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旅游活起来 让群众钱袋鼓起来

2020年09月13日16:31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兰州市榆中县素朴·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打造的民宿 。(高翔 摄)

人民网兰州9月13日电(高翔)“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在9月12日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农业银行代表从多个角度对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举措进行了解读。

突出乡村旅游积极作用 提升区域旅游发展水平

据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8月,我国乡村旅游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109个乡村旅游发展监测点(村)旅游收入中值为2027.3万元。按照全国29226个村开展测算,2020年1-8月,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为592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9.1%。

从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来看,2020年1-8月,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村)旅游接待人数中值为4.13万人次。按照全国29226个村开展测算,2020年1-8月,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数为12.07亿人次,是去年同期的58.6%;2020年7-8月,乡村旅游总人数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九成多,近郊乡村旅游已成为群众外出旅游的首选方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罗陈娟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思路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考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深入分析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多种旅游业态的发展定位、支持政策等,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投资专项实施方案,立足重点项目和重点内容,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大对乡村旅游有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

结合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优先保护文化遗产基础上,鼓励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结合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东北地区全域旅游等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突出乡村旅游积极作用,提升区域旅游发展水平。

国家发改委还将会同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抓紧推进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评审,充分发挥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让更多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的一项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8月,设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01个扶贫监测点(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人数为8494人,其中通过乡村旅脱贫人数为2192人,占脱贫人数的25.8%。截至2020年8月底,101个扶贫监测点中,85个点已达到退出贫困村标准,占比84.2%。

在2020年8月底,乡村旅游扶贫监测点贫困人口从业人员总数为12968人,从事乡村旅游的贫困人口从业人员3504人,贫困人口从事乡村旅游人数占贫困人口从业人员总数的27%。从乡村旅游扶贫监测点的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1-8月,贫困人口从事乡村旅游总人数在逐步上升,基本上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1-8月,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贫困人口的收入也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六成。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一级巡视员吴华表示,旅游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一些贫困村虽然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但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独特,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其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变得越来越稀有和宝贵。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应把有条件的贫困村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对象,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富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扶贫产品和品牌,确保花儿开在“藤”上、果实结在贫困村。

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中,发展旅游产业是基础,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目的,促进贫困群众主动参与是关键。吴华表示,应进一步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旅游扶贫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结合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干部培训等工作,大力提升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技能和旅游服务水平,让更多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责编:陈诚、焦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