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渭源县麻家集镇袁家河村,白墙红瓦的安全住房掩映在群山绿树之中,巷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红草绿,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
“村子换了新面貌,离不开这些‘城里来的亲戚’。”站在村口,老支书杨彦海感触良多,若不是亲身经历,他很难想象脱贫攻坚会给袁家河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彦海口中的“城里亲戚”,正是省财政厅派驻渭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三年来,他们奔走在渭源县10个帮扶村的田间地头,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谱写了一曲干群同心决战脱贫的新乐章。
2019年底,渭源整县脱贫摘帽,省财政厅10个帮扶村整村脱贫,群众满意度均达到100%。
不当“门外汉”,争做“主心骨”
选派什么样的干部驻村帮扶,是决定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开展帮扶工作的基石,也是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省财政厅“考核”和“关怀”并重,对帮扶工作严格要求,对干部生活关怀有加,形成厅领导担任帮扶工作组组长、相关处室(单位)对口帮扶村、干部对口帮扶户的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同时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帮扶村担任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把“擅长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干部选派到帮扶村里去,帮扶成效明显。
大安乡杜家铺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耀辉,到村工作后不久,不慎右脚踝扭伤韧带撕裂。住院治疗一周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毅然拄着拐杖回到杜家铺村,入户宣传政策、解决群众矛盾纠纷、查看项目施工现场、多方奔走联系扶贫项目,用真情实举感动了群众。
“早回来一天,就可以多为群众办一件事情。”王耀辉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两年零三个月的驻村经历中,他在村上的时间多达740天。2019年底,杜家铺村整村脱贫摘帽,王耀辉也被评为全省优秀驻村工作队队长。
三年来,省财政厅领导累计到县、到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80多次,通过实地查看产业项目、走访贫困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研督导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全体帮扶责任人累计进村入户2000多人次,人均每年三次以上进村入户开展帮扶。
先后选派2名干部挂任渭源县委副书记,专职负责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选派29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省财政厅科技文化处处长、渭源县委副书记刘爱君作为全县驻村帮扶工作队总队长,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白天抓落实、晚上学政策、利用周末时间协调汇报,“5+2”“白加黑”搭建帮扶工作平台,办好事办实事,带动贫困群众发展。
“我们进行大走访、大排查活动,每次入户走访的时候,进门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收入高不高,六看卫生好不好。”麻家集镇袁家河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郑振宇和队员们一次次入户,让群众了解脱贫政策,重建致富信心。
产业挑大梁,帮扶见实效
初到渭源,省财政厅的10个帮扶村4081户群众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1739户。自然环境差、基础设施欠账多,产业呈现出规模种类“小而散”、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方式落后的特点,没有一个能够正常运营的合作社,集体经济收益、带贫机制基本为零。帮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扶持产业发展。省财政厅结合实际,科学施策,着力培养“造血”能力。先后邀请省内农牧、果蔬、水利、防疫专家深入各帮扶村,实地察看耕地、草场、水源、圈舍、牲畜养殖状况,逐村分析种养业条件、制约因素及发展前景,帮助群众确定发展思路、筛选项目,因村因户施策、精准帮扶。
“要不是帮扶干部和专家手把手的教,我都不知道种菜还能赚钱。”袁家河村村民袁希林和妻子大半辈子守着几亩小麦、玉米,一年忙到头手里见不着几个钱。年过90岁的老父亲体弱多病,一家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省财政厅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老袁改种西蓝花,50多天收一茬,一亩地收入保底3000多元。
为了让袁家河村的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省财政厅帮扶干部动员100多户群众加入合作社,种植西蓝花130多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统一提供技术、种苗及储藏运输销售服务。
“我们只管种,每茬菜都由合作社保价收购。”袁希林高兴地告诉记者,西蓝花基地不仅改变了袁家河自古以来不种蔬菜的历史,也让和自己一样为生活发愁的困难家庭走上了致富路。
变化不仅发生在袁家河村,三年多时间里,省财政厅帮扶各村积极推广牛羊养殖、设施农业,发动村干部和能人大户出资成立了30多家合作社。坡儿、岔口两村,各自建成6座香菇大棚、种植300亩乌龙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近10万元,并通过务工、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20多万元。
省财政厅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消费扶贫作为群众稳定增收及干部结对帮扶的有效措施和抓手大力推动实施,在有条件的帮扶村推广订单农业,引导帮扶村及合作社尽早谋划农产品销售渠道,将蔬菜、食用菌等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在种植之初就与龙头公司签订包销合同并购买农业保险,保证农产品销路。
文明新面貌,合力奔小康
家有致富地,心有小康梦。在省财政厅等单位的倾力帮扶下,去年,渭源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农村居民人均从产业就业中获得收入6603元,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整县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只是开始,我们还要一起奔小康呢。”袁家河村村支书白应凯说,如今不仅群众致富有依靠了,贫困村的颜值也在“噌噌涨”:泥泞土路变成宽敞的柏油马路,杂草丛生的麦场变成综合广场,黑漆漆的夜晚变得路灯明亮。
“帮扶干部急得团团转,群众晒着太阳等小康。”说起刚入村帮扶的情形,帮扶队员们感触颇深。多年的贫困不仅让村庄里破败脏乱,也让很多贫困群众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为了从根源上铲除贫困,省财政厅10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带领村干部群众,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设置垃圾箱、收集点,督促群众清洁自家庭院环境和室内卫生,推进“厕所革命”,加快推动拆旧复垦和拆除残垣断壁,利用废弃麦场、闲置地块等打造小广场、小公园、小花园。
麻家集镇塄坎村第一书记张晓峰吃住在村,翻山串户,下地干活,成了真正的“泥腿子”。了解到村里有6家贫困户,孩子上学存在困难,张晓峰便联系同学投入1.5万元资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安心学习;了解到村民杨换英家因经济纠纷导致欠债返贫后,他专程从兰州请来律师,全程帮助司法解决;村民麻志道前年骑摩托车摔断了右腿,过了一年还没有好。张晓峰协调镇卫生院提前垫付了1万元,又自掏腰包借了1万元,凑齐住院费,并为麻志道联系了看护中药材基地的工作,每年收入2万余元。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精神面貌,省财政厅驻村帮扶工作队联合村“两委”,依托“新时代农民实践站”,加强村社干部和党员群众教育培训,每月开展集中学习和入户讲习,宣讲文明新风,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推进“道德讲习集美超市”建设,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秋日里,走进莲峰镇下寨村,蜿蜒的村道干干净净,河道周边的生活垃圾难觅踪影,家家户户外墙上画满了文明新风的宣传画,三年前的破败模样早已成为历史。
“收入增加了,大家还得打起精神来,合力奔小康。”帮扶干部张程鹏告诉记者,通过开展“三清三治”“三改三化”,村里拆除危房、残垣断壁及烂圈74处,清理河道和村内垃圾30余吨。在干部的带动下,群众开始讲究庭院和个人卫生,村道两旁也栽起行道树,昔日的贫困村,正在全力走向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推进智慧化管控系统 兰州市500余家“网约房”纳入治安管理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近年来,网上提供房源、网上签订交易的新型出租房屋模式“网约房”日益增多。据兰州市公安部门统计,目前兰州市共登记“网约房”500余家…【详细】
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首映 人民网兰州8月10日电 (魏怡)8月9日下午,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甘南州委宣传部出品,前后拍摄制作历时四个多月。 “甘南这块美丽的土…【详细】
兰州新区开出首张《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助力企业“走出去”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日前,兰州新区税务局为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的兰州大宏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开具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据悉,这是兰州新区开出的第一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