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的“古浪模式”

張國華 李峰 伏潤之 楊世智 杜雪琴

2020年08月10日14:17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易地扶貧搬遷的“古浪模式”

古浪縣地處國家劃定的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3年底,全縣貧困發生率39.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個百分點。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古浪縣盡銳出戰,在認真總結扶貧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突破“思路、出路、產業、模式”四大瓶頸制約,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入手,建立起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機構,堅持扶持對象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等“六個精准”的基本方略,推動扶貧開發從單打獨斗轉向兵團作戰,從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從粗放式扶貧轉向精准扶貧。

精准扶貧過程中,古浪縣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切中古浪貧困山區精准脫貧的要害,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建設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先后建成12個移民新村和綠洲小城鎮,南部山區群眾應搬盡搬,先后搬遷安置南部山區11個鄉鎮88個村、1.53萬戶6.24萬人,其中橫梁鄉、干城鄉、新堡鄉3個鄉鎮58個村整體搬遷。同時,按照“五個一批”的有效路徑,即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邁進。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場,看望移民村的鄉親們,了解治沙造林情況。全縣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2019年底,古浪縣減貧6052戶2032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7%,13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通過省市逐級嚴格驗收,達到了整縣脫貧摘帽的目標。

易地搬遷解民困

2017年,古浪縣黑鬆驛鎮蘆草溝村村民雷月芳搬家了。從偏遠小山村搬到新建成的綠洲生態移民小城鎮,60多公裡的路上,她沒有回過頭。

“窮山窩,一點兒也不留戀。”時隔近三年,提起蘆草溝,雷月芳仍舊覺得搬家搬對了。那種山大溝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挑一桶水,路上能洒半桶汗的山裡生活,她覺得過得夠夠的了,到川裡過日子是她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即便是自己搬不到川裡,也得讓孩子生活在川裡。

這麼想的人,不止雷月芳一個人。

長期以來,古浪南部山區因為受地理、交通等條件限制,群眾致富無門路,發展無優勢,無法實現“兩不愁”,受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的制約,更是無法實現“三保障”。因此,走出大山到川裡生活,就成了當地群眾世世代代的願望。老一輩實現不了,很多人就把願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並且把“川”字寫進后輩的名字裡,比如朱顯川、趙澤川、郭蘭川、李應川……

古浪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貧困山區群眾搬出大山,實現了南部山區幾代人的願望。然而,搬遷的動議提出來容易,可是往哪裡搬,搬出大山之后群眾生活又怎麼保障,生產怎麼快速發展致富等一系列問題,解決起來卻不容易。這些問題,都必須謀定而后動,這也考驗著古浪縣委縣政府一班人的執政能力。

針對往哪裡搬的問題,在遷入地的選擇上,古浪縣充分論証,根據水資源條件、區域內自然稟賦等比較優勢、可開發土地和產業發展可能性等資源要素條件,選擇了在黃花灘戈壁上開發建設生態移民區。

針對怎麼搬的問題,古浪縣按照“規劃先行、產業支撐、基礎優先、集中安置、分步實施、穩定發展”的總體思路,將易地扶貧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城鄉融合等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移民搬遷。

“在搬遷過程中,我們整合易地搬遷、農村危舊房改造、生態功能區補償、扶貧專項、政策性銀行低息貸款等各類項目資金,減輕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的經濟壓力,每戶搬遷群眾自籌資金1萬至2萬元即可搬遷安居。”古浪縣扶貧辦工作人員胡雪琴介紹說。

群眾搬出大山以后,生產怎麼發展?這一問題,縣裡也早有考慮:根據搬遷工程規劃,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全面完成搬遷任務后,移民數量將達到6.24萬人。為解決群眾生產問題,人均按照1.75畝土地配套,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共需開發土地12.4萬畝,其中平整產業用地10.92萬畝。

但新問題又來了。黃花灘本來就缺水,大面積開發土地,將需要大量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用水,水的問題又怎麼解決?

