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2023年專題>>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媒體聚焦

花開敦煌 綻放世界

——寫在第六屆敦煌文博會盛大啟幕之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2023年09月06日08:58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地理坐標: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偏居沙漠一隅﹔

文化坐標: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文化崛起的歷史坐標、四大文明交匯之地、人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這,就是人類的敦煌——

歷經千年歲月,在漫漫黃沙中走來,從悠悠歷史中走來,仿若會呼吸的生命,以歷史的年輪澆灌,花開敦煌,驚艷世界。

能不憶敦煌!

憶·敦煌時間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隨著張騫通西域、霍去病攻取河西的相繼進展,河西走廊地區成為西漢王朝領土,歸入漢帝國郡縣制管理體系之下﹔同年,酒泉郡、武威郡設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威郡西部被劃出,另設張掖郡﹔酒泉郡西部被劃出,另設敦煌郡,“河西四郡”就此形成。

自公元前111年至公元2023年,敦煌走過漫長的2134年。

時間如沙漏。2000多年時間,很多人很多事,早已隨風而逝﹔有些人有些事,卻刀刻斧鑿般鐫刻在永恆的時間軸上,也在歷史的記憶裡留下諸多無法忘卻的“敦煌時間”——

公元848年,敦煌人張議潮在沙州率部起義,推翻吐蕃統治,孤懸中原之外近百年的河西六郡十一州重回大唐版圖。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歷經21帝、289年的大唐還是走向了衰落。因連年戰亂,地面上的大唐遺跡幾乎消失殆盡。

幸有敦煌。

莫高窟在唐朝迎來了黃金時代。如今,開鑿於唐代的200多個洞窟,以金碧輝煌的經變畫、與崖壁等高的巨像、滿壁風動的飛天,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洞窟裡的精彩大唐。

大宛的寶馬、波斯的箜篌、波斯的銀幣、龜茲的胡旋舞……絲綢之路開通后的千年時間裡,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和中國唯一的口岸城市,滿目流轉的,是中國、印度、中亞、西亞等不同系統的文化和琳琅滿目的商品。《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

三危山麓的敦煌,是穿行在絲綢之路漫漫征途上無數商旅僧人心中的燈塔。

1900年,敦煌道士無意間打開藏經洞,6萬余件敦煌遺書在封藏近千年后重見天日,吸引東西方學者競相整理和研究,並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敦煌學”。

……

進入21世紀,又迎來一個特別的“敦煌時間”——

2016年9月20日,首屆敦煌文博會隆重召開,來自85個國家、5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的95個代表團、1700多位中外嘉賓參會。

各類論壇精彩紛呈、文化年展精美絕倫、文藝展演美不勝收、系列活動亮點頻出……這是一次展示中國文化自信、筑牢民心相通人文基礎的盛會,是一次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廣泛共識的盛會,是一次展示甘肅新形象、凝聚甘肅發展新動力的盛會,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得到沿線各國各地區積極響應和盛贊——

世界進入敦煌時間!

此后五年連辦五屆,以規格高、規模大、層次高著稱,恰以一年又一年的“絲綢之路上的萬國博覽會”,一次又一次吸引全球矚目,進入“敦煌時間”。

因為,干涸的土地上,可以沒有綠樹繁華,但不能沒有文化和信仰。

念·敦煌模樣

一念敦煌。再念,還是敦煌。

余秋雨說,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稱,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

或許,是因為,莫高窟與敦煌血脈相連。

1935年秋的一天,漫步巴黎塞納河畔的常書鴻,在一個舊書攤上,偶然看到伯希和編的《敦煌石窟圖錄》。這一眼,讓已在巴黎頗負盛名的東方之子,從此魂牽夢縈,念念不忘﹔最終,一路輾轉,抵達敦煌,再用一生守護,在敦煌站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敦煌守護神”﹔

樊錦詩隻因一念,從此再也拔不動腳,眼裡、心裡隻有敦煌,在大漠長成最美的“敦煌女兒”﹔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敦煌,是他一生摯愛的她,是她此生不負的他,就算用一生的陪伴,依然覺得不夠,千種舍不得,萬般放不下,心裡眼裡,全是敦煌。

他們知道,他們是什麼樣,敦煌就是什麼樣。

1600年前,當一個個洞窟在叮咚聲中鑿成,當一幅幅壁畫、一尊尊塑像在畫匠筆下完工,那洞窟裡流光溢彩的顏色和曼妙動人的姿容,是當時最流行的“國際時尚”、最動人的“盛世美顏”,是敦煌最美的模樣吧。

