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体系 夯实增收基础
——张掖市甘州区农业农村局脱贫攻坚工作简述
2017年,张掖市甘州区作为“插花型”贫困县区在全省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经过多年的接续奋斗,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塞上江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甘州区脱贫攻坚工作统筹推进部门,甘州区农业农村局以产业扶贫为根本,紧盯稳定脱贫不返贫、不致贫的目标,积极推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落地落实见效,切实推动甘州区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牛鼻子”。甘州区立足做好产业扶贫后半篇文章,把脱贫不返贫作为产业富民的首要任务,对近年来培育的扶贫产业开展全面“回头看”——对稳定发展、带贫作用好的扶贫产业,按照“四不摘”要求,持续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成支柱产业;对发展一般、带动作用不强的产业,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扶持,防止反弹回潮,影响脱贫成效;对仍有短板弱项、发展后劲不足的乡村,继续安排扶贫项目资金补齐短板弱项,确保稳定脱贫。
具体产业培育方面,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坚持绿色导向、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聚焦打造蔬菜、奶肉牛两个“百亿级产业体系”,着力做实产业基地,做精产品加工,打造特色品牌,夯实农民增收致富基础。
针对边缘乡村,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全区农业产业规划,按照压缩玉米制种、扩大蔬菜基地、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在上秦、长安等城郊和党寨等绿洲核心区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40万亩,在沙井、明永、大满等中部乡镇稳定建立精品制种基地50万亩,在现代畜牧循环园区、石岗墩、安阳乡等地区发展优质饲草基地15万亩,在碱滩、靖安、甘浚等乡镇发展以珍珠油杏、早酥梨等为主的优质林果基地15万亩,在花寨、安阳等祁连山浅山区建立2万亩祁连山浅山区高原储备林和旱地谷子、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15万亩。
据介绍,立于新起点,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将着眼未来,聚力增强富民产业发展后劲。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整顿提升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把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结成“产业联合体”,不断增强带贫脱贫能力。加快实施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推行水肥一体化和“一户一块田”,提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全面落实保费补贴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对涉贫乡村牛、羊、猪、设施农业等大宗农产品实行应保尽保,防止因灾致贫。
乘势而上 接续奋斗
——甘谷县礼辛镇脱贫攻坚工作简述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向前,连片的房屋干净整洁,淳朴的村民们正在田间忙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为甘谷县西北山区的重点贫困乡镇,礼辛镇借助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兴修道路梯田、开展易地搬迁、发展富民产业,举全镇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所有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谈起这几年生活上的变化,家住礼辛镇尉坪村的村民尉爱喜满是感慨,“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现在还住在土坯房里,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呢,更别提发展蔬菜种植了。”
尉爱喜是尉坪村易地搬迁政策的受益者。在搬迁之前,他们一家人靠着几亩田地过日子,加上孩子要上学,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一下子就“掉队”了。2013年,尉爱喜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成了尉爱喜最大的目标。易地搬迁之后,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尉爱喜发展起蔬菜大棚,一家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近年来,礼辛镇按照“川区抓果蔬、浅山抓花椒、高山种药材、村村搞养殖、户户有劳务”的发展思路,累计发展种植苹果7000亩、花椒8000亩、中药材2500亩。依托尉坪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扶持发展后续致富产业,建成无立柱钢架大棚250余座,种植蔬菜300多亩,年产值160万元以上,“两椒一果一菜”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聚焦农村基础设施这个重点,礼辛镇全力以赴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先后硬化上街至寨子、老镇区改造、滨河路建设等村组道路700多公里;全力配合引洮供水二期礼辛工程推进实施,所有农户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大力开展“视觉贫困”专项整治,建成省市县各级示范村7个、整洁村12个。此外,礼辛镇还在教育、基本医疗、劳务输转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务更重、路更长。”礼辛镇镇长马永刚说,镇里将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加强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久久为功、乘势而上,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黄花滩有个大“羊倌”
——记古浪县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丛斌
他曾是公职人员,下海经商后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又毅然放下生意,挑起带领贫困群众致富的重担,当起古浪县最大的“羊倌”。目前,已累计向贫困群众投放种羊2.6万只,为贫困户分红700多万元。
“羊倌”名叫胡丛斌,是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年底,为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搬迁后发展致富的问题,古浪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组建成立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建立起贫困群众入股,公司提供种羊供应、托管养殖、技术指导和羔羊回购等服务的“羊银行”产业扶贫模式。
由谁来管理这个“新兴”产业?
