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高质量发展热潮涌动

张文博

2021年04月22日10:55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陇原高质量发展热潮涌动

开局关系全局,起势决定胜势。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近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西走戈壁滩,东看黄土塬,南察古河州,北望景泰川。我们惊喜地发现,高质量发展的热潮,正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涌动、澎湃。

戈壁滩奏响“阳光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在太阳光照射下,戈壁滩上1.2万面定日镜汇聚成一片蓝色海洋,熠熠生辉;整齐排列的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围绕着260米高的巨型吸热塔,如向日葵一般追逐阳光,源源不断地传递着光和热……近日,通过无人机航拍镜头,记者在古郡敦煌目睹了“超级镜子发电站”真容,壮观且震撼。

“超级镜子发电站”,即位于敦煌市西南约20公里处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我国目前建成规模最大、吸热塔最高、可24小时连续发电的100兆瓦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镜场总反射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年设计发电量3.9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3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释放1万亩森林的排量,创造经济价值3亿元至4亿元。”敦煌首航节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黄文博介绍说,电站的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百兆瓦级光热电站技术的国家之一,也使我国新能源产业迈入世界光热发电行业的前列。

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酒泉市光热发电项目快速推广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与传统光伏发电“看天吃饭”不同,光热发电通过光热转化来实现稳定发电,且产生的是交流电,与传统发电方式和现有电网的匹配性更好,可直接上网。作为世界新能源利用的前沿科技,光热发电凭借零消耗、零排放、零污染和长寿命周期的优势备受全球瞩目。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年平均日照时数约3300小时,属国家光能资源分布一类地区。境内可用于开发光电项目的面积在5万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区全部属于国有未利用戈壁荒漠,不占耕地、没有拆迁、无灾害气候和破坏性风速,发展光热发电优势得天独厚。

近年来,酒泉市坚持把以光热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壮大十大生态产业的着力点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布局建设一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不断提高光热效能,降低光热成本,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酒泉玉门市下西号镇玉门鑫能50兆瓦二次反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平整土地,搬运安装定日镜……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

“你看,一个反射塔对应着2603块定日镜,这样的发电模块我们已建成5个。”项目建设方负责人李琦现场介绍说,目前,汽轮发电机组、蒸汽发生系统等设备全部安装完成,中央冷、热熔盐罐具备交付条件,110千伏送出线路已完成,剩余模块镜场定日镜已开始安装,计划11月实现并网发电。

“玉门鑫能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项目计划投资17.9亿元,占地面积3.69平方公里,储热时长9小时,年有效利用小时数4328小时。”玉门鑫能光热第一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端祥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发电2.16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2.48亿元,节约标煤6.48万吨,减少排放粉尘10.61万吨、二氧化碳37.51万吨,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经过几年快速发展,酒泉市已成为中国光热发电重镇,已投运与在建光热发电项目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首航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大成敦煌50兆瓦熔盐菲涅尔光热电站建成投运,阿克塞50兆瓦熔盐槽式光热示范项目、玉门鑫能50兆瓦二次反射塔式光热电站、首航玉门100兆瓦塔式光热电站等首批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建设……酒泉市正在传递光热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风举云飞,丝绸之路重镇在“大风歌”中神采奕奕;光影浮动,曼妙飞天故里在“阳光曲”里璀璨耀眼。

“作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开发利用示范区,酒泉市已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酒泉市能源局局长陈学军表示,“十四五”期间,酒泉市将以提高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补齐资源环境约束、质量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关键技术缺乏等短板,努力培育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黄土塬勃兴羊产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环县,拥有广阔的土地、优质的牧草和适宜羊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凭借这一优势,环县引龙头、育人才、建办合作社,对羊业进行了一场全链条的科学革命。其中,制种是关键性的一环。

从2018年起,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承担起环县及周边的肉羊制种工作。“腰粗、背宽、屁股圆、生长快、省饲料、产肉多、挣钱快,这是我们制种的目标,也是羊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甘肃庆环公司总经理李国智说。

