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 幸福花開

王東 葉海 陳多 薛硯 張子恆 金奉乾

2020年08月03日14:18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安居樂業 幸福花開

徽縣龍頭新村的故事,如同那條穿村而過的河流,蜿蜒流淌了12個年頭。

2008年災后重建,徽縣江洛鎮所轄的趙河、黃壩、邱張門、沿川4個行政村的88戶群眾先后搬遷到了龍頭新村。新地標伴著重建,一路演繹著很多溫暖故事。

2009年6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來到了龍頭新村,考察災后重建工作,他語重心長地告訴當地黨員干部,一定要把鄉親們的生活安排好。這句話成了徽縣黨員干部永遠的使命和信念。

如今,新村煥然一新,群眾安居樂業,全面吹響了幸福發展“集結號”。結合產業推進、旅游發展、務工就業,新村實現多元發展,干群一心向鄉村振興要“加速度”。

給總書記報聲喜訊吧,我們脫貧了,我們要努力,一定如期邁向小康。

1 易地搬遷暖民心

走進夏日的龍頭新村,風鳴山間,水繞陂田,滿山滿谷都是城裡人所向往的恬淡。

村民曾良奎已經步入含飴弄孫的幸福晚年,但他依舊精神矍鑠地喜歡跟土地打交道。一邊帶著一對雙胞胎孫女玩耍,一邊翻鬆土地准備種菜,曾良奎樂呵呵地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新生活。

12年前,曾良奎一家搬進了龍頭新村易地搬遷點。農閑時分,他總是喜歡抬頭眺望山上的老家,心中一直有個疑問,要不是當年搬下山,不知道現在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58歲的曾良奎是從邱張門村搬遷過來的,原來的6口之家,如今已經成了9口之家。兒子兒媳婦在臨近的鄉鎮務工,每天可以隨時回到家。如今的生活,收入不錯,通行方便,普通病不用出村就能醫治。

但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住在山上的破舊土房裡,每次回家要蹚河、爬山、過坎,遇到下雨天便沒法出門。“出門不易,留下更難”,曾良奎愁了大半輩子。

現任龍頭新村黨支部書記李存田向記者介紹:“汶川地震發生后,包括楊柳村在內的趙河、黃壩、邱張門等4村136戶村民房屋倒塌,或嚴重受損。由於村子地處半山區,除了46戶群眾原址重建外,剩下90戶村民因原址無適合建房的地塊,全部搬遷到龍頭河灘地集中安置重建,也就是今天的龍頭新村。”

當時在中央、省、市領導的親切關懷和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新村從2008年底開始重建,當年底,90戶重建戶便全部建成新居並先后入住,恢復了正常生產生活。

搬到新村,許多人的生活一下子有了希望。

細數搬遷后的生活變化,有很多村民滔滔不絕地講述著——

“地震前我們這兒是‘五不通’: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不通網、不通郵,地震后住進了四合院、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來水,村民們還在農忙之余,組織跳起了廣場舞……”

秀麗的山水,整潔的院落,構成了新村詩意的輪廓。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配套規范了道路、廣場、沼氣、供水、河堤、供電、綠化等設施,裝上了太陽能、健身器材、路燈,建起了幼兒園。如今的新村美不勝收,誰來參觀都忍不住要夸贊一番。

近年來,龍頭新村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新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強基礎、補短板,水電路房網不斷提檔升級,全村各項建設和群眾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新村獲得了“二次騰飛”。

2 特色產業鋪富路

盛夏七月,徽縣江洛鎮處處綠意盎然。

黃壩村村民馬喜花正蹲在田埂邊上,細心地把一株株生姜翠綠嫩苗邊的雜草拔去。馬喜花在這片種植基地打工一個月了,每天都勤勤懇懇,像是照顧自家孩子一般給嫩苗拔草、施肥。天上日頭熱,可馬喜花的心頭更熱,得管護好眼前的苗子,今年家裡的收入,有一半都得靠它!

