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博物馆里的书画“医生”

王文嘉

2020年12月20日11:01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赵莉正在修复文物。(受访者供图)

“纸质和绢本文物修复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看着一件件文物经过自己的修复后能够继续延续它们的生命,我十分自豪。”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获得者,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赵莉说。

受家庭影响,赵莉自幼就对书画十分感兴趣,从1979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学习纸质类文物修复,到1984年正式进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工作,41年来,她一直从事纸质脆弱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字画装裱工作,目前已有上千件纸质、绢本文物在她手中“起死回生”。

1979年,赵莉在故宫博物院开始接触文物修复工作,看到一件件残破的书画文物被老师们耐心地修复好之后,她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学会修复文物。

“每一件文物都十分珍贵,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只能站在一旁看老师们如何操作,就这样边看边记,几个月之后我才从一些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虽然这份工作看起来十分枯燥,但是我当时就爱上了这份工作。”赵莉说。

据赵莉介绍,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遵循“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的原则,即“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真实保留原有文物的历史信息。

纸质类文物常见的损坏情况有开裂、破洞、虫蛀、脆化、发霉、表面污损等,不同情况需用不同的处理办法,作为书画“医生”,赵莉每天都在和珍贵的文物打交道。“我们要针对每一件文物不同的情况制定修复方案,这样才能确保修复工作万无一失,修复好一件文物时间少则半月,多则长达数年。”她说。

工作中的赵莉。(受访者供图)

一路走来,赵莉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已经有41年的时间。“人们常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是如此,每一件文物的修复都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要衔接有序,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心灵手巧,还要掌握综合知识,绘画、书法、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缺一不可,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越干越好。干这一行,一定要热爱,要耐得住寂寞。”她说。

在甘肃省博物馆,一幅巨幅影印版敦煌壁画《天宫伎乐图》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2008年,我们接到了为这幅面积达28平方米的画进行装裱的工作任务,因为找不到这么大的工作台,我们最终只能以地为案,每天趴在地上工作,因为跪地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时膝盖磨破了我都不知道,就这样经过了几十天的工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装裱工作。”赵莉说。

从业以来,赵莉为《八千年书法源流展》《甘肃历史文物展》《红军长征百将墨迹展》《故宫博物院宫廷文物展》《少数民族文物展》《古塞奇珍——甘肃古代简牍及汉简书法展》《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书画修复项目》等近百个参加展览的书画作品和名家遗存进行了修复装裱。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各项荣誉纷至沓来,赵莉先后获得甘肃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杰出个人” 入围奖、首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等荣誉。2019年,赵莉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虽然我快退休了,但是只要这个岗位需要我出一份力,还有文物需要我去修复,我就会坚守在文物保护修复的岗位上,我真心热爱这份职业。”赵莉满怀深情地说。

(责编:陈诚、杜昱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