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貼在春風裡(新春走基層)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再接再厲
“讓紅彤彤的蘋果甜進心坎”
講述人:甘肅天水市花牛鎮二十裡鋪村果農 奚義軍
春節前,區裡請人在區蘋果協會撰寫春聯,內容都與發展蘋果產業有關,我也去挑選了一副。上聯是“紅蘋果打開致富門”,下聯是“好政策引領幸福路”,還有一個“政通果豐”的橫批,真是寫到了我們果農的心坎裡。
十五之前都是年!元宵節前,大家都還沉浸在春節的氛圍中,農忙尚未開始。
實際上,一進臘月,果園裡的農活就逐漸少下來,冬灌已完成,剪枝也進入尾聲,要忙活的,主要是蘋果的分揀、包裝和出庫銷售。今年,這塊兒也不用多操心。
我一共種了40多畝花牛蘋果,平均畝產能達到8000斤。依托合作社,蘋果實行統一銷售,價錢變得更有保障,但多是傳統渠道,由果商採購經銷。去年蘋果一上市,就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來採買,銷售行情一路看漲,我也順勢開通網店,將銷售范圍拓得更廣。
去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南山花牛蘋果基地考察,當時我就在現場。新年賀詞裡,他又點贊“天水花牛蘋果又大又紅”,讓花牛蘋果再次出圈,帶動銷量節節攀升。往年,蘋果陸續要賣到三四月份,今年元旦剛過,很多鄉親們的庫存就清空了。
這些年,靠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土山上實現通水、通路、通電,每年還有免費舉辦的培訓班,教會大伙防治病虫害、施肥灌水、修果剪枝等管護技能,種出來的蘋果品相好、甜度高,深受市場歡迎。
紅彤彤的花牛蘋果,不僅支撐我家裡兩個孩子念大學,還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果”。
種蘋果雖是農活,可技術含量並不低。今年,政府將實施“數智果園”項目,測土配方,讓施肥灌溉更科學高效。我也計劃新裝智能防雹網,購置新一代防霜機,進一步提高花牛蘋果的品質,像總書記勉勵我們的那樣,再接再厲,把蘋果產業做得更大更強,讓紅彤彤的蘋果甜進心坎,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本報記者趙帥杰採訪整理)
幸福滿滿
“社區像大家庭一樣溫暖”
講述人:重慶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居民 彭其碧
這個春節,社區裡舉行送春聯活動,我精心挑選了一副,貼到自家門上。
春聯的上聯是“新居迎春福滿至”,下聯是“和諧社區樂無疆”,橫批“喜氣洋洋”。這副春聯裡的每一個字,對我來說都飽含寓意。
“新居”代表著我們民主村社區通過城市更新改造,從以前人們口中的“老破小”變得煥然一新,也代表我個人晚年生活的一個新起點﹔“迎春”嘛,就是新的一年裡,這裡將充滿希望和生機﹔“福滿至”就是希望我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滿滿﹔“和諧社區”,我的理解就是社區居民關系和美,一幫老街坊老鄰居可以經常聚在一起搞文藝活動,社區像大家庭一樣溫暖﹔“樂無疆”,希望社區的快樂和幸福永遠延續下去,像橫批說的,新的一年裡“喜氣洋洋”。
回望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話常在耳畔響起。民主村是老社區,老年人多,平時做飯既麻煩,更不敢做多。如今開起了社區食堂,真是方便了我們。還有就是巧匠坊的設立,以前社區有一群“打游擊”的匠人,維修小家電、開鎖、理發等,原以為更新改造后,他們會離開。沒想到他們不僅留了下來,還打造了統一的巧匠坊。這些變化,都讓我深切感受到了社區發展的溫暖和力量,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展望新的一年,我滿懷期待。如今社區裡的業態越來越豐富,最讓我大開眼界的就是各種商家的入駐,買手店、藝術家居店,還有年輕人喜歡的咖啡館,應有盡有。很多年輕人來打卡拍照、逛小店、喝咖啡,我們這些老年人也能跟著感受年輕的氣息,體驗一把從未有過的新鮮感。老菜市場在更新改造后搖身一變成為地標建筑,乍一看還以為是現代藝術館。社區的這些變化是我們以前完全不敢想象的,希望咱們的社區能給我的晚年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和樂趣。
(姜峰、陳翔採訪整理)
歲月流轉
“好家風是不變的傳承”
講述人:“十大首都最美家庭” 吳淑鳳
每逢新春佳節,在北京懷柔區雁棲鎮范各庄村,我們吳家都會舉行一場“春聯創作大賽”。“春到農家處處喜,喜到鄉村院院春”,是父親吳振旺創作的春聯。在姐夫崔尚興筆下,“不等爆竹辭舊歲,勤耕五谷盼豐登”,一副春聯寄托著期望。外甥崔馬太則以“家訓”破題,寫下“仁愛孝悌傳家風,重學崇德逢盛世”。我們一家幾代人創作的一副副春聯,記錄著歲月流轉中好家風是不變的傳承。
今年,年僅10歲的白彥澤作為家庭第四代成員,創作的春聯成為我們矚目的焦點。他用“嘔心瀝血養育之恩怎敢忘,知恩圖報奮發圖強耀門楣”作上下聯,橫批“蒸蒸日上”。當被問及創作靈感時,白彥澤說:“長輩們相互扶持的點滴,深深影響著我。我想用這春聯告訴大家,我會努力學習,拼搏奮斗。”
