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2023年專題>>簡牘中國>>新聞聚焦

“簡牘中國”網絡主題活動

敦煌:河西走廊的漢簡之都

田澍
2023年08月28日21:10 |
小字號

“敦煌是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這裡匯聚交融。”“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敦煌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地處絲綢之路交通要道,是千裡河西走廊上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

河西走廊地處中國西北,南與青藏高原相鄰、北與蒙古高原相接、東與黃土高原相會、西與塔裡木盆地相連,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陸路通道,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是西北各民族繁衍生息、融合發展的核心區域,是中華文化和其他優秀文化交融互鑒的歷史舞台,在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同時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簡牘就是其中之一。

簡牘是紙張普及之前中國古代普遍使用的書寫載體。兩千多年前的官府文書、書籍圖錄主要用簡牘書寫,而河西走廊干燥的自然環境,恰好為簡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保存條件。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的一個多世紀裡,在河西走廊各地出土過65000枚以上的漢簡,佔全國出土漢簡總數的56%,是名符其實的漢簡之鄉。出自漢塞烽隧的大量軍事文書,是研究西北邊疆、民族團結的第一手資料。出自交通要道的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馬圈灣漢簡,更是兩漢絲綢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實時記錄和原始檔案,對我們研究“一帶一路”的歷史源淵和中華民族同絲路沿線各地區、各民族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敦煌是河西走廊出土漢簡最多的地方。1907年以來,累計出土漢簡4萬余枚,是河西走廊的漢簡之都。其中,敦煌懸泉置作為古絲綢之路主干道上的驛站遺址,出土了2萬余枚有字簡牘,不僅含括了漢王朝管理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內容,更記載了漢代長安至西域間詳細的交通路線及裡程。河西走廊出土的所有漢簡,都與絲綢之路的開拓、暢通、繁榮、發展息息相關。懸泉漢簡不僅記載了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而且還記載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的來往,記錄了漢王朝與中亞、西亞、南亞次大陸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友好關系,是我們研究兩漢絲綢之路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說,懸泉漢簡真實再現了漢代絲綢之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繁榮景象,在喚醒絲路文明記憶、彰顯絲路精神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竹木春秋,“簡”“牘”古今。河西走廊漢簡反映了中華民族保障絲路暢通、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更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在輝煌燦爛的新時代,讓陳列在博物館裡的簡牘文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玉門關、懸泉置等文化遺產以及記錄在簡牘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更加清晰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是我國文博事業發展的時代要求,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旨歸與實踐路向。

西北師范大學作為甘肅省省屬重點高校,始終堅持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重視河西走廊簡牘研究,先后成立了河西走廊研究院和簡牘研究院。2021年,學校簡牘學科被列入甘肅省省屬高校國家一流學科突破工程重點扶持學科。同時,學校策劃的《河西走廊通史》被納入甘肅省“十四五”文化建設重大工程。近年來,西北師范大學全面落實“傳統學科強基礎、新興學科創一流”的學科發展戰略,舉全校之力支持簡牘學科發展,積極推進簡牘學科與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簡牘博物館聯合共建,謀劃設立簡牘學博士學位點,著力推動建設國內最大最全的簡牘數字化信息研究平台和簡牘學國家級實驗室,助推“絕學”冷門——簡牘學蘊含的文明之光跨越時空、穿越古今,綻放出新的時代色彩。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中國歷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專家)

來源:西北師范大學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