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

——靖远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王东 叶海 施秀萍 陈泳

2020年11月02日10:37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

靖远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属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干旱半干旱山区占到县域面积的二分之一,自然条件严酷,是全省23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之一。

2013年底,全县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村88个、贫困人口2.9万户12.86万人,贫困发生率29.05%。2015年8月,省委省政府将定西市岷县、漳县两个地震灾区的1690户7713人易地安置在北湾镇,成立了富坪和新坪村,全县新增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1588户7375人。如何让全县贫困人口整体脱贫,是摆在靖远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靖远县紧扣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提升质量、稳定脱贫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立足县情实际,调动各级各方力量,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攻坚拔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到2019年底,靖远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全县退出贫困村87个,贫困村退出比例96.7%,减贫3.06万户13.0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当年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易地扶贫搬迁

带来新希望

若笠乡位于靖远县西南部,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2015年,若笠乡被列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乡镇,分三个安置点安置群众1448户4995人,成为白银市唯一通过整乡搬迁实现脱贫的乡镇。

在碾湾坪安置点,记者见到了去年6月搬进宽敞明亮楼房里的若笠乡双合村村民王致中。“过去的家在山沟里的一个土台台上,住的是先人留下的土坯房,村里常年干旱少雨,还没有学校。家里没什么收入,全家很早就出去到外地打工了。”今年70岁的王致中感叹道。

“还是搬过来好,有学校、幼儿园,孙子上学的问题再不让我们操心了。今年8月1日新校址落成后,我们安置点的家长们都自发去打扫卫生,大家都为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感到高兴。”谈起搬迁后的变化,王致中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和王致中一样,每户只交了1万元的房款就住进了新房,让安置点的贫困群众“喜不自禁”,大家纷纷说,“没想到这辈子能从山沟里搬出来,还能住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近年来,针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靖远县主动担当,扛起白银市近一半易地搬迁任务,“十三五”期间一揽子统筹安排1.84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及后续产业脱贫。全县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8亿元,整村、整乡推进搬迁,采取了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迁入地创造新的就业条件,在迁出区实施土地流转、生态恢复等多元增收办法。通过易地搬迁,占全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劳作,社区居住、园区就业”的脱贫梦。

为进一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效,靖远对全县58个安置点贫困搬迁群众入住、产业、就业等方面认真核查,建立动态跟踪管理台账,优化帮扶措施,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持续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55个乡镇内安置点通过到户资金扶持、入股配股参与分红等方式巩固拓展提升原有产业,每户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跨乡镇集中安置区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壮大产业

筑牢脱贫基础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缺乏产业带动支撑,脱贫无从谈起,增收难以持续。靖远县在产业扶贫方面,持续完善特色产业、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五大体系,整合涉农资金6865.05万元,推进实施以设施蔬菜、肉羊养殖小区为重点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培育项目,以农产品深加工、养殖小区建设、设施蔬菜发展等为重点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增收项目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枸杞、文冠果、肉羊等特色产业。

在北湾镇新坪村与富坪村,为帮助2013年定西市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易地安置移民群众尽快实现“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生活目标,当地政府确定了以日光温棚为主的“1+N”产业发展之路,将日光温室这一当地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截至目前,全村已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042座,日光温室覆盖率达到95.4%。

富坪村村民田想存去年才开始种植大棚,今年获得了镇里颁发的“日光温室种植能手”的奖牌。“我去年10月开始种植黄瓜,建了一座日光温棚,又租了3个大棚,从今年1月到现在,陆续收入了近10万元。”田想存介绍说,第一次种黄瓜就敢种4座大棚,主要还是村里其他种植户的示范带动,给了他非常大的信心。

“不像过去在老家的传统大田种植,我们村现在几乎家家都种温室黄瓜,由县里派来的技术人员作指导。今后,要好好经营大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田想存笑着说。

与其他种植户不同,以前在兰州开过饭馆的新坪村村民徐小菁,种了一亩大棚黄瓜的同时,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名为“家味园”的农家乐。“我家是2015年搬迁来的,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农家乐,生意不错,每年的利润在5万元以上。”徐小菁开心地说道。