从红军长征城堡战役旧址所在地山城乡出发,环山而上,乘汽车大约10分钟后,在山顶平峁之上,可见一排排整齐规范的现代化羊舍。这里便是甘肃庆环公司山城乡2万只肉羊制种基地。

“山城制种基地采用世界先进肉羊制种理念,设计了营养区、种羊区、技术展示区等主要功能单元平台。”李国智介绍,基地有湖羊、南丘羊、无角陶赛特羊、白萨福克羊和杜泊羊等,与外国专家合作建成了以冻精生产线、胚胎生产线、营养及抗体检测分析室为主的肉羊产业技术中心。

经过严格消毒,记者穿上防护衣、戴上口罩走进基地。透过玻璃和窗子,年轻化的“牧羊人”、现代化的设备、体型匀称的羊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继续参观,记者发现已建成的母羊舍、产羔舍、育成舍等全面采用漏粪地板和机械清粪系统,种羊舍还引进了智能化机器人饲喂系统,浓浓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在山城制种基地向南约70公里的木钵镇,是甘肃庆环公司木钵肉羊商品繁育场,以商品羔羊繁育为主。“本场以湖羊基础母羊和二元杂交母羊为母本,以南丘羊、白萨福克和陶赛特等肉羊良种为父本,实施二元和三元杂交,把母本的产羔基因和父本的产肉基因优化组合,为商品羔羊造就快速生长和最大化的产肉能力。”李国智说。

湖羊是目前庆阳养殖规模最大的羊种。为了帮助群众购到优质、纯种的湖羊,甘肃庆环公司带领技术人员到湖羊发源地江浙一带,精心挑选了4万多只湖羊,所有羊只经过检测健康后,运回到山城肉羊制种基地。

李国智介绍,到达山城肉羊制种基地后,经过一周的环境适应,甘肃庆环公司开始给所有羊只打免疫小反刍兽疫等疫苗。待免疫做完后,再对这些羊只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灵湖公羊人工授精。当确定所有母羊均健康、怀孕后,公司才将这些湖羊投放给群众。

据悉,至目前,庆环公司累计为环县养殖户投放怀孕湖羊5000多只。为确保群众把湖羊养好,李国智跑遍环县每一个乡镇教群众养羊,并安排公司技术人员每周一在环县畜牧局的快手120平台上直播,给群众教授湖羊养殖知识。

在指导群众养羊的过程中,李国智发现个别群众对饲草料的配制不够科学。于是,甘肃庆环公司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根据母羊空怀、怀孕前期、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的营养需要,以最低的成本开发了相应的全混合发酵饲料,给羊奉上了“营养餐”,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湖羊产羔多,小尾寒羊体形大,杜泊羊产肉好,陶赛特羊耐粗饲……如何把不同品种羊的优点集合到一种羊身上,然后用这种羊扩群繁育,实现羊肉品质好,利益最大化?

甘肃庆环公司聘请世界动物繁育领域知名专家、澳大利亚国家胚胎移植协会主席戴维德博士为技术总监,推动公司熟练掌握了腹腔镜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精准孕检等技术,并发明了提高羔羊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母子栏”“补饲栏”和保温箱,在环县全域推广。

依托技术支撑,甘肃庆环公司挑选携带优良基因的顶级公羊,用其精液对母羊进行人工授精。同时,对母羊群做相关处理,从而繁育均匀一致的育肥肉羊。

为选出优质的母本基因,甘肃庆环公司让最好的母羊人工授精后将胚胎取出,让其他母羊“代孕”产羔,实现一只优质母羊年产36只羔羊。“这样可以让羊群内部优秀个体的数量和比重快速增长,从中挑出最好的种羊。”李国智说。