答案都是干出來的。

“黃花灘灌區已建成調蓄水池47座,總容積560萬立方米。”古浪縣黃花灘引黃灌區水利管理處工作人員俞建全介紹,目前灌區正在建設3座大型調蓄水池,總容積570萬立方米﹔計劃開工建設1座大型調蓄水池,容積370萬立方米。待全部建成后,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調蓄水池總庫容將達到1500萬立方米。

“目前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水的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俞建全肯定地說。

站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水利工程建設工程規劃圖前,粗細不一的輸水線路蜿蜒曲折、密如蛛網,一節一節向移民區延伸。“包括生產和生活用水,大大小小的輸水渠道,總的長度加起來有幾千公裡。”看著自己付出汗水的成果,俞建全的語氣裡充滿了自豪和成就感。

“這地方,隻要有水,種啥活啥!”一位當地干部對記者說。

充足的水,給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帶來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機。

產業扶貧化民憂

進入2020年,古浪縣繼續積極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發展牛羊雞菜果菌薯藥“八大產業”,突出良種培育、規模擴張、品質提升、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場開拓“六項重點”,推動農業產業由增產增收向提質增效轉變。

產業的發展,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成為現實。

“過去在山裡,庄稼地薄得很,種的洋芋都長不大,根本沒有出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杜鵬從黑鬆驛鎮萱麻河村搬遷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西靖鎮陽光新村。新家園、新環境,看著移民區一望無際的日光溫室產業區,受了半輩子窮的杜鵬內心卻很糾結:“誰都知道,日光溫室收益比大田種植高,但我們剛搬下來,一窮二白,沒錢沒技術,搞產業沒底氣。”

“底氣政府給。”面對這種擔憂,西靖鎮鎮長宋全軍給群眾打氣的時候,也很有底氣。支撐宋全軍底氣的,是縣委縣政府為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出台的各項服務舉措。其中,最給力的是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僅在去年,古浪縣就發放特色產業發展貸款3.43億元、扶貧小額信貸1.13億元,投入脫貧攻堅財政資金13.69億元。

搬下來的第一年,杜鵬投資4萬元,政府補貼8萬元,承包了2座日光溫室。“這4萬元都是貼息貸款,政府不僅給我們新房子住,還給了‘金飯碗’,經營日光溫室,我一年能掙四五萬元。”

2018年,杜鵬脫了貧,錢包鼓起來,致富的心思也活絡起來。

“2019年9月份,我買了41頭育肥牛,前不久剛剛賣了20多萬元。”杜鵬興奮地說,以前在山裡,一年到頭口袋裡隻有幾百元,沒想到搬到移民區,靠著發展產業,幾年時間就掙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錢。

村有致富產業,戶有增收項目,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群眾心裡有了踏實的“底”。

事實上,古浪縣發展產業亮點頻出。古浪縣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古浪縣立足山川沙不同的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在南部沿山區,以黃羊川等4個鄉鎮留居群眾為重點,利用天藍地淨、氣候寒涼、土壤無污染的優勢,重點發展沿山特色產業帶﹔中部沿川區,以泗水等5個井河灌區鄉鎮為重點,利用土地肥沃、水分條件好的優勢,打造沿川特色產業帶﹔北部沿沙區,以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和黃灌區10個鄉鎮為重點,利用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的優勢,著力發展沿沙特色產業帶。

一個個脫貧產業,特色鮮明,充滿生機。

在牛產業方面,持續支持頂樂牧業公司擴大養殖規模,新建祁連山黃金奶源帶6萬頭生態奶牛產業園、大靖鎮萬頭母牛繁育基地,在黑鬆驛等鄉鎮布局建設千頭牛場7個,累計建成規模化牛場36個,牛存欄6.95萬頭。

在羊產業方面,新建萬隻羊場15個、規模化養殖小區44個8542座,規模化羊場累計達到572個,羊存欄202.69萬隻,今年上半年出欄80萬隻,羊產業列入全省“甘味”肉羊產業集群建設支持范圍。

在雞(鴿)產業方面,德青源金雞項目青年雞區、蛋雞區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存欄青年雞30萬隻、蛋雞60萬隻,日產蛋58萬枚。新建西靖鎮10萬隻海蘭蛋雞養殖基地、橫梁鄉30萬隻肉雞養殖基地,引進長壽雞1萬隻,規模養雞場達到25個,雞存欄226.59萬隻。依托“蒼鬆山鴿”品牌,在十八裡堡、古豐、西靖等鄉鎮新擴建肉鴿繁育基地7個,種鴿存欄9.1萬羽,年底將達到15萬羽以上。

