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奋力书写新时代甘肃新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一周年

董洪亮 杜昱欣

2020年08月21日09:01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皑皑祁连,涓涓雪水。茸茸草原,勃勃绿洲。“嘶——”山丹马场里马儿奋蹄跑得正欢。8月的河西走廊,满是生机与希望。

2600多万陇原儿女不会忘记,一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19年8月19日至22日,短短4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奔波一千多公里,先后赴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地,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农村、学校、草场林场、革命纪念馆、防洪工程、文化企业等进行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2600多万陇原儿女不会忘记,一年前总书记对甘肃的殷殷嘱托——站在大草原,远眺祁连山,总书记提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总书记告诉当地百姓,“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在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总书记讲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不负殷殷嘱托,唯有砥砺前行。

一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立足甘肃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职能定位,聚焦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目标任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落实,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深化脱贫攻坚、补齐小康短板、筑牢生态屏障、保障和改善民生、纵深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牢记总书记嘱托,砥砺奋进的甘肃,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聚力“两不愁三保障” 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从过去黄沙连绵的沙窝子到如今绿树成荫的美丽乡村,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的老百姓笑脸喜迎外来客,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获得感。

富民新村新貌。(张铁梁 盛学卿 摄)

村居青砖黛瓦整齐划一,街道宽敞整洁树木葱郁,医院、学校、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边一座座产业大棚里,时不时有新鲜的蔬菜运出。

2019年8月的甘肃之行,脱贫攻坚是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视察期间,总书记专程来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亲切看望易地扶贫搬迁的乡亲们。沿着新修的村道,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又进学校、访农户,详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我们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说:“我们认准了一条,就是一门心思发展富民产业。”一年来,富民新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想出路、谋发展,兴产业、美环境。

村子里,海升集团投资4.3亿元、占地300亩的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在村庄东北侧,是肉牛、肉羊养殖基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村里规划建设了万只规模的羊场,目前2500多只羊已经入栏饲养。村子西北边,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区内的高标准日光温室一眼望不到边。负责日光温室管护的王宗泰介绍,产业园内依托公司化运作,将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座。如今的富民新村,累计脱贫1092户3724人,剩余贫困人口3户1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2%,实现了整体脱贫。

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很典型,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去年以来,甘肃以“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为鲜明导向,拿出“敢死拼命”的精神,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专项行动,持续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度,全力做好产业和就业扶贫。目前,全省75个贫困县已有67个脱贫摘帽,7262个贫困村已有6868个退出贫困序列。全省贫困人口已从2018年底的111万减少到17.5万,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0.9%;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实现整体脱贫。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绿了草原赢了民心

甘肃地处西北,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就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卸下GDP的紧箍咒,套上生态环保的紧箍咒”。

山丹军马场美景。(张铁梁 盛学卿 摄)

2019年8月来甘肃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不避路远、不辞辛劳,一次次驱车跋山涉水,越山丘、进草原、穿沙地,看山、看林、看水。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来“验收”。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一场,参观场史馆,了解马场历史沿革和改革发展情况,步入草场,察看草场和马群放养情况,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汇报。

“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殷殷话语,言犹在耳。

“去年,总书记问我们牧马人的收入情况,我当时向他汇报年收入大概是4.5万元,今年我们每月又涨了500元的工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5万元。现在马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牧马人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 牧马人院天军提及与总书记对话的场景依旧兴奋。

“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牧工的生活状况,去年视察时还问我们‘能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牧马人?’我要向总书记汇报的是,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马场上班了,越来越多的马场后生们都愿意回来工作了!” 院天军说。

山丹军马场吸引游客游玩。(张铁梁 盛学卿 摄)

如今的山丹马场,在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科学管理下,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四大产业”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凸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山丹马场资产总额由2011年的3.2亿元增长到8.3亿元,资产负债率由134%下降到44.8%,营业收入每年都稳定在4.6亿元以上,利润总额稳定在3500万元左右。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92亿元,利润总额3928万元,比上年增长3.4%。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视察,并与林场职工一起开沟压沙,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八步沙。(张铁梁 盛学卿 摄)

一年来,八步沙林场职工和武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向沙漠腹地进军,压沙植树,不断巩固和扩大治沙造林成果,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一年来,八步沙治沙人先后参加各类宣讲报告团,赴全国各省(市、区)、国家有关部委、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全省各地开展宣讲102场次,近10万人聆听报告。

一年来,八步沙林场已被南开大学等18个省级以上单位命名为党性教育基地,承接省内外中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170多期1.1万多人次。

一年来,到八步沙林场开展专题教育、主题党日、研学实践等活动的党员干部累计达2689批次13.59万人次。

如今,甘肃正在举全省之力系统化、常态化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甘肃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尚有说:“省林草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狠抓全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坚决彻底整治保护区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据介绍,目前全国10个国家公园开展体制试点中,甘肃省的祁连山、大熊猫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位列其中。在2019年国家林草局组织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中,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评估结果分别位列全国第2位和第6位。

红色基因融入血液 红色名片大放异彩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这样强调。

“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去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张掖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这里,总书记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

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让红军西路军老战士、烈士后人等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也让当地干部群众激情满怀、干劲十足。红军西路军的故事广为传颂,红色教育全面展开,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去年8月20日至今,纪念馆共接待游客72万多人次。仅今年6月以来,纪念馆就接待游客达25.2万人次,近期外省游客明显增多。”朱德忠介绍说。

