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特别关注

走进菲氏叶猴栖息地:顺应自然 守护绿色家园

程浩 刘怡
2021年07月21日09:08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原标题:走进菲氏叶猴栖息地:顺应自然 守护绿色家园

  “看,那就是(菲氏叶猴)!”顺着护林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距离视线20米左右的茂密树叶动了几下。可猴子究竟在哪,记者瞪大眼睛硬是没看到。“又动了!”护林员说。记者还是没看到。反复数次,记者失去耐性,放弃了,转身找一名护林员聊起来。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这里地处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轩岗乡芹菜塘村委会水井村民小组附近的山林里,常年有一群数量140多只的菲氏叶猴活动。因猴王尾巴断了一截,村民们把这群猴子叫“断尾巴猴群”。

  “滇西秘境——云南德宏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记者团一行日前来到这里,近距离邂逅这群呆萌可爱的精灵。

  在整个芒市,菲氏叶猴共计5群320只左右,是目前国内在单一地区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

  对“最大”这一“名号”,当地党委政府和民众这几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守护着;依托这一“名号”,一条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的路子也在当地越走越宽。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老熟人”慢慢少了

  菲氏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2岁的黄七邦前几年才知道,但并不妨碍他对菲氏叶猴的认知。

  黄七邦就是前面记者转身找的护林员。

  记忆拉长到黄七邦小时候。“那时,‘灰猴’常在林子里见到,在树枝间窜来窜去的,偶尔会到房子附近,不过不会进家,不会破坏庄稼。”他回忆说。

  从黄七邦描述中,记者对菲氏叶猴有了大体认知:不是很高大,体长六七十公分;四肢细长;幼猴全身呈金黄色,慢慢长大后变成银灰色,这也是为何黄七邦把菲氏叶猴叫‘灰猴’的原因;以叶子为主要食物,果实和花也会吃一些。

  在黄七邦印象里,因人和猴经常相遇,猴子不怎么怕人,双方就像“老熟人”一样,互相了解,和谐共处。

  菲氏叶猴。郑彬摄

  村民们还把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起了和猴子相关的名字——大猴子坪、灰猴箐。

  可到黄七邦20岁左右时,大猴子坪、灰猴箐的猴子越来越少,很不容易看到了。

  归结原因,“村民们为了生活砍树卖炭,‘灰猴’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了。”黄七邦说:“人进猴退嘛!”

  确实,对于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菲氏叶猴来说,生性喜好树栖群居,善攀缘跳跃,在树木间活动。树被砍了,自然没法生存。

  村民们意识的局限性很快被纠正。近些年,党委政府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还引导村民把不准乱砍滥伐、偷砍盗伐、偷猎盗猎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简明通俗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怎么办,让村民们看得懂、记得住,打心里愿意遵守执行。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慢慢地,村民们不再砍树,山林重新绿起来,猴子回来了。

  可村民要生存,咋办?党委政府扶持林下产业,引导村民们种植石斛、黄精等中药材,在绿水青山间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收入比卖炭高!”黄七邦说,自家种了4亩石斛,亩产400公斤左右,这几年行情不错,每亩收入1万多,4亩就是五六万元。

  “多亏党委政府及时纠正,不然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黄七邦说。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老熟人”带来新收入

  猴子回来了,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好运。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村民们向当地的生态摄影师郑山河提起,山林里常有猴群出没。郑山河查阅了许多资料,初步判定村民口中的猴子是某种叶猴。

  2018年1月,郑山河进山寻猴,突然,幽暗的深涧里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一道速度极快的灰影从他头顶闪过。“是猴子!”他既紧张又兴奋,清楚地听到心脏“怦怦怦”的跳动声。

  郑山河记录下了这一瞬间,回过神来,他打开相机放大照片,确定这群猴子就是菲氏叶猴。后来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调查证明,这群菲氏叶猴是迄今为止我国单一区域内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

  黄七邦这才知道,原来村民们的“老熟人”学名叫菲氏叶猴。

  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原本默默无闻的水井村受到前所未有地关注。

  全国各地野生动物爱好者纷至沓来,只为目睹菲氏叶猴风采,村里的生态旅游因此被带动。

  熟悉菲氏叶猴习性、路况的村民变身“猴导游”,带着游客寻找猴子的踪迹。他们的妻子在家做饭,饭点时骑着摩托车把热腾腾的饭菜送进山里。

  黄七邦是其中之一,每月靠着当“猴导”,能增收至少两千多元;游客们临走时还会带点家里的茶叶、石斛等土特产,又增加了家里收入;这些原生态土特产被带到了大山之外,又吸引着游客前来。

  黄七邦还打算开农家乐、建民宿,把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是不是很好看!”

  要把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就得更加细心地守护好山里的“老熟人”。这是底线。

  只是初中毕业的黄七邦认为,生态环境很脆弱,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守护自然,守护好自己的绿色家园。反过来讲,只有守护好了家园,家园才会给你更好的生活。

  于是,每次带游客进山,他都要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给猴子喂食,不要大声喧哗。他的行为影响了两个孩子,“他们会到学校自发宣传,不要伤害猴子。”

  政府层面亦持续加大对菲氏叶猴的保护。目前,当地在水井村安装了网络高清摄像头、热成像双光谱网络云台摄像机和“德宏州野生动物智慧在线观测”监控摄像机,以便准确掌握菲氏叶猴生活习性。同时,芒市积极争取社会公益性组织对芒市菲氏叶猴保护的支持,启动芒市菲氏叶猴保护地低碳生态示范村项目。

  村里还成为自然科学教育的实践点,很多周边甚至外地的学校组织小学生来了解菲氏叶猴,学习自然知识。

  2018年,德宏州举办“一马跑两国”2018中国瑞丽——缅甸木姐国际马拉松赛,还将菲氏叶猴作为赛事吉祥物,取名“菲菲”。

  与此同时,在党委政府支持下,水井村还成立了护林员团队,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既保护了菲氏叶猴,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菲氏叶猴。郑山河摄

  黄七邦是其中一名护林员,他每月至少进山巡护22天,并在第一时间将猴群数量、生存状况等报告给乡林业站,换来每月1800元的不错收入。

  长期观测菲氏叶猴,黄七邦慢慢爱上这群“老熟人”。其中有件事,让他很感动:他亲眼见到一只母猴,抱着已经去世的小猴,舍不得放下,差不多过去50天,小猴的尸体已经腐烂,但母猴仍把它紧紧抱在怀中。

  “看,又出来了!”和记者正聊着,敏锐的黄七邦迅速从悲伤中抽离出来,转身指着不远处的树枝说。再看,他的眼睛有些湿润。

  记者还是没能看到菲氏叶猴,好在从同行者拍的照片里,记者看到:一只银灰色猴子,长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漆黑的眼珠周围有个蓝色的眼圈,天生带着“忧郁”气质。

  “是不是很好看!”黄七邦笑着问。

(责编:焦隆、周婉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