在蔬菜產業方面,種植露地蔬菜12萬畝,年果蔬產量達到48萬噸﹔新建高標准日光溫室1000座,計劃種植火龍果、彩椒、蝴蝶蘭等高端果蔬和花卉,8月底建成后,全縣日光溫室累計達到1.5萬座,設施果蔬年產量12萬噸以上。

在特色林果業方面,在移民區新發展以沙漠桃、山楂、新疆大沙棗為主的特色林果1300畝,枸杞等特色林果面積累計達到5.94萬畝。在食用菌方面,完成食用菌投袋520萬袋、畦栽3.2萬平方米,年底將達到1500萬袋。

……

產業發展,六畜興旺,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政策兜底保民生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生態移民區未脫貧人口和“邊緣人口”“脫貧不穩定人口”仍需持續加大扶持力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任務艱巨。為此,古浪縣聚焦靶向,落實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等精准幫扶措施,千方百計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邊緣人口”致貧。

古浪縣緊緊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工作目標,不斷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為貧困群眾撐起健康“保護傘”。

在古浪縣綠洲小城鎮,除了整齊劃一的樓房,坐落在中心的古浪縣人民醫院醫聯體綠洲醫院格外顯眼。這座現代化醫院,無論是就醫環境,還是醫療設施,都絲毫不遜色於縣裡的醫院。住在黃花灘的郭福老人騎著電動車,用不了5分鐘,就能到這裡,通過中醫針灸治療困擾自己10多年的骨關節炎。古浪縣衛健局負責人介紹,這座醫院整合了附近3個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衛生資源,擁有8個臨床科室、7個醫技科室,能夠開展內、外、婦、兒科常規診療項目和疑難病例診治,為綠洲生態移民小城鎮及周邊鄉鎮15萬多群眾的就醫提供堅強保障。

不僅綠洲醫院方便了群眾就醫,各移民新村的衛生室服務也不遜色。在圓夢新村衛生室內,64歲的張懷有正等著醫師量血壓、測血糖。2015年搬入新居的張懷有說:“大夫們服務很周到,還為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哩。”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標准足球場、人工草坪、風雨操場、禮堂、國學館……綠洲醫院一街之隔就是綠洲中學,可以容納學生2000人。

走出大山看見更廣闊的天地,成為孩子們的原動力。搬出大山安置在黃羊川鎮馬圈灘村的村民王芝雲說:“我的兩個女兒順利讀了大學,小兒子明年參加高考。感謝黨的好政策,不但減免了孩子的學費和住宿費,還提供了助學貸款。”王家三姐弟都實現了上學夢,擁有學習的機會使他們的未來有了更多可能性。

對於貧困群眾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穩定的收入為基礎,就業是實現快速脫貧、穩定脫貧的一項重要舉措。

今年,綠洲小城鎮建起了綠洲人力資源市場,精准定位綠洲小城鎮每個勞動力的職業現狀,逐戶摸查建立綠洲人力資源庫,明晰每個勞動力的職業需求,做好勞務輸出和技能培訓。

來自古豐鎮王府溝村的移民張文良最近在技能培訓學校學起了廚藝。“學技術,不用自己掏學費,政府全包了。現在,我想攢點錢開個飯館,靠手藝致富。”張文良對未來滿懷憧憬。

對於部分因家庭因素無法發展產業、外出務工的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是最好的選擇。去年,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新建扶貧車間42家,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530人﹔安排公益性崗位764人,人均年增加收入7200元﹔安排護林員496人,人均年增加收入8000元,真正實現了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並進。

……

漫步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樓房、磚瓦院落星羅棋布,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孩子就近上學,看病也在社區。各居民點文化廣場上,大爺大媽跳起了廣場舞,寬闊筆直的柏油馬路平整通達,穿行的車隊將農副產品銷往各地。

“易地扶貧搬遷不只是簡單地搬家,而是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根本改變。”橫梁鄉黨委書記盧繼發表示,如今的黃花灘,移民正在擰成一股繩,鉚足勁奔小康。

(責編:陳誠、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