“我有经营公司的经验,还熟悉政策,最重要的是,我是山里娃,最懂移民们的想法。”自此,胡丛斌放下风生水起的生意,当起了全县最大的“羊银行行长”,挑起了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担。
羊场建设的日子里,胡丛斌每天待在工地,既当施工员又当监理员。为了建羊场,他里里外外搭进去了100多万元。
2018年1月1日,种羊繁育基地首批300只湖羊进入圈舍。由于之前黄花滩并没有人搞大规模养殖,刚引进种羊时群众都不太敢养。
“苦劝不听,那就干出个样子来!”年过五旬的胡丛斌像年轻人一样,背起几十斤饲草料,一趟一趟往羊圈跑。
当羊场羊群扩大到4000只左右的时候,胡丛斌坐不住了,“我发现有的羊不吃饲草,情绪也不好,躲在角落不动弹。”
通过向畜牧专家、养殖户不断请教,胡丛斌逐渐学会了给新进羊群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营养物质,提高羊适应环境的能力。
每天早晨6时刚过,胡丛斌就来到羊圈,观察羊如何吃饲草。如今,他只要在羊圈里扫一眼,就知道哪只羊身体不舒服、哪只羊肚子饿了。
3年多过去了,兴盛公司羊存栏达11万多只,带动5000户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以羊为基础,兴盛公司创立了三种带贫模式。“第一种是‘三变’模式。目前公司运营养殖暖棚达到300多栋,其中260栋属移民区群众自有资产,群众将养殖暖棚折股量化,入股到兴盛种羊公司,每栋每年按1500元标准向群众分红。第二种是劳务模式。公司聘用饲养人员300多人,每人每年收入可达3.24万元。第三种是‘羊银行’模式,贫困户将1万元资金作为借款保证金抵押到兴盛公司,向公司贷羊21只,其中20只母羊、1只公羊,养殖3年后归还21只羊,羊羔归贫困户,同时公司退还1万元押金。”胡从斌说。
胡丛斌已经56岁了,但从未想过松劲歇脚。“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这个梦想终将实现。”胡从斌信心十足。
誓让故土变沃土
——记甘肃东创文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胜强
“从农家走出来的大学生,可以再次回到农村,弄潮逐浪。”回顾一路走来的经历,今年36岁的杨胜强感慨颇多。
从无到有,他从待业青年成长为创业榜样;饮水思源,他不遗余力回馈家乡热土。
杨胜强是和政县城关镇咀头村人。2011年,抱着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念头,他与3名大学毕业生一起着手建设和政县大学生创业生态养殖园。
起初,面对启动资金不足等困难,杨胜强多方奔走。后来,在县里的支持下,他终于建起了养殖场,收获了第一桶金,更加坚定了在家乡努力发展的信念。
2012年,杨胜强召集成立了和政县大学生兴农养殖营销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吸纳当地200余户养殖户入社。之后,他又筹资300万元,建成和政县首个电子商务产业园,把养羊养鸡生意做到互联网上,也为农村青年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多达200个就业岗位。
借着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杨胜强及其团队累计开展农村电商培训60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员1200余人次,优先建设贫困村电商服务点57个,直接开展电商扶贫722户,累计实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1.9亿元,间接发挥电商带贫益贫作用。
吃水不忘挖井人。2020年,杨胜强以合作社为主体,利用已有品牌“嘴头馋”土鸡品牌影响力,创新扶贫模式,通过“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实施了“嘴头馋”品牌土鸡产业扶贫发展项目、“嘴头馋”品牌土鸡扶持残疾人项目等扶贫项目,为全县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户均100只,共计带动贫困户2450余户;发放“嘴头馋”品牌土鸡鸡苗25万余只,预计销售额达4200多万元,利润1700万元左右,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7000余元。
这个项目,是杨胜强助力家乡脱贫攻坚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将创业愿景和家乡脱贫紧密结合发展的新尝试。
2020年12月,杨胜强当选咀头村党支部书记。接下来,他结合村情实际,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以全州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振兴试点村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不断探索实践“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立了以村委会为主体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改建产业观光路12公里,流转土地1000余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赤松茸70亩、乌龙头200亩,实施15万只“嘴头馋”品牌土鸡散养基地项目和600亩的油菜—柴胡套种基地项目,建设占地50亩的花海公园、100亩的开心农场,切实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我们赶上了新时代的潮流!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和家乡父老一道奔向更好的日子。”杨胜强说。
