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上海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深观察)

张鹏禹 季觉苏

2021年05月12日10: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探秘上海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深观察)

社区里有了参与式博物馆

一栋二层小白楼,门前的地上喷涂着白色的飞机图案,旁边的橱窗里,空姐、地勤、飞机维修工程师等卡通形象吸引了不少来访者的目光。上海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欣礼指着一个管理人员的卡通形象对叶柏根说:“看!像不像年轻时候的你?”退休政工师叶老伯嘿嘿一笑:没想到这里的每个卡通人物,竟然就是我们自己。

原来,上海市长宁区程家桥街道虹桥机场新村曾是民航家属区,至今住在这里的居民也多是民航人。3月10日,国内首家“民航文化主题社区参与式博物馆”在小区里低调开馆。

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刘潋彬热情地招呼道:“来啊来嘞,就进来看看伐!”

步入室内,开幕展“我们都是机场人”展示了新村里三代人的照片,包括第一批住进新村的建设者、民航子弟以及现在的新居民,旁边的墙上张贴了孩子们在卡通立牌上写下的父母故事。主题橱窗、“新村的印记”展、声音艺术空间、纪录片放映,小小的博物馆里五脏俱全。

展品来自大家,也有叶老伯的贡献。去年底,他听说小区里要新开一家社区博物馆,还面向大家征集展品,便想找找过去的工资单送去。翻箱倒柜找了好多天,工资单没找到,却找到一堆旧证件:退伍军人证明书、工作证、工会会员证,甚至还有当年公共澡堂的洗澡票。曹欣礼看了这堆老票证,乐了:“挺好挺好,都可以展览。”

博物馆策展团队负责人朱丹介绍说:“我们不仅想留下一个家庭、一代人的记忆,更希望为居民提供一个了解民航历史、促进代际交流、融洽邻里关系的平台。只有人凝聚在一起,车位不足、小区改造等治理中的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阅读、展览、放映、社交……这类“小而美”的文化客厅出现在越来越多居民的家门口。如今,上海已经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还将实施文化赋能城市空间计划,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打造一批公共文化运动新空间、“打卡地”。

防空洞变身文化百宝箱

在离机场新村不远的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小区,一场由社区居民淼逸主持的读书会正在“地下”举行。这个名为“闲下来合作社”的社区文化空间,位于虹仙小区700弄25号楼地下,占地1100平方米,由36个独立的小房间组成。

“战时防空,闲时服务,偶尔放空。”三行活泼的标语印在“闲下来”的入口处。这是个防空洞,仙霞新村街道在得到长宁区民防办许可后,让它有了新用途——亲子课堂、手工坊、艺术展、观影读书会,还有放映室、阅览室、自习室、闲人客厅,意想不到、新奇好玩的文化活动正在不同功能区进行着。

很难想象,这里两年前还是一个黑黢黢的闲置空间。

“我们从2019年7月开始调研,看看社区里的年轻父母、小学生、斜杠青年、活力老人等群体,各有什么需求。”大鱼营造“闲下来”项目运营负责人张欢说。

虹仙小区居民陆圣岳至今还记得两年前那个傍晚:“我接孩子回来刚进小区,就被两个姑娘搭讪了。我想肯定是推销员,最多给她们10秒钟。”他没想到遇见的是张欢和她的同事,不仅谈了好一会儿,后来自己还参与其中——“闲下来”的一面墙就是他带着孩子一起粉刷的。

经过基础改造、设备升级、喷绘装饰,防空洞焕然一新,一间间小房子等待着它们的主人。

“我们采用社区主理人的模式为房子找主人,不论是居民还是社区外的艺术家、创业者,只要认同社区友好价值观,定期服务居民,都可以申请使用房间,尤其鼓励创意文化活动。”张欢说。

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顾曹华用手一指:“引入社会组织做居民参与式调研规划、运营公共文化空间的尝试初见成效。你看现在居民们都聚在这儿了。”

居民傅昕在“闲下来”申请的小房间取名为“在线”,是一家编织手工社,五颜六色的毛线放在小格子里,等着巧手的邻居们将它们变成各种好看的挂件。“Belonging Space”的主理人是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陈梦媛,她的小屋墙上挂着宠物狗、日式庭院等让人放松心情的照片,希望用艺术的方式关爱居民的心理健康。而青年创业者陈林打理的“play1体育工作室”则希望孵化出一支社区小朋友组成的球队……

“爸爸,咱们明天还来好吗?”快到饭点儿了,陆圣岳的儿子依依不舍地对他说。

(责编:周婉婷、陈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