依靠脱贫政策和扶持,徐小菁和受灾的乡亲们在靖远有了家、扎下了根,实现了脱贫增收。下一步,他打算把远在岷县的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有了致富产业,这里就是我们真正的家,我计划再买一间铺面开餐厅,让全家人都过上好生活。”

近几年,靖远县一方面加快构建产业体系,按照“六大产业”为主导和“五小产业”为补充的思路,优化调整90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形成了“南部片区抓瓜菜、北部片区抓果畜”的发展格局,在沿黄灌区19个贫困村重点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在北部山区9个贫困村重点发展肉羊养殖产业,在高扬程灌区36个贫困村重点发展枸杞产业,在干旱山区26个贫困村发展硒砂瓜、大枣、中药材、马铃薯等产业,构建起了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建成了一批种养基地,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强力推进达标覆盖,扎实开展“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制定出台特色产业发展资金补助管理办法,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48亿元,建成脱贫产业园96个、特色产业园95个,确保贫困户“一户一座棚”或“一人五只基础母羊”或“一人一亩枸杞子”及其他特色产业,产业达标率及覆盖率均达到100%。

当地还坚持“外引、内育、自建”,在做大做强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引进组建涉农龙头企业124家,建成并规范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1284个。同时,坚持“多条腿走路”,实践创新扶贫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建成电商产业园1处、乡级电商服务站18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48个,带动发展电商企业252家、个体网店685家,线上年交易额达1.87亿元;建成旅游专业村11个,发展“农家乐”133家,带动就业1800多人。

固强补弱

补齐民生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基础。靖远县聚焦抓细抓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等冲刺清零任务,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县紧盯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短板,在安全饮水方面,立足县情实际,总结实践自来水、集中取水、泉水截引、水窖、小电井等饮水模式,采取新建、改造、配套等方式,先后投入3.6亿元,完成69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集中供水房226座,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和行政村供水覆盖率均达到100%。

实施了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投资9016.29万元对90个贫困村通电设施进行安装改造,9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及所属的各自然村动力电全部覆盖,全面完成县脱贫攻坚配电网工程。积极实施通畅工程、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等各类农村公路硬化项目,全面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全覆盖。

为让群众住上安全房,靖远县坚持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底线,采取维修加固、差异化补助等方式,加快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至2018年,全县完成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9872户。2019年,又全面完成了353户存量危房、18户新排查危房、34户冲刺清零危房改造任务,发放补助资金968.2万元,实现了农村CD级危房清零的目标。

乡村振兴

铺就小康底色

脱贫攻坚是老百姓脱贫奔小康的“一号工程”,特色优势产业是脱贫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向小康生活的基础。

金秋十月,东湾镇瓜园村前的稻子成熟了,田野间一片金灿灿的金黄色。走进稻香村,小桥流水,古树参差,花墙青瓦掩映在姹紫嫣红中,美不胜收。

今年以来,瓜园村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稻香村·瓜园”为主题,以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为目标,建设集“休闲垂钓、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让这个位于黄河岸边的小村庄换上了“新装”,提升了“气质”。

环境打造美了,各类设施齐全了,瓜园村的特色产业也迎来了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契机。村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机水稻、大棚蔬菜、水产养殖已成为全村三大主导产业,农业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同时,深入挖掘资源打造景区,发展乡村旅游,预计新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

家门口的游客多了,村民霍正荣便在巷道里支起了摊子:油饼子、甜醅子、水果饮料,成了他的增收门路。“村子美了、游人多了,我做个小本生意也能在家门口挣上钱了。”他笑着说。

在瓜园村不远处,位于三合村的白银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里风景正好,这是当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结出的硕果,示范园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示范园可提供固定、临时就业岗位约200个,务工人员可实现稳定的收入。在这里务工的村民王科斌说:“在这里打工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以后这个地方发展好了,可以分红,我们也入股了。”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靖远县还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和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农业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责编:陈诚、焦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