走在前头 干在实处
——记庄浪县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村道直通农家,一座座崭新的小康宅院拔地而起……如今的庄浪县水洛镇,处处涌动着致富奔小康的浪潮。
村民都说,这都得益于担当尽责、默默奉献的好书记——马立强。
水洛镇位于庄浪县中部,山川发展差距较大,山区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多、产业发展滞后。
今年45岁的马立强自2015年调任水洛镇工作以来,全身心投入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事业之中,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高质量答卷:全镇退出贫困村6个,稳定脱贫1647户6935人,贫困面由2013年的19.32%下降到零。
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时,马立强逐户走访,悉心解读国家扶贫政策。在他的带动下,全镇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精准、过程扎实,为以后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摸穷底,拔穷根,兴产业,稳脱贫。马立强立足镇情实际,因地制宜,深入调研,先后制定了涉及教育、就业、社会兜底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了纲举目张、科学完善的扶贫政策体系。
“我是共产党员,必须走在前头,带领群众拔掉穷根。”马立强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把心血和汗水洒遍了水洛镇每一个贫困村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
骨头再硬也要啃,堡垒再硬也要攻。马立强坚持“党建统领助推脱贫”的思路,先后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4个,打造了“吊沟村党建+扶贫车间”“郭堡村党建+乡村振兴”“中川村党建+乡村治理”示范点,创建省级标准化样板党支部2个、市级2个、县级3个,示范带动全镇党支部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把水洛镇成功创建为庄浪县基层党建“整乡推进”示范乡镇。
围绕产业发展,马立强带领干部群众查底子、寻路子、找资金、创模式,积极拓展延伸“庄浪模式”,蹚出了以“牛、果、劳”三大产业为主导,扶贫车间、商贸物流配套跟进的“3+1”特色产业富民之路。
“带领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是基层党组织的使命,更是源源不断的动力。”马立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换穷貌”的重要支撑,以水、电、路、房等为重点,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全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其中,何马村被中央文明办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川村被甘肃省文明办评为第十五批“省级文明村”,吊沟村、郭堡村列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推进智慧化管控系统 兰州市500余家“网约房”纳入治安管理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近年来,网上提供房源、网上签订交易的新型出租房屋模式“网约房”日益增多。据兰州市公安部门统计,目前兰州市共登记“网约房”500余家…【详细】
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首映 人民网兰州8月10日电 (魏怡)8月9日下午,九集纪录片《红色甘南》在兰举行首映礼。该片由甘南州委宣传部出品,前后拍摄制作历时四个多月。 “甘南这块美丽的土…【详细】
兰州新区开出首张《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 助力企业“走出去” 人民网兰州8月9日电 (高翔)日前,兰州新区税务局为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的兰州大宏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开具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据悉,这是兰州新区开出的第一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