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乡贤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永登县红城镇培育新乡贤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王忠德 张春鹤

2020年11月10日10:05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弘扬乡贤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邻里出现纠纷,乡贤出面调解;修桥补路缺少资金,乡贤捐款捐物;村里发展缺思路,乡贤出谋划策;脱贫奔小康路上,乡贤走在前面……永登县红城镇通过弘扬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慢慢摸索出来几条路子。

位于永登县中南端的红城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和交通要道,是陇上“四大名镇”之一,素有“文化之乡”美誉。11月4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这片古老的文化沃土上,乡贤已经成为地方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谈到乡贤文化,群众异口同声称道: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农村发展的智囊团、邻里和谐的稳定器、小康路上的领头雁、乡土文化的守望者。红城镇党委书记李庭明介绍说,在民生工程建设、慈善公益服务、乡风文明促进、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地方乡贤发挥着重要作用,谱写了一曲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相辅相成的新时代赞歌。

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下河村紧邻苦水镇,有着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秀美绚烂的田园风光,如何让这一资源焕发新的活力,引起了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的关注。作为红城镇人,把多勋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多次来到下河村进行调研考察,提出以“丽水丹霞,锦绣下河”为主题的“山水田园休闲度假区”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大支撑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抓手,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积极培育山水田园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如今的下河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下河村旅游项目的争取及后续的建设、永安村道路的硬化、进化村的桥……这一切都离不开乡贤的付出,处处渗透着乡贤的汗水。

乡贤有思想、有作为,在当地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声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乡贤的资源、人脉、资本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发展的“智囊团”

看到周边一些村里的人通过种菜脱贫致富了,徐家磨村为何不发展蔬菜产业呢?原来是缺水,靠种菜脱贫致富成为村民的一个“心病”。于是张福海提议打井,让村民种菜脱贫致富。

张福海也是本村人,早年来到西安创业,后来自己办起了公司。三年前,张福海有事回到村里,一直关心家乡发展的他了解到村民的想法后,找到镇村干部商议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张福海出资30万元为村里打一眼机井。张福海说,我也是一名徐家磨人,我们可以把在外面见到的、看到的信息及时分享给镇村干部,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一点力量。作为永登二中毕业的学子,张福海每年还会拿出10万元支持教育事业资助二中困难学子。

邻里和谐的“稳定器”

“村上的矛盾,有家庭矛盾的,地界纠纷的,打架斗殴的,我的秘诀就是‘一看二讲三说四调解’,第一时间到现场看实情,讲道理,说利害,细调解。”说起矛盾纠纷处理之道,周育新道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永安村一社有三家村民因为土地纠纷吵架闹事、互相扯皮,周育新通过走访调查、依据劝解,耐心细致地分别做三家的思想工作,梳理矛盾,最终三家达成协议,化解了多年积怨。

“这些矛盾经常发生,调解得当,矛盾就会减少,积怨就不会扩大。”周育新说,只有用群众认可的办法解决群众矛盾,才能让群众接受。

近年来,永安村在村级治理上,推行以案释法宣传、乡情民约教化、人情关系感化的调解手段,把矛盾发现在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村里补偿款兑付、宅基地纠纷等问题有了约定俗成的制度规范,打架斗殴、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有了乡俗民约约束,党员、群众的规矩意识和法律意识显著增强。

新形势下乡贤是助力社会治理的新力量,在民生实事等中心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邻里和谐的“稳定器”。村民们也乐于把乡贤当成知心人,“小事找乡贤,大事找政府”成了红城镇基层治理的真实写照。

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今年种了500多亩,草红花、白菊、黄菊都有,每亩净收入达3500元,这些花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幸福花。”胡正鹤是玉山村二社村民,2018年被评为“兰州好人”。在村民眼里,他就是一个走出去又回来的能人。

2004年,胡正鹤带着家人到温州开兰州拉面馆,生意很不错。2008年老伴遭遇车祸后瘫痪在床,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伴,2010年他带着妻子回到老家红城。胡正鹤在照顾老伴的同时承包流转土地,种植玫瑰。2013年在外出给玫瑰寻找销路的时候,胡正鹤在安徽亳州药材集散市场发现了新的致富路子。他购买了菊花、红花种子,试种成功后,带着村民一起进行大面积种植。目前,已成为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镇龙头企业,为村上残疾人提供就业,还带动周边进化村、凤山村、宁朔等村的村民一起致富,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

乡贤眼界开阔,既有资本,还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为此,近年来,红城镇主动出击,搭建平台,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措施,吸引在外乡贤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

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红城镇是明清时期陇上四大名镇之一,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红城镇的“红市花灯”作为永登古八景之一,久负盛名。每年春节期间,永安村、宁朔村两村沿袭旧制,采取传统工艺制作各式精美花灯,沿红城镇中心2公里长的老街一线悬挂,展现“红市花灯”节日景观。为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守护红城子文化的根脉,年逾七旬的薛文章自掏腰包制作手工花灯,不让传统文化流失,并将红城文化整理出书,让后人了解家乡的历史,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在秋日的暖阳里,走进华山村乡村记忆博物馆。犁、手推石磨……一件件农具,一个个实物,诉说着古老的农耕生活场景与悠久农耕文化的根脉,唤起人们儿时的记忆,留住了渐行渐远的乡愁。一旁的书画展览活动室里名人字画、本土乡贤书画、青少年书画作品,飘逸着瀚墨清香。这些都离不开热心乡贤王成伟的四处奔走。

在红城镇还有很多这样的乡贤,他们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为了记住乡愁,留下农耕文化的根脉,他们动员村民捐赠保存在家中的农耕生产工具、古旧家具、传统服饰、工艺器、荣誉奖状、书画作品,精心布展陈设,并请文史工作者挖掘撰写村史。守护好乡土、乡愁、乡韵,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把根留住。

“崇德向善、泽被桑梓”的乡贤情怀正在红城这片沃土上开出灿烂的花朵,助推乡村振兴。

(责编:陈诚、焦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