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销芦某某导游证,涉事旅行社停业整顿3个月——沸沸扬扬几天后,“游客跟团被导游强制买玉”事件有了处理结果。在拍手称快之余,不少人还是有些担心:这次是处理了,下次呢?
旅游遭遇导游强买强卖不算新鲜事。一开始标榜“消费非强制”,到了地点却变成了“必须买点什么”,有的威胁“别让我到厕所逮你”,有的撒泼“聪明人都知道怎么做”,有的卖惨“不买我就没工资了”……种种乱象,令人瞠目。对此,各地相关部门惩处不断。违法者,或被停业整顿或被吊销执照或被处以罚款,甚至还有导游因“强迫交易罪”获刑6个月。
整顿力度不小,为何“屡屡整顿频频冒头”?其中,固然有个别人“干一单是一单、捞一笔算一笔”的侥幸意识、短视思维,但根本上还在于旅游行业始终未解的固有顽疾。“我服务这么几天,难道不该有这么一点点工资吗?”不少“黑导游”的嚣张跋扈,道出了劳资关系错配的尴尬现实。由于身份混杂,各类导游收入构成不同、差距甚大,相当一部分“兼职”“临时”的从业者,没有固定工资,主要依赖购物回扣等“灰色收入”,“黑导游”背后是“饿导游”,这无疑是当下旅游行业的一大顽疾。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治导游强买强卖,曝光一例惩处一例固然必要,但终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切实捋顺行业管理,尤须深究现象、着眼治本。一方面要好好审视“导游”这一职业,提升其准入门槛、雇佣关系、酬劳机制,先把“导游管谁要钱”明确了,绝不能任由“散兵游勇”搅乱市场。在此基础上,如出现违反行规、触犯法律者,惩处力度完全可以更大一些,坚决树立起“优质导游劳有所得、劣质导游无利可图”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黑店”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存在。它们长期盘踞一地,与“黑导游”沆瀣一气,外地游客不懂套路,当地监管部门岂能不知?早一点介入、早一点清理,才不会总被“曝光”催着走,陷入被动。
如今中国旅游市场生机勃勃,消费需求巨大,更呼唤优质产品和贴心服务,行业规范、市场管理不应落在后面。提前清理顽疾土壤,推进良性循环,大家才能放心舒服地常出去看看。(汤华臻)
推进智慧化管控系统 兰州市500余家“网约房”纳入治安管理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近年来,网上提供房源、网上签订交易的新型出租房屋模式“网约房”日益增多。据兰州市公安部门统计,目前兰州市共登记“网约房”500余家…【详细】
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首映 人民网兰州8月10日电 (魏怡)8月9日下午,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甘南州委宣传部出品,前后拍摄制作历时四个多月。 “甘南这块美丽的土…【详细】
兰州新区开出首张《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助力企业“走出去”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日前,兰州新区税务局为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的兰州大宏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开具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据悉,这是兰州新区开出的第一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