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生態

全周期保護漢江生物多樣性——

看,引漢濟渭工程這樣護魚

王 浩
2024年06月28日14: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看,引漢濟渭工程這樣護魚(美麗中國·重大工程中的生態細節④)

核心閱讀

1.5萬人歷經十余載奮戰,引漢濟渭工程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實現“握手”。

為最大程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引漢濟渭工程採取打通洄游通道、模擬水生環境、優化增殖放流等多項措施,呵護魚類棲息地,保護漢江生物多樣性。

漢江穿秦嶺,清水潤關中。引漢濟渭工程從位於陝西漢中市洋縣、佛坪縣的漢江流域起始,近百公裡秦嶺輸水隧洞延綿,串聯大型水庫和泵站,送一泓清水至西安、咸陽、渭南等地,每年將為1411萬人提供15億立方米的生產生活用水。

1.5萬人歷經十余載奮戰,引漢濟渭工程首次從底部橫穿秦嶺,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實現“握手”。跨山越水、鑿山開洞,如何最大程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引漢濟渭工程呵護魚類棲息地,全周期保護漢江生物多樣性。

打通洄游通道——

在63米高的大壩旁修建1908米長的生態魚道,設置“柵格板”幫魚兒“節省體力”

正值夏季用水高峰,引漢濟渭工程加大引水力度,向西安日供水突破百萬立方米,約佔西安市民用水量的近一半。

汩汩清水來自漢江上的黃金峽水利樞紐,這裡是引漢濟渭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漢江水自此北上,年供水能力達10億立方米。

6月,漢江裡的一部分魚兒進入產卵期,逆流而上,尋找適宜產卵場。游至63米高的大壩前,魚兒如何翻越?

通過魚道觀測窗口可以看到,一條條魚兒奮力擺尾,向上游去。“正通過魚道的有青魚、草魚等,每天約有3000條魚洄游。”陝西水務發展集團黃金峽分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長馬光明說。

這條長1908米的生態魚道是魚兒的洄游路。在黃金峽水利樞紐大壩邊,一條混凝土澆筑的廊道順著大壩向上延伸。馬光明介紹:“在工程規劃設計之初,我們充分考慮漢江魚類洄游產卵特性,建設生態魚道,打通魚類洄游通道。”

游到壩前的魚兒,能找到魚道嗎?“水流是洄游類魚群的路標,它們一路逆著水流而上。魚道利用這一特性制造水流,引導魚類過道。”馬光明說,“廠房集魚系統是魚道的起點,由補水渠、集魚渠和進魚孔組成。發電機組尾水和補水渠補水共同塑造水流,魚兒會逆流游進集魚渠,再通過進魚孔進入魚道。”

逆流翻壩,魚兒能順利通過嗎?魚道寬5至6米、高4至35米,足夠寬敞﹔魚道內每隔3米設置了“柵格板”,減緩水流,幫魚兒“節省體力”。在魚道終點,布設5個出魚口,水流、水位充分模擬自然環境,讓魚兒能順暢回到河裡。

根據魚群特性,魚道還有一些設計細節。“魚道採取豎縫式設計,這裡面大有講究。”陝西水務發展集團引漢濟渭公司移民環保部副部長王浩說,青魚常游在河流中間或者下層,草魚多在中下層,而鰱魚、鳙魚則常在河流中上層聚集,垂直豎縫式的矩形魚道,讓不同魚兒可以依據偏好選擇線路。

2023年7月,黃金峽水利樞紐正式下閘蓄水。馬光明介紹,初步統計,近一年來,魚道過魚品種超過10種,除了常見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還有翹嘴鲌、鳊魚、鱖魚等,高峰期每天有上萬條魚兒通過。

魚道是為了讓魚類能夠克服水利工程阻礙、順利洄游產卵而修建的過魚建筑,對保護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和遷徙通道、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發揮重要作用。大藤峽水利樞紐建設了仿自然生態雙魚道,引江濟淮工程建設淮河蚌埠閘魚道,幫助鰱魚、鳙魚、草魚等產漂流性卵魚類順利洄游……魚道,已成為重大水利工程的“標配”。

模擬水生環境——

修建多座人工魚巢,為魚類產卵繁殖提供安靜場所

從黃金峽水利樞紐出發,漢江水沿著秦嶺輸水隧洞北上,就到了三河口水利樞紐。

這裡地處陝西佛坪縣與寧陝縣交界的子午河峽谷段,三河匯流,兩山相夾。最大壩高141.5米的三河口水利樞紐,總庫容7.1億立方米,是漢江水的調蓄站和中轉站,是引漢濟渭工程關鍵節點工程,每年可向西安供水5億立方米。

在三河口水利樞紐壩前河道,一塊塊由藍色圍欄圍成的水面就是人工魚巢。

“魚巢能為魚類產卵繁殖提供安靜宜居場所。”陝西水務發展集團大河壩分公司員工劉偉山介紹。

“每座魚巢面積21.6平方米,由質地柔軟的棕櫚片組成,內部布設網繩、水草等,用尼龍繩固定在岸邊。”劉偉山介紹,從“硬裝”到“軟裝”,人工魚巢模擬自然水生環境,有助於魚類產卵、覓食等。

記錄水溫、溶氧量等數據,定期開展水質監測……“我們時刻關注著魚類種群變化、活動狀態,特別是對附著魚卵的棕櫚片抽樣檢查,還將其中一部分魚卵送至魚類增殖放流站,開展孵化、苗種培育、品種鑒定等工作,為保障漢江流域野生魚類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劉偉山說。

堅持生態優先——

秦嶺輸水隧洞路線從近10條路線中選出,優先考慮的就是生態環境

魚類增殖放流站位於黃金峽水利樞紐向北1公裡處,一個個圓形養殖池裡,拇指長的魚兒正在游動。這是引漢濟渭工程生態環保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魚類種群多樣性的重要設施。

“這裡繁育了青魚、草魚、翹嘴鲌、鱖魚等16種魚類,此外還將開展漢江特有魚類的馴養繁殖技術研究。”陝西水務發展集團黃金峽分公司高級工程師王榮華說。

王榮華講起魚類成長的過程:選擇健康的親魚繁殖產卵,精心養殖,長大后放至野外仿生魚池馴化,等初步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后,再放流到漢江。

人工繁育,水質是關鍵。魚類增殖放流站採用“魚菜共生”綠色養殖模式,實現“魚肥水、水澆菜、菜淨水、水養魚”。王榮華解釋,魚類糞便經過分解后,成為蔬菜的營養液,淨化后的清水又可以再循環到魚池。

“放流只是第一步,科研人員在1.75萬尾魚兒體內置放了熒光標記和T型標記,動態追蹤,研究魚群生存狀況、分布情況等,為優化增殖放流提供科學支持。”王榮華介紹。增殖放流站自2020年11月1日開始運行以來,已經完成3個年度的增殖放流工作,累計放流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等魚類85.49萬尾。

生態安全是重大水利工程論証原則之一。“引漢濟渭工程的建設運行,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陝西水務發展集團引漢濟渭公司黨委書記田養軍說,秦嶺輸水隧洞路線是專家組從近10條路線中選出來的,優先考慮的就是生態環境。從建設到施工,嚴格遵守《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實施無人機監測施工、水土流失治理等舉措,全力把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成一座生態環境友好型引調水工程。

田養軍說,目前引漢濟渭一期工程已經向西安供水,二期工程正加快推進建設。汩汩漢江水,有效減少了關中地區地下水開採和對生態水的擠佔,緩解了關中地區水資源短缺壓力,有力改善渭河流域水生態環境,讓這座生態工程的綠色底色更濃。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