1600年后,當一個個洞窟在流沙中漸漸露出身影,當一幅幅壁畫、一尊尊塑像在細心呵護中重煥光彩,那洞窟裡與困難爭斗、與時間競走的保護者,與洞窟裡的精美壁畫和彩塑一樣,也是敦煌最美的模樣吧。

2000多年前,敦煌是“華戎所交一大都會”,迤邐穿行往來的商賈,身負各國珍寶的駝隊,如絲線般串起中亞、西亞經濟與文化的長廊,漫漫絲路上那綿延不絕的風景線,是敦煌最美的模樣吧。

2000多年后,敦煌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享譽海內外的旅游勝地,莫高窟裡、鳴沙山上、月牙泉畔的如織人流,頻繁相約敦煌的各類節會展覽,日新月異變化著的市容市貌,也是敦煌最美的模樣吧。

特別是前五屆敦煌文博會,以傳承、弘揚絲路精神,推進“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間人文交流、戰略互信、經貿合作為宗旨,共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4500多名嘉賓參會,開展了一系列文化論壇、展覽展演、文化貿易、合作交流等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成果,不僅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絲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和民心相通發揮了重要平台作用,也為新時代的“敦煌模樣”裝扮上鮮明的“中國氣派”與“國際風范”。

敦煌古樂器仿制展、平山郁夫的絲路世界專題展、“絲路上的星辰”60國藝術精品展、流散海外文物復制精品展……歷屆敦煌文博會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展覽,更以鮮明的“中國元素、世界表達”,為觀眾留下深刻的“敦煌模樣”與“敦煌印象”。

續·敦煌聲音

敦煌,兩字,是印在腦海裡、刻在心裡的。

敦——煌——,唇齒開合,輕輕讀出來,“敦煌”兩字的魅力總是令人無法抵擋﹔“敦煌聲音”仿佛有一種魔力,可穿越古今。

曾經,提起敦煌,是開放,是包容。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敦煌,曾在中華歷史長卷上書寫了熠熠生輝的華彩篇章,發出過雄渾蒼勁的歷史聲音。

如今,提起敦煌,還是開放,是包容。作為絲綢之路上留存歷史印記最為清晰、文化遺存最為豐富、自然遺產最為獨特的樞紐城市,敦煌,依然用濃墨重彩續寫著字字鏗鏘的動人詩篇,用一次次發聲,讓雄渾蒼勁的“敦煌聲音”,在歷史與未來間接力延續。

2016年9月21日晚,作為首屆敦煌文博會重要成果的《敦煌宣言》,向全球發布——

《敦煌宣言》說,兩千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開辟了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古絲綢之路。它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也是一條友誼之路。由此,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綿延不絕,不同文明之花競相綻放,“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

《敦煌宣言》說,本著“推動文化交流、共謀合作發展”的宗旨,經過充分討論,達成堅持文化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保護傳承各國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各層次文化對話與合作,促進文化貿易與文化產業合作等諸多共識。

這,是21世紀最強勁的“敦煌聲音”。

時隔7年,“敦煌聲音”依然久久回蕩,耳畔縈繞,響徹“一帶一路”。

或共同展望“一帶一路”建設形勢和機遇,暢談交流合作途徑和未來,讓加強人文交流、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深入人心,讓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共識更加牢固﹔或共同探討“一帶一路”視野下敦煌學研究重要命題﹔或深層次探討絲路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歷屆敦煌文博會,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策劃組織的高峰會議、敦煌論壇以及各項不同主題的高規格論壇,以一次次鏗鏘有力的“敦煌聲音”,讓敦煌一再成為凝聚“一帶一路”國際共識的理論高地。

國際時裝秀《絲綢的魅力》,詮釋絲綢之路就是文明之路、和平之路、開放之路、繁榮之路﹔群舞《胡楊禮贊》以擬人化藝術手法,展現絲綢之路上一代代友好人士共建美好家園的風雨歷程﹔器樂合奏《陽關三疊》彰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和器樂的獨特魅力……敦煌文博會上,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們,以文藝晚會《相約敦煌》的名義,以一場場連接歷史與當代、中國與世界的國際化藝術盛宴,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敦煌聲音”——“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還有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還有交響樂《敦煌》,還有《絕色敦煌之夜》……無不是余音裊裊的“敦煌聲音”。

9月5日,薈萃14首經典曲目的《飛天》音樂會在敦煌大劇院成功上演,以美妙的音樂講述敦煌魂牽夢繞的故事,拉開了第六屆敦煌文博會的序幕……

“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又是一年節會至,相約敦煌,再次進入“敦煌時間”,再來看看“敦煌模樣”,再次聽聽“敦煌聲音”,不見不散。

(責編:周婉婷、杜昱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