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后文简称《通知》),推动解决老年人游览参观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通知》要求,要通过保留传统预约方式、允许他人代为预约等方式,解决老年人进入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使用智能技术的障碍。
通知无疑回应了当下痛点。疫情以来,交通场所、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纷纷实行线上预约、健康码查验等新办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是一种高效智能且便捷的方式。然而,因无健康码而遭遇出行难、无支付码而面临购物难的新闻屡见不鲜。许多人习以为常的智能技术,对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与数字时代脱节的人群来说,却是一道“数字鸿沟”,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障碍。
今年10月,江苏无锡火车站提供专门通道解决部分群体无法使用健康码的举动,获得了近20万网友点赞。做法很简单:在火车站入口树立一个简单的指示牌,设置一个简易的人工帮扶点。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能温润在旅途中陷于“扫码”困境者的心田,更符合人们心中对于城市应有的善意的期许,也因此收获了网友的感动与支持。
其实,不只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残障人士等群体都需要社会给予多一份关怀。是否能满足特殊群体或者说少数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笔者曾经关注过残障人士出行旅游的问题。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外出旅游、逛文化场馆都是应该享有的权利。如今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已经开始在无障碍方面做出探索。作为2022年亚残会的举办地,浙江杭州自2018年起推行首个《残障人员旅游服务规范》。在杭州宋城景区,残障人员能体验轮椅托运、快速通道申请、手语翻译实景演艺剧情等“无障碍”旅游服务;在湖南莽山五指峰景区,残障人士能在索道、电梯、提升机、游步道、轮椅专用道等辅助下,登顶莽山五指峰,摆脱“人工抬”的尴尬;在江苏南京,南京博物院专门设置“博爱馆”,为残障人士提供手感触摸、语音解读、全自动导览车等参观体验服务。
近年来,笔者欣慰地发现,机场、火车站、大型商场、旅游景区等场所的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母婴室越来越多了,有的还设置了特殊人群休息室和卫生间……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背后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回归,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必将尊重每一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公民,这是公共服务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一环。
推进智慧化管控系统 兰州市500余家“网约房”纳入治安管理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近年来,网上提供房源、网上签订交易的新型出租房屋模式“网约房”日益增多。据兰州市公安部门统计,目前兰州市共登记“网约房”500余家…【详细】
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首映 人民网兰州8月10日电 (魏怡)8月9日下午,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甘南州委宣传部出品,前后拍摄制作历时四个多月。 “甘南这块美丽的土…【详细】
兰州新区开出首张《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助力企业“走出去”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日前,兰州新区税务局为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的兰州大宏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开具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据悉,这是兰州新区开出的第一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