高台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闫志说,“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红色资源开发,传承红色文化,编制了《高台县红色资源开发和红色文化传承总体规划》,设计了包含‘一个基地、八大板块’,计划总投资76.61亿元的红色文化项目体系。”

张掖市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并重,全面整合各类红色文化研究会、纪念馆等机构平台,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革命历史档案馆,建立红西路军研究基地,加强红西路军史料征集、挖掘、管理和使用工作,切实保护和发掘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表示,甘肃省将强化融合内通外联,发展好红色产业。对内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红色旅游带动湿地生态游、历史遗迹游、乡村度假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对外延伸红色旅游链条,在全省主推“播撒红色火种,从南梁到高台”“探访西征历程,从靖远到高台”等红色教育体验、红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互联互通、融合互促的大旅游格局。

一年来,甘肃省文物局重点实施甘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依托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会同陕西、宁夏文物部门联合编制陕甘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统筹谋划红军长征、西路军、革命根据地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全省有11市、39县分别列入新近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长征、陕甘宁和西路军片区名单。综合开展全省红西路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价值研究和重要史迹遗址保护修缮和展示教育服务提升工作。全省投入1350万元,支持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展览服务水平,持续放大“红色名片”影响力。

千年敦煌展画卷 文化自信书香浓

你可能不知道甘肃,但是你肯定知道敦煌。甘肃人有时这样调侃,敦煌因为莫高窟而盛名远扬,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地方。

2019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研究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总书记对敦煌研究院指出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时代定位。这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使命。”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世林说。树典范、建高地、掌握话语权。朝着这个方向,敦煌研究院上下齐心协力,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实现超越而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科学编制引领未来30年发展的《敦煌研究院总体发展规划》,开展整个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价值整体挖掘与保护研究,建成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研究中心,使我们成为世界一流、‘一带一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基地、保护技术和保护材料研发基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丝绸之路数据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和敦煌学研究基地。”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说。

“我们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机构以及国内4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还选派专家赴印度、伊朗等国考察访问,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赵声良说。

接下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扩大“敦煌艺术大展”“数字敦煌展”等展览品牌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敦煌文化艺术走出去。同时,开展学术考察和交流活动,吸引外国专家学者参与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读者小站。(张铁梁 盛学卿 摄)

《读者》杂志是甘肃的一张文化名片,发行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和亚洲文化综合类期刊第一、世界文化综合类期刊前列,至2019年5月,累计发行逾20亿册。

2019年8月21日,《读者》迎来一位特殊的读者,“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读者出版集团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总书记的到来,带来了三大变化。”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刘永升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心态的变化,‘读者人’对读者出版集团、对出版业乃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读者人’更加自信了;其次,是精神状态的变化,总书记的鞭策鼓励和殷殷教诲,让‘读者人’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干事创业更有劲了;更重要的,总书记指明了‘建设书香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其根本遵循和原则,‘读者人’更加有梦想了。”

今年疫情期间,读者出版集团向用户免费开放2017-2020年《读者》电子杂志,覆盖线上1400万订阅用户,让读者用阅读武装自己,战胜疫情。同时,读者出版集团适应时代变化,打造以APP为基本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多类型平台,介质更为丰富多元,并逐步从单纯增加发行量的盈利模式向品牌转化模式转变。读者文旅小镇、读者书店创意空间、读者小站、读者书房、读者乡村文化驿站在浙江、上海、江苏以及甘肃的兰州、陇南、天水、庆阳等地建成、落地……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铸就工匠为国所用

晨光中的培黎学校。(张铁梁 盛学卿 摄)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勉励大家:“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们!”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切嘱托,极大地鼓舞了培黎人的信心,也为甘肃省办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机电专业三年级毕业生钱莉说:“总书记视察时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让我倍受鼓舞,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职业教育也有很好的前景。”

说起学校的变化,机电专业教师濮美玲有很多感慨,一年多来学校知名度提高,许多院校、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激励着教师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我们对职业教育更有信心,对教师职业更有信心,作为班主任,我在课堂上常借用总书记的话来鼓励同学们,要发扬大国工匠精神,掌握一技之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快被调动了起来。”濮美玲说。

7月20日,培黎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山丹培黎学校升级为培黎职业学院。

“建设好培黎职业学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与具体行动。”张掖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殷大斌说。

一年来,为加快职业学院建设力度,张掖市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从全县遴选干部充实到学院,缓解了师资力量缺乏问题。目前,两批新招教师70人已于6月1日入校开展工作。

培黎职业学院以全日制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国际合作办学。“2020年首期将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和应用英语5个专业,计划招生500人。”培黎职业学院(筹)党委副书记杨城说,未来几年将继续规划建成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智能技术、国际经贸、文化旅游和健康管理等6个院系。

8月7日,甘肃职业教育信息化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全省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会议上,国内知名教育信息化专家与甘肃省职业院校有关负责人共同探讨信息时代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大脑”赋能“双高”智慧校园建设等热点话题。

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在奋斗奔跑中书写精彩答卷,是甘肃对总书记深情厚望的响亮回答。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一年是节点,更是新的开始。

甘肃正在以更澎湃的激情、更务实的作风、更雄劲的步伐,按照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砥砺前行,以敢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甘肃答卷! 

(责编:焦隆、陈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