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2021專題>>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東鄉族自治縣

【走進非遺】省級非遺——東鄉族釘匠工藝

2022年04月12日14:59 |
小字號

東鄉是一個能工巧匠薈萃之地,有眾多獨特技藝。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鄉族釘匠工藝。東鄉這塊美麗的地方,從古至今,不斷勾起人們對這個民族獨特文化的思索與遐想。

釘匠,在東鄉族也叫轂轆匠,就是拿著金剛鑽,專修破瓷器的匠人,釘匠工藝是東鄉族特有的傳統手工技藝。鎖南壩、龍泉、坪庄一帶的釘匠很有名氣。東鄉族釘匠工藝歷史悠久,據史料考証,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時期,是東鄉族先民“撒爾塔”人從中亞傳入。由於受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制約,沒有較大的發展。清末至民國,延續到建國后的六七十年代,東鄉族釘匠工藝達到鼎盛時期,釘匠藝人活躍在村頭巷尾,為當地百姓釘補茶碗和盤子、盆罐類瓷器,也有攬接破舊眼鏡子的修補生意。據記載,在這段歷史中,東鄉境內還出現了許多有名的“釘匠”老藝人,他們技藝精湛,收費便宜,上門尋找釘補活計,深受東鄉族群眾的喜歡。

“東鄉族釘匠”藝人足跡遍布各地,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東鄉族釘匠技術以其工藝細膩、修補再用的節儉美德,嬴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

在農閑時節,釘匠們安頓好家中事務,扛一條扁擔,挑兩隻木箱,一隻箱子裝著工具,一隻箱子裝著帶爐的風箱,翻山越嶺,走鄉串戶,外出找活,賺些小錢。曾經去過的村子,混得很熟了,有活沒活,能干多久,掙多少錢,心裡早有數。“釘鍋釘碗吆——”釘匠邊走邊吆喝,村人聽到吆喝聲,找出破了的家什,先后跑出門,到處觀望。釘匠選一塊空地,放下兩隻木箱,拿出小凳子,坐在樹蔭下,一一擺好家什,等待生意。熱情的人們將釘匠圍在圈中,爭著遞去破了的家什,問多少價錢,想快點釘好。

釘匠從容而熟練地拿出吃飯的家伙,安坐在箱子上,再將那塊油黑的皮子往兩條大腿面子上一鋪,就算是工作台了。工具其實很簡單,一把鑽杆,一塊皮子,一把鴨嘴錘,一盒鑽油,幾十枚銅質的騎馬釘而已。需要強調的是,釘匠腿上鋪皮子,據說不僅僅是防護衣服,更重要的目的還在於那顆小米粒般大小的金剛石。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人家的瓷器活”,可見釘匠吃飯,靠的就是那顆命根子般的金剛石。金剛石安裝在鑽頭的前端,在鑽孔時最容易脫落遺失,鋪上一塊皮子,防止脫落,就算脫落也便於尋找。

看釘匠工作,就像看一場精彩的藝術表演一般。右手拉起風箱,爐子裡藍色的火苗,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拉金剛鑽時富有節奏,悠然自得,不一會好像變魔術一樣將破瓷,眼鏡修補完好,金光閃閃的螞蟥藝術地點綴在瓷器眼鏡上。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資逐漸豐富,東鄉族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日常生活瓷器制品較為便宜,釘補茶碗、盆的群眾越來越少,隻有少量的名瓷文物、貴重眼鏡等進行釘補。釘匠工藝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隨著老藝人的謝世,年輕一代對這門手藝根本不感興趣,從事釘匠工藝的人越來越少,逐步退出人們的視野,東鄉族釘匠工藝幾近失傳,瀕臨消失的境地。因此,搶救與保護東鄉族釘匠工藝,對於弘揚東鄉族傳統文化,豐富我國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實現東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008年,東鄉族釘匠工藝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來源:東鄉縣委宣傳部

(責編:周婉婷、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