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風沙為伴 初心不改(卓越工程師風採錄)

——記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員徐先英

本報記者 吳月輝
2024年03月11日11: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風沙為伴 初心不改(卓越工程師風採錄)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員徐先英在甘肅省民勤縣沙漠邊緣的一個村庄長大。當時的民勤,風沙肆虐,庄稼地和村庄一步步被風沙逼退。家門口那條被當地人稱作“大紅柳嶺”的沙帶,成了他少年回憶中的一道“天塹”。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后,徐先英毅然做出了回家鄉治沙的決定。

早期治沙,普遍採用“人拉肩扛”的壓沙模式,既費人力,也難保証效率。后來,部分地區曾嘗試引進大型治沙設備,但對於西部沙區的農村來說,大型設備高昂的成本和破碎的沙區地形一度成為治沙壓沙的“卡脖子”難題。

“一定要想辦法,造出一台更小巧、更便捷,讓沙區群眾用得起的機器!”徐先英為自己定下目標。

研發、完善、反復實驗……機器設計圖有了,卻沒有企業願意嘗試生產。憑著不服輸的倔勁,徐先英和團隊自己動手,終於生產出第一批小型手扶式沙障機和流沙地灌木快速栽苗裝置。

流沙地灌木快速栽苗裝置解決了流沙地灌木栽植過程中苗木窩根嚴重和開坑困難的問題,沙生灌木的栽植速度和苗木成活率顯著提高。小巧實用的手扶式沙障機能夠適應沙區的不同地形條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6倍﹔經測算,每畝可節約壓沙成本250多元,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勞動強度和經濟負擔,於是很快在甘肅、內蒙古、青海等地的沙區治理工程區推廣開來。

目前,徐先英團隊研制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型鋪草壓沙機已經更新到第五代。在治沙一線近40年,終日與風沙為伴,他初心不改。

“干一行就得愛一行,總得在這片沙漠裡做出點成績。”徐先英說得很干脆。

深耕才有收獲。40年寒來暑往,徐先英主持完成項目30多個,多次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獲得授權專利22項,篩選抗逆性沙地造林樹種4個,研發防風固沙技術與模式17項,研制新型治沙裝備90多台(套),推廣治沙技術面積20多萬畝。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3月11日 第 09 版)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