:达成共识。告诉家人创建无烟家庭的打算并达成共识,选择一个实施日期。

  第二步:布置环境。扔掉家中及车上所有烟具,在门口及家中醒目的位置设置无烟家庭标识。

  第三步:广而告之。告诉亲朋好友,您家禁止吸烟,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

  第四步:应对烟瘾。帮助吸烟家人克服烟瘾,鼓励他们戒烟;鼓励吸烟家人在所有室内场所及车内都不吸烟。

  建设无烟家庭妙招

  1.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日子,从此以后再也不在家里吸烟。2.请家中所有吸烟者签署“无烟家庭”承诺书,装裱起来,坚定无烟家庭的决心。3.在门上和冰箱等醒目位置贴上“无烟家庭”标识,提醒家人及来访的客人遵守无烟家庭规定。4.在车窗或车内显眼位置贴上禁烟标识,告诉大家车内也不能吸烟。5.准备一些薄荷糖、口香糖等零食,帮助吸烟家人缓解烟瘾。6.制作无烟家庭年历牌,选定一个监督员(可以是孩子),记录家庭无烟的日子,并定期给予家人表扬、鼓励。

  ■小贴士

  甘肃省戒烟服务热线电话:

  400-888-5531;

  400-808-5531;12320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整理

(责编:焦隆、陈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