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封禁保育 鸣沙山“鸣”声再起
2021年08月11日08:30 |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30余年封禁保育 鸣沙山“鸣”声再起
长期专注于沙漠科学研究的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屈建军研究员日前作出判断:30余年的封禁保育,让闻名世界的鸣沙山“鸣”声再起,且存在多处鸣沙群。
鸣沙又称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常分布于海滩或沙漠中,而尤其以沙漠鸣沙最为罕见,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自上世纪初以来,据报道有十余个国家发现鸣沙资源。
经过对敦煌鸣沙山持续考察、研究后,屈建军发现,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化学溶蚀及硅凝胶沉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状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是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其鸣沙共鸣机制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在外力作用下,无数表面光滑多孔的球状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因互相摩擦碰撞产生极微弱的振动声响,经大量的表面空腔共振放大,从而使人耳接收到运动沙粒的发声频谱。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的增加,致使鸣沙山沙粒磨损,继而产生粉尘等杂质。这些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后,因其所产生的阻尼作用,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变为“哑沙”。
屈建军认为,敦煌鸣沙山经过30余年的封禁保护,人为过度干扰大量减少。此外,由于鸣沙山有东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三组风向,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三个方向风力往复作用下,沙粒表面得到净化,“哑沙”得以复鸣。同时,考察发现许多鸣沙丘分布于沙山中心,且附近根本无水体,从而也进一步证实了鸣沙发声与水体无关这一事实。
“初闻殷殷继咚咚,余音似与宫商配。”古人笔下的敦煌鸣沙山,曾因沙“鸣”而蜚声世界。而今,经过多方面的科学保护,鸣沙山“鸣”声再起,成为名副其实的鸣沙山。
为此,屈建军还以甘肃省政府参事的身份,就鸣沙山“哑沙”科学修复、鸣沙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建议。
(责编:周婉婷、王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甘肃舟曲首批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入住新区
- 人民网兰州8月8日电 (魏怡)8月7日,舟曲县首批60户289名避险搬迁群众入住兰州新区,开启美好新生活。 舟曲县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全县滑坡体平面面积达30.08平方千米,泥石流流域面积约占舟曲县面积的55.1%,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