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甘肃要闻

祁连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倪永强 于仕琪
2022年11月04日08:28 | 来源:甘肃日报
小字号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必经之途。开展气候变化对祁连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探索实现绿色发展的经验模式,打造祁连山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示范区,以科学方法善治祁连山生态,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流域治理提供典范,意义重大。

近年来,甘肃省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森林、灌丛均有增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为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呈显著提升趋势,植被指数增幅为10.88%,植被覆盖度增幅为7.81%,植被生产力增幅为14.8%。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祁连山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优良,其中I类水比例达到5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林草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祁连山国家范围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国家公园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认同,社会参与度逐步提升。

甘肃省气象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部署,主动融入,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发展生态气象服务,努力打造生态监测、人工增雨(雪)、气象科技创新的“三位一体”生态气象服务新模式,保护巍巍祁连的绿水青山。

精密监测

完善全网观测布局

围绕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需求,加强多部门合作,在祁连山区域建立冰川、森林、草地、绿洲、荒漠、沙漠等典型地表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成覆盖祁连山区域沿河西走廊的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观测体系。

利用多种现代化观测设备,对“气、生、水、土”等要素进行多时空尺度和多种观测技术综合集成的综合、立体组网观测。

建立多个综合观测系统。包括:冰冻圈—高山气象综合观测试验站、祁连山垂直生态气候观测网、荒漠—绿洲生态陆面过程和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系统、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条件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系统和张掖、高台湿地生态气候观测站。

依托无人机和卫星开展地面—航空—卫星同步观测试验和调查评估,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北方防沙带开展荒漠化治理、监测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精准预报

提升祁连山精细化预报水平和技术

着力推进祁连山区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建设。建立了包含降水、气温、风速、风向、湿度、能见度等19种要素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业务。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光流法、质心外推等方法,研发了0至2小时的逐6分钟、逐30分钟、逐小时的祁连山区降水预报,1小时的预报技巧达到0.48。

研发基于强对流天气识别和发展预判的深度学习模型的祁连山区分类强对流天气短时潜势概率预报产品,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精细服务

持续开展多行业气象服务

按照“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气象服务理念,加强以祁连山区为重点区域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气象火险预报预警,风光电气候资源利用开发气候保障,水资源利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电网、交通、输油气管道安全保障,旅游资源开发及气象支撑等气象服务工作。

通过深挖需求、研发产品、系统研发,将更具精细化、针对性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评估的行业气象服务产品服务行业,努力将气象服务工作融入到行业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质增效、气候资源利用中,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高质量发展。

(责编:周婉婷、焦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