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十裡桃鄉 建設品質安寧

安寧區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張旭永 張亞君

2020年08月20日10:16  來源:蘭州日報
 
原標題:再造十裡桃鄉 建設品質安寧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安寧區堅持科學規劃、品質建設、精細管理,按照突出重點、全面推進、打造精品、提升檔次的總體思路,“再造十裡桃鄉、建設品質安寧”。

十裡桃鄉,“黃河之濱也很美”,美就美在家鄉水,安寧區深入貫徹全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城市發展要素、結構、空間、功能等關鍵環節,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做好城市規劃建設,不斷提升現代化中心城區的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

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問題入手,安寧區著力推進區域空間開發、城市有機更新、功能配套完善,推行馬路辦公模式,全面實施城區線纜入地、公共停車場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和加裝電梯等民生項目,深入推進架空線纜入地工程,逐步消除“蜘蛛網”視覺污染,嚴格落實天際線管理標准,不斷提高城市宜居度和群眾滿意度。堅持以文明城市創建為統領,以繡花功夫扮靚城市“顏值”,深入挖掘街巷人文內涵,實施線纜整治、立面提升、景觀亮化等三位一體改造,精心打造一批城市管理示范街。全面推進網格化、街長制管理,做到城市管理全覆蓋、無縫隙、制度化、精細化。深入開展“十大精致項目”創建行動,積極推行“精致小區”試點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建設美觀大方從細節入手

細心的讀者走進安寧區,就會發現該區的景觀林層層疊疊,很是驚艷。力求城市立體綠化取得新突破,安寧區綠化所去年完成了安寧區2019年“蘭馬”賽道立體綠化工程,在生命之源廣場新建“春籟之聲”綠色雕塑﹔修復加固位於省委黨校門口、農大操場對面分車帶的“蘭州水車”“奔跑”“活力青春”3組綠色雕塑。

8月14日,記者走進安寧區了解到,該區立足“都會城市、精致蘭州”新定位,提出打造“品質安寧”、建設精致蘭州先行示范區的新目標,突出抓“規劃設計提升、短板弱項補位、精致管理打底、綠色宜居雙修”等重點工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品質安寧”新名片,著力提升最美城區的“顏值”和“氣質”,讓蘭州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安寧區破解城市發展規劃制約,推動仁壽山片區、西出口片區、北山片區整體打造在規劃上實現重大突破。下足“繡花”功夫,設計好安寧東西路、北濱河路等節點地標、城市色彩、景觀雕塑、立體綠化等,切實提升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和文脈延續性,在城市規劃設計上真正做到當代留精品、后代留文化。

為此,安寧區堅持綠色宜居落腳,加快構建生態區、綠帶、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長新南路等3個小游園,以“小游園”串起生態“大安寧”,促使一個綠色、和諧、美麗、宜居的現代化中心城區躍然呈現,讓綠色成為安寧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家住孔家崖街道劉家庄社區的劉成福老人,談起家園的變化,話匣子一下子被拉開。他說:“以前就是幾幢小炮樓,路窄、水臭、垃圾多。如今真不一樣了,綠樹成陰,鳥語花香,我們鼓子愛好者晚上就在公園裡吹拉彈唱……”家住長風廠家屬院的張寧,每天傍晚都會帶著3歲的女兒來長風小游園游玩,“這裡不僅樹多花多,而且晚上還有唱歌跳舞的,家裡老人、孩子都喜歡來”。

該區以全省首個全循環智能分類生態運營中心為依托,持續抓好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打造全省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榮獲全國垃圾分類示范案例獎。嚴格落實治臟、治亂、治污、治堵措施,著力解決城市管理頑症痼疾。繼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生態重點工程建設步伐,突出抓好公共綠地管護,推進北山工程造林、城市道路綠化,實施全民綠化工程,不斷提升城市生態建設水平。

打造最美桃園突出地域特色

安寧區是全國四大蜜桃之一“白鳳桃”原產地,素有“十裡桃鄉”之稱,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3.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63平方米,位居全市首位,是“全國綠化模范縣區”、“全國十佳旅行目的地”。

初秋時節,走進安寧區安寧堡桃園,一股股桃香扑鼻而來,叫人垂涎欲滴。桃農徐永青的2畝桃子地豐產,一家人忙忙碌碌守在田地裡務勞這一茬庄稼,採摘、裝箱、照單快遞……快遞小哥就等在地埂邊,護送著鄉下的“桃娃娃”浪北京、逛上海,打出一個“白鳳桃”的金招牌。

問黃土地上要收成,徐永青一家人今年圍著這兩塊田地沒少操心,光一個疏果,就把一條樹枝上的9個桃子“間”了去,隻剩一顆“蟠桃”,桃子的品質豈能不佳?一顆桃子平均賣到10元錢,2畝地今年怎麼著都有三五萬元的進賬,安寧堡的桃農們打工不如當老板,把這拜黃土地所賜的金娃娃,當自己兒孫一樣拉扯,自不在話下。