母羊怀孕后,甘肃庆环公司通过“孕检”判定母羊怀孕数量,进而分群饲养,分级配送营养,提高羔羊存活率和优质羔羊率。

据了解,甘肃庆环公司每年向环县提供怀孕基础母羊3万只,供应良种公羊500只,良种肉羊胚胎1万枚,良种肉羊冻精500万头份,已成为当地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硅谷”。2020年底,甘肃庆环公司李国智(肉羊产业)技术扶贫团队被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今年2月25日,甘肃庆环公司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古河州激活新动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临夏州各级各部门着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激发动力活力,在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为“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打造“联合社” 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临夏县土桥镇曹家村的开源种植养殖合作社里,工作人员正加紧做好各项工作,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土桥镇地处临夏县北塬灌区,这里土地平整、气候凉爽、日照充足,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7年初,开源种植养殖合作社在土桥镇的5个村流转土地2000亩,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起初,村民并不看好。

2017年底,2000亩马铃薯喜获丰收,亩产量3吨,每吨收入达1150元。一辆辆卡车排队在合作社里拉运马铃薯的场景,让不少群众很是“眼馋”,纷纷决定来年在自家土地上改种马铃薯。

2018年底,土桥镇大部分群众因种植马铃薯而增收,尤其是入股开源种植养殖合作社的群众,不仅一年四季打工有收入,年底还拿到了入股分红。

然而,对于眼前的这一切,合作社负责人张思军仍不满足。在他看来,合作社规模越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越强,才能更加凸显出带贫效应。2019年起,开源种植养殖合作社牵头,将全县24个乡镇的88家种植合作社联合起来,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县里出产的90%以上马铃薯实现供种、培训、田间指导、病虫害防治、销售‘五统一’,这对全县马铃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思军说。

开源种植养殖合作社发挥出的辐射带动作用,让临夏县北塬镇连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韩连生受益匪浅,“种植期,他们会定期邀请省、州农科院专家过来免费讲解农技知识;收获期,他们会提前联系好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都有张思军他们的帮助,这让我们对发展马铃薯产业信心十足。”

机械化全覆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月12日至3月14日,临夏州举行现代农业机械展示展销活动,集中展示展销农业生产领域最新的机械设备,推广使用现代农业机械。此次活动,不仅吸引全国各地81家企业、377台农机具参展,更让全州各县市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户等了解、掌握了最新的农机市场行情。

“这次活动真是让我大饱眼福,见到了很多从前没听过没见过的农机设备。”活动期间,张思军早早就来到活动现场,重点了解和马铃薯有关的农机设备,“凡是跟马铃薯有关的农机设备生产企业,我都收好了宣传单,留好了联系方式,以后有需要就能随时联系。”

据了解,早在2017年,张思军就购置了撒播机、播种机、覆土机、喷药机、收获机等一系列马铃薯种植所需的大型机械,开源种植养殖合作社也实现了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化。

尽管购置设备花了不少钱,可张思军觉得这些钱花得值。他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现有土地3000亩,农忙时用工人数仅200人,如果全人工种植则所需工人至少千人。更重要的是,购置农机设备每台国家补贴30%。

“机械化省时省力,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张思军说。

随着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日益提升,大量农机服务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据统计,临夏县现有各类农机服务合作社15家,基本满足了无力购买农机设备的小型合作社及分散种植户的农机服务需求。

张思军自豪地说:“目前,全县已实现马铃薯种植机械化全覆盖,加速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规模,促进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再加上我们的马铃薯品质有保障,受全国多地消费者青睐,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前,当地村民将亩均收入不足千元的传统作物称之为“草包庄稼”。2020年起,临夏州打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对传统种植结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经营模式开展大规模改革,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变了广大农民祖祖辈辈种植“草包庄稼”的现状。

“全州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高原夏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多种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带,全力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临夏州农业农村局局长宗玉良介绍说,这些举措不仅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还使得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升、体系初步构建,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

临夏州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结合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指导、鼓励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打破分户地界限制,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杠杆作用,走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的路子。

“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所在。”宗玉良介绍说,全州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包片指导农业生产,并根据种植结构调整需求,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产业、分层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临夏州正结合各地实际,快马加鞭纵深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发挥农业产业化在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户就业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永泰川引入“天堂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景泰县,与水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反映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水的热切渴望和深情期盼。