“以前咱村裡人哪種過這個,我聽老板說,種生姜重技術也費工,價格也高,所以我也不敢放鬆。公司每天派車接送我們各村的人到基地打工,務工方便,收入又好,一定得給人好好干。這個活兒能干到快10月,至少能掙1萬多元。”馬喜花高興地說道。

如今,江洛鎮已經建立500畝生姜種植基地,吸納了龍頭新村、黃壩村、玉石溝村等附近5個村近300余人務工。

生姜種植基地由徽縣富邦農業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建設,29歲的公司負責人李露飛是退伍軍人,他腦子活、人爽快,想在家鄉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了解到,生姜種植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徽縣的種植環境也十分適宜生姜種植,便大膽展開試種。2017年,李露飛的生姜種植基地達到20畝,每畝純收入可達8000元。

他想要再擴展規模,但面臨著缺資金、缺人力的問題。

“擴大生姜種植面積,意味著需要很大資金投入,除了流轉土地和種苗投入外,栽種、拔草、施肥、扒姜、晾晒等過程都需要人工,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李露飛說道,“在政府的指導支持下,2018年,我們採取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吸納了江洛鎮2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扶持資金173.55萬元,村集體經濟入股20萬元,我們每年按照10%的標准給貧困戶和村集體固定分紅,讓大家一起共享生姜收益,多方共贏。”

去年,500畝生姜種植基地取得豐收,入股貧困戶每戶至少分紅2000元。今年,越來越多像馬喜花一樣的村民實現了在基地就近打工,預計基地帶動當地群眾獲得勞務收益近200萬元,切實拓寬了群眾的致富渠道,鞏固了當地脫貧攻堅成效。

興產業、助發展、帶民富。

近年來,江洛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省市縣安排部署,狠抓“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工程,產業富民政策惠及龍頭新村群眾,通過打好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合作社帶動、自我發展等組合拳,不斷培育壯大了苗木繁育、生姜種植、家禽養殖、中蜂養殖等產業。

截至目前,已累計為龍頭新村貧困戶配股11.03萬元,實現分紅0.79萬元,貧困戶均已脫貧。與此同時,新村村民增收渠道在鞏固現有特色產業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特別是村內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大幅增加,目前,勞務輸轉人數佔全村總人數的60%以上,勞務輸轉成了村民增收的又一個重要途徑,新村群眾在鎮區餐飲商貿服務業和順合果仁公司、富邦公司等扶貧車間就業成了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3 綠水青山“淌”金銀

無山不青,無水不秀,這是徽縣的真實寫照。行駛在縣內的鄉村公路上,猶如穿行在一條水墨詩畫的長廊中,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

在這幅壯闊的山水畫卷中,龍頭新村算得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龍頭新村今天的樣貌,源於對村庄的規劃引導、分類整治和精准發力。建設之初,龍頭新村就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而建。

如今,龍頭新村以生態為底色,形成了生態種養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齊發展,成了新時代田園生活的新模板。

盛夏時節,漫山遍野的經濟林果搖曳生姿、肆意生長。而山下,李江明的三個魚塘成了方圓百裡垂釣愛好者打卡的好地方,成了村民致富發展的參考學習對象。

愛琢磨事的李江明是村民的主心骨,在他的引領下,村裡成立了隆興源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出產的肉雞和雞蛋打出了品牌,入股貧困群眾因此而順利脫貧。

這樣的場景,在徽縣大地總能找到相似的一幕。

山,是榆樹鄉的大寫意。高高低低的山,看不到頭,望不到邊。山中有梁、有溝、有水,像和睦的大家族,一派興旺之氣。

以鬆、栗、紅豆杉為主的各種北方樹木,群英薈萃一般,匯成大片大片的林海,這片土地一下子有了靈氣。

“合作社成立7年時間,紅豆杉苗木的種植面積也從不足300畝,擴大到現在的500多畝了。”在苗木基地裡除草的馬建國扶了扶頭上的草帽對記者說。

馬建國是徽縣盛福生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近年來,合作社積極探索出了一條“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產業帶貧路子。

何止苗木。依托良好的生態“底色”,徽縣深化“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工程,先后發展“青泥黑豬”“青泥嶺樹蜜”、苗木、蔬菜、西瓜等30多個優勢產業。帶動全縣共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126家,2019年為貧困戶分紅6120萬元,為脫貧攻堅注入不竭動力。

生態致富,“美麗”發家。這樣的生動場景,還體現在風生水起的鄉村旅游上。

在北茶馬古道上,火站村的名氣由來已久。這裡正在成為都市人追求的休閑勝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環繞村庄、處處花草繁盛、家家美食飄香的好地方。

“在美麗鄉村提升改造中,不是簡單地停留在粉刷房屋、清潔街道的‘初級層面’,而是充分利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將人文歷史、鄉風道德融入其中,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榆樹鄉黨委書記耿杰介紹道。