與春聯創作一道延續下來的,還有熱鬧的家庭春晚。1979年春節,我們的家庭春晚在父親提議下舉辦。大姐展示手工,三姐唱評劇,六妹吹口琴,我們幾姐妹還合唱了《我愛北京天安門》……從簡單的才藝展示,到如今30多口人參與,家庭春晚就像紐帶,將我們一家人緊緊相連。46年來,家庭春晚中展現出的凝聚力和精氣神,為春聯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和情感源泉,推動著我們這個小家的家庭文化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我們一家成立了“七姐妹藝術館”,搭建起交流文化和傳播文明的平台,更好地教導子孫后代善良勤勞、尊老愛幼、團結進步。同時,以良好的家風影響鄰裡鄉親,為培育文明鄉風、淳朴民風貢獻我們的力量。在我看來,春聯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意義,它於春風中訴說親情的永恆與希望,在歲月中彰顯家國的美好與力量。
(王玨、李澤坤採訪整理)
家國情深
“年味承載著對家鄉的眷戀”
講述人:加拿大多倫多華人團體聯合總會主席 翁國寧
我的家鄉在福建省福清市,有160萬海外華僑華人,遍布155個國家和地區,我也是其中一員。
今年春節,我從加拿大回到家鄉。年,還是記憶中的味道。除夕晚上香甜軟糯的年糕、大年初一早上熱騰騰的長壽面和晚上的火鍋,寓意著蒸蒸日上、長長久久、紅紅火火﹔正月裡,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制作、品嘗炸海蠣餅、炸魚等福清特色小吃,外酥裡嫩、鮮香可口﹔親朋好友互相串門拜年,天南地北的游子們都回家相聚,聊聊一年的工作與生活,好不熱鬧!
對於我們這些身居海外的華人華僑而言,春節有著無比深厚的意義,春節是思念、是團聚,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也是聯結中華兒女的紐帶。
年前還沒回福清老家時,我就早早委托親戚幫忙打掃房前屋后,並在大門貼上春聯,同時也在廈門的家中貼上春聯、福字。今年,我精心選了一副春聯,上聯是“喜鵲登梅幸福來”,下聯是“金蛇披彩新春到”,橫批“蛇年大吉”。這字眼,看著就喜氣洋洋,表達了我們對來年幸福生活的期待,鼓勵自己新的一年繼續努力。
我在加拿大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將優質的“中國制造”帶到北美市場。
在加拿大,春節的年味也很足。2024年12月,我所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完成立法,將每年2月定為該省“中華文化傳統月”,當地的華人華僑舉辦了許多春節特色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傳統,增進相互對話和理解。如今,即使身處國外,我也能品嘗到家鄉的味道,感受到家鄉的風土人情,一解思鄉之情。
春聯、美食、聚會……年味承載著對家鄉的眷戀,寄托著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盼。我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施鈺採訪整理)
老宅煥新
“一年比一年更有福氣”
講述人: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鈕家巷社區居民 宋 豫
今年春節,我們家的大門上早早就貼上了春聯——上聯是“福臨鈕家納百祥”,下聯是“靈蛇獻瑞兆豐年”,橫批是“福滿人間”。
這副春聯,是我從社區舉辦的“墨香迎新歲,福臨千萬家”寫春聯、送春聯活動中“搶”來的。社區請來書法家寫春聯,吸引了50多名居民。我看到這副春聯裡有個“福”字,特別喜歡。因為過去一年中,我們大家的生活充滿了福氣。
首先,環境更美了。以前街區不少古建老宅大門緊閉、破爛頹敗,甚至成了危房,我每次路過都感到很惋惜﹔去年深入推進的“古城伙伴計劃”,讓又一批老宅得到修繕保護、活化利用。
例如過去空置的方宅,經過原真性保護,引入一家高端酒店,又重新發揮價值。去年商宅修繕前,我還作為社區志願者和專家一起,給老宅測繪、拍照、登記,為今年開始的修繕打下基礎。
老宅煥新后,街區的業態也豐富起來。社區小劇場中,一場場評彈演出惠及我們居民和游客……街區活起來,我們的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實了。
另一大變化,生活更方便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開起來了,可以量血壓、測血糖,還有銀發餐廳,飯菜低鹽低油、營養均衡,老人既可以去食堂吃飯,也能訂餐到家。對了,還新開了澡堂,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助浴服務。
擁擠小巷中的停車難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社區辦公樓后面的空地,騰出來修建了停車場,可以停放50輛車﹔社區還和隔壁商業廣場商議,拿出200個停車位,以優惠價格“包月”給居民。現在,孩子們來看我們,不再為四處找地方停車而苦惱了。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他對我們說:“生活在這裡很有福氣。”我們生活在這裡,既能體驗古城文化,又能享受現代設施——生活在這裡,一年比一年更有福氣!
(本報記者姚雪青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09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