坐落于寿鹿山下的景泰县永泰川,是一片高海拔干旱山前平原区,因景电水利工程未能覆盖到,加之常年少雨缺水,耕地广种薄收甚至撂荒成为这里的常态,也成为全县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状况的缩影。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地区落后面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景泰县决策建设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并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探索PPP项目融资的新举措、新经验,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注入、社会资本投入、银行贷款融资,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迎难而上 大胆创新

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总投资5.72亿元,从引大入秦工程东二干渠末端引水至永泰川。由于引大入秦水源来自大通河天祝县天堂寺段,因此,景泰人亲切地称为“天堂水”。

要让“天堂水”进入到永泰川,需跨境兰州、白银及永登、皋兰、景泰“两市三县”,线路全长72.3公里。工程新建干渠15.5公里,干管38.6公里,122万立方米调蓄水库一座,改扩建英武水库输水渠道利用段18.2公里。建成后,年供水能力可达8800万立方米,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

对于2019年刚刚实现脱贫摘帽的景泰县来说,巨大的资金缺口是项目建设的一大“拦路虎”。面对干旱地区群众对于引水的期盼,景泰县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经过多次调研、分析和论证,最后决定采用PPP模式筹措资金,推动项目实施。

PP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基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伙伴合作关系。景泰供水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延德介绍说:“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平滑财政支出,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是景泰县在水利工程上的一次创新。”

王延德介绍,早在2015年国家开始提倡PPP融资模式的时候,景泰县就积极响应,与大唐电厂合作实施了热电联产项目,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有效解决了县城城区的供热问题。

之前成功的范例,让景泰县坚定了大胆实施此次灌溉引水工程PPP项目的决心。

2019年,解决了融资难题后的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正式开始实施,永泰川沸腾了,抑制不住喜悦的群众奔走相告,“引水了,引水了”“天堂水要来了”……

保质保量 抢抓工期

蓝图变为现实,还须拼搏奋斗。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停歇。为了把群众的愿望变为现实,工程建设者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采取多段突击、超常规施工的办法,建成了工程后段38.6公里管道工程及122万立方米调蓄水库工程主体。

“这项工程由前段干渠引到英武水库附近,再由后段管道工程引到永泰川。”王延德介绍说:“2020年5月10日,管道试压通水工作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开展前段干渠工程建设,力争早日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工程开工后,景泰县坚持把这项工程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切实把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到工程落地建设各环节。“无论是帮助贷款还是协调工程涉及的各项工作,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为民干实事的诚意。”在景泰县政府与镇江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项目公司,来自江苏的总经理徐洪兴说。

搞爆破、挖隧道、运土方……前段干渠工程现场机器轰鸣,车辆往来。“施工时,景泰县千方百计帮助我们施工方解决困难,令人非常感动。在剩余的工期内,我们一定把工程保质保量实施好,不负景泰人民的期望。”徐洪兴表示。

筑巢引凤 加速发展

当前,项目虽未完工,但后段管道工程已于2020年将英武水库的部分用水引过来,让永泰川群众提前享受到了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盼了千百年的水终于到了家门口,有水就有盼头了,能过上好日子了……”这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有水就能有所作为。传统甘草、小金瓜、籽瓜、葵花等农业产业有了“用武之地”,养殖、加工、旅游等项目的投资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这片土地。

如今,景泰县在该项目区建设景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百亿级循环农业产业链和集生态修复、精准脱贫、“三变”改革、文化旅游、丝绸之路节点于一体的“五位一体”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景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部分,就建在常年干旱的寺滩乡。“以前没水,农牧业企业想来却不敢来。现在好了,已经有4家大型企业入驻到产业园了,同时每个村都有了养殖场,村民正在向产业工人转变。”寺滩乡党委副书记罗星表示,这项灌溉引水工程不仅仅是致富工程、振兴工程,还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他说:“工程完工后,不仅让全乡7.3万亩退耕区域有了生态用水,还能为整个寿鹿山区域的生态保护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穿山越岭、一路欢歌。“天堂水”奔涌而来,昔日“遍地是荒漠、黄风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的土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有了水,林茂粮丰、生态宜人的景象将不再遥远,通过引水灌溉工程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永泰川未来可期。

(责编:陈诚、焦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