看到家鄉的變化,漂泊多年的王江燕和丈夫告別了打工生涯,像村裡許多外出務工的人一樣回到了家鄉。兩年前,她通過培訓學習電商知識,開始經營起村裡的電商服務站,幫助村民賣木耳、蜂蜜等農特產品。

“火站村大變樣了,我們的農特產品也通過網絡賣到了全國各地,日子越過越好了。”王江燕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在這場蛻變中,龍頭新村也不甘落后。

現在,漫步龍頭新村,到處機器轟鳴,新的規劃建設方案正在落地生根,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樣板村呼之欲出。

28歲的李蓉蓉這幾天又回來了,這個遠嫁的姑娘愛回龍頭新村,這裡承載了她太多的憧憬。

小時候的山路走怕了,她曾經特別排斥故鄉,如今感受著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她越來越依戀這個家了。

父親最近在原來一層房子的基礎上,又升級加固增蓋了第二層,小別墅還沒有完工,但雛形已經是村裡的一道風景。她說:“這裡的綠水青山吸引了很多遠方的游客,最近家裡籌劃著開個農家樂,要將遠方的客人吸引來。”

4 新興業態助增收

徽縣所屬的隴南市,地處“秦隴鎖鑰,巴蜀門戶”,因山大溝深、交通閉塞,長期無法擺脫貧困的桎梏。但在信息時代,電商成為這裡經濟社會發展的“衣領子”工程。

曾經在外闖蕩的張磊,是龍頭新村最早涉足電商事業的年輕人。在外打工的同時,他積累了一定的電子商務知識,一心想著回鄉創業。能向徽縣電商的標杆梁倩娟請教一二,是他夢寐以求的。

這幾天,他的小店迎來了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從北京回來后,“梁掌櫃”就一直走村入戶,奔波不停,手把手給像張磊這樣有興趣投身電商事業的當地群眾傳授致富技能。

除了履職盡責外,最近一段時間,梁倩娟每天還和丈夫一起在大河鎮等鄉鎮進村入戶收購農特產品。7月8日下午5時許,記者來到位於徽縣縣城青泥路上的隴上庄園扶貧館時,梁倩娟還沒有回來,兩名工作人員正忙著登記快遞發貨單據。記者發現,館內兩間房子裡放滿了農特產品,有農家自磨面粉、香菇、腐竹、蒲公英茶、黃芪、土蜂蜜等,品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等了10多分鐘后,梁倩娟風塵仆仆地趕了回來。

和記者打完招呼,“梁掌櫃”立刻進入工作狀態,她開始在快手直播平台上帶貨,短短2分鐘,粉絲就下了3份訂單。

梁倩娟是水陽鎮石灘村村民,2006年,她和許多同齡人一起踏上了南下務工的列車,在廣東惠州一家電子廠務工,打工期間,細心的她發現南方人非常喜歡隴南的農特產品。2013年,她從廣東返回家鄉創業,涉足電子商務。2019年3月,梁倩娟開通了快手平台賬號,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打開了電商扶貧的新局面,目前,她的快手賬號已擁有40多萬粉絲,僅2019年,梁倩娟在快手售出的農特產品超過10萬斤。

截至目前,通過開辦網店,梁倩娟的電商事業已經輻射帶動周邊300多戶群眾增收,其中包括100多戶貧困戶。正因如此,2018年,梁倩娟以農民工的身份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做電商的初心就是要幫家鄉特產打開銷路,進而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當選人大代表以后,這種情懷更是變成了責任。”梁倩娟表示。

今年受疫情影響,在隴南,很多像梁倩娟一樣的電商達人紛紛入局直播帶貨的新業態,希望從這個高效的新零售業態中尋找電商發展新的突破。

同樣,面對新形勢,隴南從市級層面深入推進電商同城配送工作縱深發展,徽縣積極協調“金豪生鮮直通車”同城配送平台在蔬菜水果、外賣等基礎上,特別推出隴南市各個縣區的土特產系列,目前平台已升級到4.0版本,日均配送量近300單,日銷售額近2萬元,讓廣大群眾享受電子商務帶來的快捷、方便的生活服務。

“2019年3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的講話讓大家深受鼓舞,我有幸作了發言,介紹了隴南電商扶貧的經驗。”回憶起一年前的那一幕情景,梁倩娟仍激動不已。

11年前,習近平視察過梁倩娟的家鄉。如今,發生在徽縣大地上的動人故事,梁倩娟說,她還想再講給總書記聽……

(責編:陳誠、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