距離徐家的桃園不遠,也就一根煙的工夫,走到供游客休閑消暑的“桃源人家”農家院。8月14日這一天,這座農家院裡的游客跟桃子一樣稠,大家閑庭信步,體驗採摘,品嘗著香噴噴農家飯,悠哉游哉。今年,安寧堡的眾桃農有一個好奔頭。安寧區以“黃河之濱也很美”為主題,著力打造十裡桃鄉旅游品牌,這就意味著鄉親們將端上除種植桃果以外的另一個“金飯碗”。今年復工復產以來,該區凝聚力量,建設最美桃園,對不符合用地規劃的違法建筑分批次依法依規進行拆除,全面清理各類垃圾……桃農們看在眼裡,樂在心頭,心中憧憬著山清水秀家鄉美的好日子快快到來。

安寧區域內有天斧砂宮、仁壽山、火焰山、銀灘濕地公園、九州台、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館、蘭州國學館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安寧區依托厚重的歷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風光、濃郁的田園風情,連續舉辦了37屆桃花節,通過開展“蘭州桃花旅游節”“安寧蟠桃會”等文化旅游活動,從最初的單一賞花,發展到“以花為媒、借花發展”的桃花經濟,逐步形成了以生產、旅游、休閑、觀光、採摘為主導的休閑旅游產業鏈,已成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招商引資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會,蘭州桃花旅游節獲得“中國最佳節慶獎”。

打造最美桃園,“一山一河、十裡桃鄉”是安寧最鮮明的地域特征,賦予了安寧“田園都市”的城市空間格局。安寧區深入挖掘關於桃的歷史人文、民俗民情等文化內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530號道路將於今年打通,從而使北濱河路與仁壽山風景區串連,整合利用仁壽山北部荒山區域土地,以景觀和資源為引導,沿路、沿山、沿溝大量栽植桃樹,讓桃在安寧永存,讓黃河之濱變得更美,既體現出歷史文化元素,又展現出地方獨特韻味,將“十裡桃鄉”特色細化於一街一景、融合當下與未來。

安寧區積極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依托區位和自然優勢,從空間規劃入手,利用國土空間規劃調整機遇,以“十裡桃鄉”為肌底,依托千畝桃園、仁壽山公園等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深入推進“十裡桃鄉”再造工程,做足桃文章,做好桃經濟,再現中國最美桃鄉。啟動“十裡桃鄉”基礎設施配套及環境提升改造項目,打造集黃河桃花溪、印象花海、桃花集市等為一體的精致秀美、舒適宜居的田園都市,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將成為蘭州文化旅游的一張新的靚麗名片。

凝煉城區品質從創新做起

美好的人居環境是政之所向,更是民之所盼。安寧區以精致蘭州·品質安寧建設為目標,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安寧區緊扣城市功能完善,提升高質量發展空間品質,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以“精致蘭州·品質安寧”建設為抓手,不斷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安寧區優化內部路網體系,即將建成530號道路,實現與573號至1、575號至1、583號路等路網貫通。啟動劉沙公路西段提升改造工程,完善511號路東段等城市支路設施改造,完成6處城市積水隱患點改造。

該區在安寧全域推進城市管理精致創建、品質提升,聚焦空間淨化、秩序優化、園林綠化、整體美化等重點工作,深入開展“十大精致項目”創建行動。全面實行“馬路辦公”和城市管理“120”行動,將城市管理各類問題在一線發現、在一線指揮、在一線解決。強化“數字城管”信息平台應用,安寧區改進監管機制,建立多方協調、市民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強力推進垃圾分類提標擴面,嚴格落實分類運輸准運機制全覆蓋,打造全市垃圾分類先行示范區。鞏固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成果,實現“技防+人防”無縫隙管控模式常態化、全覆蓋。

安寧區持續推進架空線纜入地工程,逐步消除“蜘蛛網”視覺污染,嚴格落實天際線管理標准,切實淨化城市空間,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安寧未來負責的態度,搶抓國家棚改政策有利機遇,全面實施績效考核評價管理機制,統籌推進全區棚戶區改造。加快推進銀灘路、劉家堡、沙井驛街道在建安置小區建設,建成安置房4449套64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孔家崖西區、劉家堡北區、安寧堡西區二期3個街道安置小區,從根本上解決征地拆遷安置群眾數量大、在外過渡時間長、安置成本高的突出問題。

緊扣生態環境保護,堅守高質量發展綠色底線,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安寧區堅持源頭防治和日常監管並舉,深入開展水、氣、土污染防治攻堅行動。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推動“清四亂”專項行動向縱深開展,完成咸水溝工程化治理、大沙溝洪道邊坡修整工程有序推進。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安寧區集中開展了散亂污企業、揚塵管控、臭氧源頭治理等專項整治,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持續下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市列指標。扎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強化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保障轄區土壤環境安全。堅持生態立區,切實做好控綠、增綠、添綠工作,不斷擴大綠色開敞空間和生態容量。持續增強綠色底蘊,實施大青山遠景山綠化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完善北山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北山區域禿斑和非煤礦山生態修復。突出道路綠化特色,實施北環路桃林路匝道綠化和520號路綠化恢復,全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打造綠色宜居生態環境。

(責編:陳誠、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