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圖書館北館建成投用

文化新空間與鵬城共生長

呂紹剛
2024年03月19日15: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新空間與鵬城共生長(解碼·文化新地標)

深圳圖書館北館地下立體書庫。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核心閱讀

深圳美術館(新館)推出熱門展覽,打造城市“美育課堂”﹔深圳圖書館北館兼具高顏值與科技感,支撐“圖書館之城”建設……自去年底以來,廣東省深圳市多個“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陸續投用或進入關鍵節點,一個公共文化地標群逐漸成形,不斷推動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質的提升,惠及更多市民游客。

一個熱門藝術展在廣東省深圳美術館(新館)免費展出,前來拍照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展期一度延長﹔

穿過美術館一側的公共廣場,拾級而上,便是深圳圖書館北館,一層大廳的自習區座無虛席,書架前、沙發上,處處是閱讀者的身影。

這兩個館,空間上緊密相連,文化上“珠聯璧合”——2023年底,位於深圳市龍華區的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圖書館北館相繼開館,成為深圳“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率先建成並投入運營的文化新地標。

看建筑

既有高顏值,也有高科技

步入深圳圖書館北館大廳,30多米的挑高,空曠透亮﹔卷軸形狀的天花板,讓折射入館的陽光更顯柔和﹔外牆則由菱形石材交錯拼接,使得建筑四面透光但不會刺眼。

市民們或在沙發上沉浸閱讀,或在桌前專注自習,靜謐而溫馨。館內的閱讀空間布局,對讀者十分友好。

“現代感、設計感很強,設施齊全,內容豐富。”市民楊女士帶著一雙兒女,特地搭乘1個多小時地鐵前來參觀,“希望讓孩子體驗到更好的文化環境。”

少兒服務區內,設置了0—3歲嬰幼兒館、3—8歲兒童館、6—12歲少年館,以及互動展廊、小劇場等功能區域。一米書架、趣味指引、兒童家具……貼心設計的迷你圖書館,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一致好評。

“北館不僅好看,更好用。”深圳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張岩介紹,該館建筑面積約7.2萬平方米,設計藏書量800萬冊,各樓層利用率都很高:地上6層,巨大的空間盡可能供讀者使用,設置座位2500個﹔地下3層,21.55米深的立體書庫“深藏不露”,科技感十足。

最近,這個立體書庫成了“網紅”。據介紹,這個投入運行規模較大的地下立體書庫,可容納約400萬冊藏書。高聳的書架間,堆垛機高效運轉,精准確認書箱存儲位,並實現自動出庫,頗具科技感。

館內,軌道跨層鋪設,書箱縱橫穿梭,讀者借閱一本庫藏圖書,從下單到送達,隻需大約10分鐘。智慧調閱系統,實現了從“人找書”到“書找人”的轉變,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的運營能力、工作效率。

深圳圖書館文獻保障部主任、北館籌建辦副主任劉哲說,今年上半年,北館將打通物流配送環節,實現“線上選書,送書上門”,成為全市最大的文獻提供中心。

依靠這套完整的自動化管理系統,深圳圖書館北館還承擔起全市圖書館流通書籍集散中轉的重任,為這座“圖書館之城”的圖書調度與統籌提供了有力支撐。

看服務

內容品質強,體驗更多元

從齊白石書畫精品,到法國諾曼底印象派作品,再到新型藝術科技裝置……自深圳美術館(新館)開放以來,近千件跨越古今中外的藝術展品,吸引著市民游客,每天4個時段場場爆滿,6500個名額供不應求。

4個多月來,該館每天都在以“飽和”狀態運行。截至3月18日,已接待觀眾53.5萬人次,其中不少人專程從香港、廣州等地趕來觀展。

深圳美術館館長張燕方介紹,深圳美術館(新館)的18個藝術展廳展覽密集接檔,3900平方米的半室外雕塑展場正在展示當代雕塑名家作品。

在開館展中,深圳美術館精心遴選,拿出“看家寶貝”。在館藏精品及文獻特展上,可以一覽潘天壽、李苦禪、吳冠中等名家真跡,以及各類當代藝術作品。館藏影像藝術作品展中,既有上世紀50年代的珍貴老照片,還有呈現深圳城市變遷的視頻動畫。

精心策劃的展覽,不僅得到專業人士認可,也收獲了大眾的喜愛。“豐厚的館藏,是我們的底氣。”張燕方說,深圳美術館現收藏有美術作品約9000件(套),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攝影等品類。目前,該館正系統梳理、挖掘更多“壓箱底”的藏品,通過研究展示,讓藝術之美更多地回饋大眾。

美術館是市民的“精神磁場”,也是城市的“美育課堂”。深圳美術館(新館)不斷提升文化服務質量,積極發揮公共美育職能,讓人們能夠看到美、懂得美、創造美。

2023年12月,“深館講壇”首期講座聚焦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現場聽眾互動積極、反響熱烈﹔“套色版畫工作坊”舉辦,孩子們現場印制套色版畫,個個都興致勃勃。

看布局

建起大設施,織密文化網

傍晚時分,家長與孩子們在兩館間的公共廣場、下沉空間裡歡笑嬉戲,閑坐聊天。開放的城市文化空間,成為市民共享的休閑生活體驗區。

過去,該片區沒有大型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服務配套比較匱乏。如今,兩座新館成為街區發展的強大引擎——高樓環抱,住宅小區、寫字樓、大型商場密布,人口高度聚集。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重大文化設施規劃布局時,就要考慮到各區公共文化資源不均衡等問題,盡力滿足所在轄區市民的文體需求。

自去年底以來,深圳多個“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陸續投入使用,或進入關鍵節點——

深圳歌劇院開工建設﹔深圳科技館新館、深圳灣文化廣場(深圳創意設計館和深圳科技生活館)、深圳書城灣區城等,則有望在一兩年內建成。

一個世界級公共文化地標群逐漸成形,一張城市文化服務網絡正在織密,為深圳惠民文化服務提供充足空間。

如今,深圳已實現市、區、街道、社區4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846家公共圖書館(室)運營有序,319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遍布全市,“千館之城”名副其實。

2022年,深圳編制出台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和配套標准,發布深圳市《文化館服務規范》等4項標准,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評體系。

2023年,深圳共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超7萬場次,平均每天超190場次。深圳讀書月、海洋詩歌季、少兒藝術花會等品牌活動日漸豐富,各類演出、展覽、惠民課程更是不勝枚舉。

“這些重大文化設施不僅是深圳的文化新地標,也是人文灣區建設的新平台,是國際交流的新舞台。”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玲表示,希望推動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現質的提升,同時惠及更多大灣區居民、國際友人與游客。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